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光禄古镇焕发生机,500年长盛不衰的光武陈村

人气:164 ℃/2024-02-16 17:11:10

光武陈村位于新密市白寨镇人民政府东2公里处,,村委会驻地光武陈村。辖8个自然村,2000多人,有耕地183.3公顷。村里有陈氏宗祠。

村名由来

王莽新朝后期,爆发绿林起义、赤眉起义,一时间群雄起兵,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自南阳郡起兵,与王莽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拉锯战。因刘秀军力有限,多次被王莽打败。刘秀为了躲避王莽军队的追杀,曾在现白寨镇一带躲避、小住。当地至今流传有很多“王莽撵刘秀”的传说。

为扼守颍川,刘秀派大将陈俊在现光武陈村驻兵防守。刘秀登基后,定年号为光武,将其曾小住的村庄赐名光武店,将陈俊驻兵的地方赐名光武陈。后因三国时期的动荡,以及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靖康之乱”,陈俊家族的后裔四散远方,不知所向。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进兵中原后,建立元朝。为同化汉族,派蒙古人驻扎到光武陈,并把名字改为王家寨。元朝末年,为反抗元朝的暴政,百姓纷纷造反。最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打败元朝军队,赶走了象古王族。王家寨的蒙古人望风而逃,,村里空无一人。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洪武年间,陈遂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密县城西北40余里处,落脚于摩旗山东麓。其长门传至六世陈仪时。陈仪携全家迁至早已空无一人的王家寨定居。因知悉此处原有光武陈旧名,故恢复村庄名为光武陈。

历史脉络

汉代,该地形成村庄。后由刘秀赐名光武陈。

元代,光武陈更名为王家寨。

明代,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后人陈仪迁至王家寨,恢复光武陈村名。陈仪与其8子均入仕,陈家由此开始兴旺发达。据统计,明代陈家共有18位官员、名人。

清代,光武陈村陈家也产生了陈日章、陈邦彦等18位官员、名人。从而使陈氏家族在明、清两朝兴盛500年。

清康熙年间,光武陈村建陈氏宗祠。

改革开放以来,光武陈村创办有建材厂、食品厂。

村庄档案

八大院

陈仪育9个子女(8子1女),8个儿子都继承了陈家的良好传统,

在仕途上都有发展。长子邦定是明藩内乡王的女婿,二子、三子,六子、八子、九子均是官员(行七是女儿)。仪公给每个儿子分发千金,按照五行八卦九宫坐落方位,在光武陈村设计修建了八个大院,被称为“八大院”。

“八大院”建筑模式大致相同,都由大门、过厅、花庭,堂楼四部分组成,即各自成院,又相互连通。八大院还配套有花园,望京楼(东大楼)、望景楼(西小楼)、养鱼池等。现花地冲是原陈氏的花园,现鱼池沟是原陈氏的养鱼池。当时,陈邦定及兄弟们与大户人家结为姻亲,门庭高耸,成为密县之望族。

陈氏宗祠

陈日章入翰林院以后,整日忙于教康熙读书,并帮助康熙小皇新帝出谋划策治理朝政,没有时间回老家光武陈看看。直到康熙十一年,康熙亲政以后,战胜鳌拜,大局稳定,陈日章才向康熙告假回到老家光武陈。

陈日章回到光武陈庄后,庄上的父老乡亲都来问寒问暖,有几位年长者提出修陈氏宗祠的事来。回到朝中,陈日章向康熙提起此事,康熙认为这个想法很好,是大清国人的美德,表示同意,陈日章又向康熙讨问陈家祖庙应建成什么样子,康熙想了想说,就照我住的这房子的模样建吧,不过大门要朝北开,就象咱师生对面说话一样。

陈日章按照康熙的旨意捎信给光武陈村的老少爷们,开始修建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主要有陈日章出资,本族人出力,于康熙十一年动工,到康熙十三年建成,地址在陈氏八大院街南、延宾阁西一块空地上。宗祠由四合院组成,正堂分两节,后面是祖楼,前方是亮厅,屋脊上安有滚龙脊,脊兽,大门朝北开,门上方装抓天兽。竣工时,康熙赐匾一块,按照清代规定,大门是不能对着皇宫的,

