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是如何回来的?三打白骨精暗喻什么孙悟空为什么会72变

人气:329 ℃/2023-09-20 21:05:28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话小说,而是以故事形式展现如何得道的修炼秘籍。用隐喻的手法展现人体生命学,写的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生理世界。《西游记》讲的山、水、洞、国等比喻,指的是人体的有形器官部位,包括人物名称及能力和手拿法器比喻人体器官形状及修炼的不同境界。取经是比喻,整部典籍,讲的是人体修炼的历程。

比如三打白骨精讲的就是道家的“斩三尸”,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唐僧念了一遍紧箍咒。第二次打白骨精,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打了三次,念了三次紧箍咒,这说明什么?悟空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唐僧肉眼凡胎,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相,从而被迷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不但不赞许悟空,反而还惩罚,最后逐出师门。逐出师门还不算,还写了一份断绝书。

这份断绝书写的决绝: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一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悟空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

看看这断绝书写的,还发了重誓,在唐僧看来,这猴头可恨啊,如此穷凶极恶,不但打美女,还杀老太婆和老头,男女老少统统不放过,还不知错,简直是罪不可赦,不能原谅,所以要与之断绝关系,甚至发誓一辈子都不要再见!再见就下地狱!

再看看这蒙冤的悟空临走时还有礼数,不忘给师父行个礼。可唐僧死活不受,“我不受你歹人的礼!”悟空,拔了三根毫毛,吹口仙气,变出三个自己,连本身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其情感人!

这个阶段唐僧就是暗喻未曾得道的凡夫,所以要斩三尸,灭掉贪嗔痴,所以要打三次,悟空就是那磨炼过程中的心,白骨精就是人心中的魔,她第一次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代表了一切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人们总爱追求这些看似美好而虚无的东西,这些东西牵动人们心中欲望,生出烦恼,白骨精第二次变化了一个老太太,来寻找她的女儿,老太太代表着人们心中难以放下的那份挂碍,白骨精第三次化作一个寻找妻女的老头,这代表一个人心中的执着的追求,因执念而滋生出的贪求,只有战胜了贪嗔痴,放下所有挂碍,所有干扰人的心魔才会统统消失,最终发现这些执着追求的不过是一堆白骨。

一个“心”加一个“相”,就是想,想的意思是“心着了相”,分辨不清真伪是无明。

悟空不仅要“斩三尸”,还要杀“六贼”,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这六个贼的名字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代表的就是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对于修行者来说,必须先除去这六尘才可得道。这杀的就是唐僧的六贼和三个尸魔。

所以《西游记》整部故事的核心都是讲心性与身体修行历程,所有的取经经过,都是围绕人如何突破自我,通过修炼,从而达到人与宇宙能量相合,离苦得乐真正脱离人间疾苦的目的。

孙悟空不远千里十数年奔波,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菩提祖师。悟空念了王重阳的两句诗: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一念觉悟,即是菩提,原来他的老师就是此心,无需向外求。每次孙悟空打不过敌人了,便去请观音菩萨,其实观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的妙观智慧,这个智慧也不在外,所以孙悟空收视返听,闭目内观,便有妙观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自退。上期已经说菩提祖师的住所,暗喻的就是心山心洞。

再看观音的住所也是一样,叫“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紫色代表心脏的颜色,竹子中空如心脏;潮音像是心脏跳动之声。所以观音的住所也在心,那如果遇到连观音菩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靠“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所以“灵山”也是心,《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又引用了《性命圭旨》中的一首诗: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唐僧西天取经取的什么经啊?《心经》,《心经》在《西游记》中共出现过15次,有五种称呼:《心经》、《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密多心经》、《般若心经》,直到第九十三回里孙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的《心经》。

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经》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魔难,就是因为他“多心”了。所以西游记的重点就讲如何修心,就是将“多心”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达到无心。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有七十二条命,也就是七十二条心。这不就是“多心”嘛。

再看第七十九回中,妖鹿说要吃唐僧的黑心,孙悟空便变做唐僧:把肚子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只见那些心,血淋淋的,有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却无一个黑心。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所以整个取经的路上,都是对悟空“心”的磨练,等孙悟空到了灵山的时候,真正地悟出了“空”,“心”就没有了。到了西天见到如来佛,西天求取的这个“经”就是人的真如本性,所以取经路上九九八一难,一难也不能少,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磨砺好心性。

整部《西游记》阐述了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窍。

“心猿牢拴”指的就是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是用来拴牢人心;“意马收缰”,就是指白龙马一直骑在胯下,寸步不离,而“金蝉脱窍”指的唐僧是的蜕变。唐僧是金蝉子的转世,第九十八回讲的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一路拜佛求取真经,一路上见佛就拜,可这一路的佛却皆是魔所化,等到了西天,只顾看眼前的神圣景象,却忘了拜佛,悟空便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唐僧闻言,这才慌忙翻下马来。可见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真如自显。

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用意和出处,看来《西游记》真是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至于《西游记》中隐含人体修炼的丹经密文,我们下回再一一分解。

搜索更多有关“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是如何回来的?三打白骨精暗喻什么孙悟空为什么会72变”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