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朝阳沟经典好地方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人气:307 ℃/2023-12-20 05:59:42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作者 李万卿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这是豫剧《朝阳沟》的唱段。

4月28日,小雨。

我和老婆驾车70公里,来到了《朝阳沟》故事发生地——登封市朝阳沟村。

那是20年前我曾经采访过的地方,也算是故地重游。

朝阳沟原来不叫朝阳沟,叫“曹村”,就是戏曲《卷席筒》中的“曹家湾”。

1942年,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参军来到河南登封,1948年转业到洛阳文工团,1951年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1953年,杨兰春回到河南在省豫剧三团工作。1957年,他回到曾战斗过的登封县大冶镇曹村,与当地群众共同抗旱。

在曹村,他一呆就是几个月。

1957年3月的一天,河南省文化局领导冯纪汉找到杨兰春,要他排一出戏,希望他最好能在一个星期内写成。

写什么题材呢?

熬了两天两夜后,一个鲜活的画面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当时正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使他想起了在登封县曹村的生活中朝夕相处的社员们。

题材有了,人物原型也从曹村走进杨兰春的创作视野。于是,银环、拴保、拴保娘、二大娘、银环妈等等,很快从人物原型变成了戏剧人物形象。

就这样,7天7夜就编排出了《朝阳沟》。

1958年3月,豫剧《朝阳沟》在郑州首演,受到观众的欢迎。6月即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戏曲反映现代生活座谈会”,会议期间进行了公演。

从此,花开全国,很多剧种、剧团移植、搬演《朝阳沟》。银环、栓保、栓保娘、二大娘、银环妈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朝阳沟》,接见了演员。

1963年,《朝阳沟》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银环的原型赵银环名声大震,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并被推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和河南省妇女代表。

《朝阳沟》唱红大江南北后,曹村也出了名,1974年,曹村更名为朝阳沟村。

这一段村史,《登封县志》都有明确记载。

如今的朝阳沟村,已是"郑州市级森林公园",还建设了建设了“杨兰春文化园”,朝阳沟水库也恢复了湖面碧波荡漾、水鸟游弋的美景。

当年,我采访朝阳沟时,低矮的小瓦房、小草房,已经没有了踪影。村内,到处是“小洋楼”,还修建了朝阳沟文化广场、朝阳沟大舞台、朝阳沟大食堂......

正像《朝阳沟》中的唱词:“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搜索更多有关“朝阳沟经典好地方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