大门朝北对着皇宫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而陈氏宗祠是个特例。

陈氏宗祠有南北两门,宗祠拜堂向南的建筑风格是为尊崇皇帝和遵照民俗。清朝皇帝允许陈氏宗祠在北面建大门,也许是在表达皇帝想与自己的老师随时可以对话的愿望。清朝雍正皇帝的大印在光武陈陈氏祠堂北门的匾额上刻着。

陈氏宗祠虽然不大,但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整体分为拜堂,亮亭、卷棚三部分,两边设有谱房等。

在建筑屋顶之上,还设有滚龙脊. 吞脊兽,其工艺精美无与伦比。在陈氏宗祠的北门之上,“陈氏宗祠”四个大字的旁边还盖着“雍正王子”的印章,显示着陈氏家族当时的显赫地位。

在光武陈陈氏宗祠内,还存放着三十六个宫灯,每逢过年过节就悬挂起来。这三十六个宫灯代表着自明朝初年到清朝晚期五百年间,光武陈陈氏家族共出了三十六位官员、名人。

传说故事

明朝时期,陈仪在光武陈落户后,勤俭持家,逐渐有了积蓄。后来开办商号,他善于理财,不久成为密县有名的大户人家。后来陈仪成为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周王的乘龙快婿。自身的富裕,加之皇亲恩宠,光武陈的陈氏便开始兴盛起来。

据统计,明代光武陈村的陈家共有18位官员、名人。分别是六世陈仪,为明朝周王仪宾;陈朝用,西宁经理官;陈朝相,北京引礼官。

七世陈邦定,亲兄弟八人俱登科居士。后来又有陈邦定、陈奇策、陈孟、陈虞做了郡马,陈氏宗祠内,悬挂有“五尚皇亲”的匾额。七世陈志,儒官。

八世陈访,鸿胪寺卿;陈讽,贡生。

九世陈奇策,内乡王仪宾;陈宗虞,上雉王王仪宾;陈宗孟,内乡王仪宾;陈所闻,陕西长子县知县。

清代,陈家也产生了18位官员、名人。分别是

陈帮彦,翰林,陈泰,大学士;陈日章,翰林待诏、康熙老师;陈日晋、陈日昭、陈日景,国学生、考州授县丞; 陈所闻,陕西长子县知县。陈日且,辛丑科武举;陈增禄,武进士,咸丰帝侍卫;陈翰,吏员,考授主薄; 陈济,四品皇堂,河南巡抚; 陈枚,贡生;陈世馆,翰林院大学士; 陈中林,五品知州; 陈绍基,贡生; 陈颖瑞,封丘县教谕; 陈光遇,庠生,三礼艺文作者; 陈广基,贡生。

其中陈日章和陈邦彦是陈氏家族最为出名的两个人。在陈氏宗祠的拜堂内,悬挂有“庆余两朝”的匾额,上面有“弟子玄烨题字样,是康熙帝玄烨专门为他的老师陈日章所书。陈日章,字子暗。明朝崇祯五年(1633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从小聪明伶俐,又极其好学,康熙葵西科举人,后在鹿邑做了几年官。康熙二年入翰林院,由于政绩卓著,被推荐入宫中,授予翰林院待诏,先后教过顺治、康熙。陈日章教了康熙10年,康熙与陈日章的感情也特别深,康熙长大亲政后,陈日章又成为康熙的得力谋士。《康熙字典》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用了6年时间编撰完毕,共收录汉字47035个,它的体例成为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应用。而这本浩大的著作就凝聚了光武陈村陈邦彦的心血。

在康熙年间,陈邦彦作为翰林参与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而且《康熙字典》的序言,也是康熙下诏让陈邦彦写的。

光武陈陈氏十三世陈世倌是康熙王朝中期翰林,雍正的老师,在雍正登基过程中出了不少力,雍正登上帝位之后,为感谢陈世倌老师的扶佐,封陈世倌为阁老,并亲手写了陈氏祠堂四个字制成匾额,赐予陈世倌,挂在光武陈陈氏祠堂北门上。

光武陈除以上36位显赫人物外,还有国学生、贡生、廪生、庠生、贤士一百多位,形成了陈氏家族在明、清两朝500年的兴盛。(常松木 郑协文)

搜索更多有关“光禄古镇焕发生机,500年长盛不衰的光武陈村”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