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青绿山水青代表什么?文人审美下的北白南青

人气:299 ℃/2023-11-30 00:22:07

摘要

当时白瓷的釉面是稍嫌干涩和冰冷的,因此与之相近的是银子那种金属的质感。在中国古代,金银是万难与玉相提并论的。由此可知,当时越窑青瓷之釉面,必已呈现出了青玉的润泽感。古之文人们大概没有谁不自视为“君子”,是以越窑之类玉,便如君子“仁”之德性而得以彰显。这个“类玉”便是实实在在的文人审美诉求。


第三编 全盛序曲
  • 第二章、唐风:瓷、茶之约

第二节、北白南青

一、文人审美

《四之器》里的这段说盌,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陆羽为青瓷盌做的一个排名;第二个层次,是陆羽阐述他认为北方之白瓷盌不如南方之青瓷盌的原因。这个原因又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其一,是从瓷本身来说;其二,是从瓷盌与茶相配来说。而不管是哪个层次,实际都是在体现唐代瓷器的一种审美标准,即文人审美。

陆羽所言之“邢不如越”,凡举者三。其中的一与二,即为青瓷本身之比较。比较之内容则为瓷之釉面和光泽,比较之结果即流传千古之“如冰似玉”。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这比较的是瓷器釉面的质感。我们在上一章里说过:白瓷于北朝的萌芽,本就是在青瓷生产中,因瓷土铁含量少,以及难以烧出稳定还原气氛,导致青色还原失败,白瓷才得以偶然出现。因此,萌芽时期的白瓷釉色倒是更像青白玉之色,也就是青灰色。而当时的青瓷则还跟玉的颜色挨不上,因为它们多数呈现青褐色。但是到了唐代,特别是唐中、后期,越窑青瓷就确实呈现出了明显的青色,开始接近于青玉之色。而北方的白瓷早已摆脱青瓷的影子独立成系,愈发白得纯净了。但是,陆羽并没有说邢窑白瓷“类白玉”而是说它“类银”,就说明它与玉色相较缺少了一些东西。我们知道,玉之美在于“五德”(详见《玉里看中国》一书),“五德”之中又以“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排名第一、最为核心,因为“仁”是君子“五常”中的第一美德。白瓷与白玉相差的就是这个“润泽以温”,说白了就是缺少玉那种天然油性带来的润泽质感。可见当时白瓷的釉面是稍嫌干涩和冰冷的,因此与之相近的是银子那种金属的质感。在中国古代,金银是万难与玉相提并论的。由此可知,当时越窑青瓷之釉面,必已呈现出了青玉的润泽感。古之文人们大概没有谁不自视为“君子”,是以越窑之类玉,便如君子“仁”之德性而得以彰显。这个“类玉”便是实实在在的文人审美诉求。

宁波博物馆藏唐代越窑青瓷荷叶盏托

宁波博物馆藏唐代越窑青瓷荷叶盏托:盏托是唐、宋一种著名的茶具,实际就是有托之茶碗,此件荷叶盏托充分显示了陆羽笔下越窑青瓷的似玉。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这比较的是瓷之光泽。既然陆羽说邢瓷类雪,我们都知道雪地是很容易反光的,长视会有眼花或刺痛感,由此可以推想当时北方白瓷光泽的大貌。越瓷类冰,冰我们知道是一种透明而又有层次的视觉效果,久观有沁入心肺之感,则越窑之光泽更为耐看和有内涵。我们知道,内涵是文人审美最为重视的一种核心价值。同时,“冰清玉洁”也代表了文人最为看重的一个“清”字。这一个对于“清”的追求和固守,确实祖源于东汉之“清流”,它变成了两千年中国文人的一种基本操守。因此,这个“类冰”是文人审美的另一个诉求。

宁波博物馆藏唐代越窑青瓷葵口

邢不如越”之第三,为瓷盌与茶相配而来的比较,即:“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其后还有一个详细说明: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由这个描述我们大约知道了两件事:

(一)唐代煮茶法下的茶汤颜色是红色的。因为“邢州瓷白,茶色红”,我们知道,白瓷体现出来的是茶汤的本色。我们上面说过,唐代茶分为饼茶、末茶和散茶。它的工艺是将茶叶蒸青然后捣碎最后紧压成饼。另外的末茶和散茶,则分别是饼茶未紧压和未捣碎也未紧压的形态。从它最终茶汤红色来看,其茶必然实现了发酵,是一种发酵茶,类似于今之普洱茶。

(二)唐代文人之所以在瓷盌与茶相配的条件下,认定“邢不如越”,说明唐代饮茶人与今日饮茶人判定好茶的标准大不相同。今之饮茶人,饮用发酵类茶,盖优先使用白瓷,就是因为白瓷体现茶汤本色——今人乃以茶汤之红、亮、透,作为好发酵茶的标准之一。而唐代饮茶人,则因为青瓷可以“青而茶色绿”而认为青瓷盌好于白瓷盌,他们对好茶汤的要求一定不是要“红”而是要“绿”。我们知道,绿色是茶的自然之色,万茶之源的绿茶也是茶汤碧绿为上。唐代的茶人尚绿色茶汤,至少说明唐代的制茶技术尚很稚嫩,茶之自然发酵率很高。所以只能用青瓷之青绿底色来作弊,制造山寨版的绿色茶汤。尚自然之绿色,无疑是一种标准的文人情怀。因此,唐人对茶色和瓷色的评判标准依然是一种典型的文人审美。

宁波博物馆藏唐代越窑青瓷碗

《四之器》的三个“邢不如越”,被千古陶瓷研究者作为史料引用,以证明唐代青瓷水平高于白瓷水平。不过我们要客观地承认:《四之器》的这三个“邢不如越”,前两个证明了越窑青瓷水平确实超过了邢窑白瓷,但第三个却证明不了,它只是代表了在唐人对茶色的要求下,青瓷盌颜色的实用性超过了白瓷盌。但无论如何,这三个“邢不如越”都清晰地证明了:唐代开始,瓷器的评判标准,遵循的是一种文人审美要求。既然如此,则在唐朝这个诗人的时代,就留下了不少赞美青瓷茶具的诗句,我们抄录一些以飨读者:

陆龟蒙 《越窑秘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成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陆龟蒙《越窑茶瓯》

“昔人谢塸埞,徒为妍词饰。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皮日休《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徐寅《贡余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

“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

韩偓《横塘》

“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

这些大诗人的笔触,毫无例外地指向了越窑青瓷,也就是原南朝的会稽郡青瓷。那么有关越窑,以及邢、越两窑代表的唐瓷之“北白南青”,就要好好说一说了。

搜索更多有关“青绿山水青代表什么?文人审美下的北白南青”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