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为什么老人常说人怕腊月生?这句俗语不一般,人怕腊月死

人气:489 ℃/2023-11-30 18:51:28

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为根本的古老国度,而且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也是唯一一个木有断代的国家,足见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有真实力的。

从甲骨文到竹简,再到纸的发明,把文明记录下来的习惯,逐步养成并成为了一种载体。但这些都需要优渥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实物的记载保存,对于一般的普通民众而言,把生活经验流传下来,让子孙后代都少走弯路,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传,也就是如今常说的农谚俗语。

俗语简单易懂,被广为传唱,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但那些被印在骨子里的生活经验,依然经久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俗语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事耕作到为人处世,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私事,这些都能够找到对应的俗语,其中蕴含的深意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小时候听父亲说过这样的一句俗语:“人怕腊月死,更忌腊月生”,因为他就是在腊月出生的,经历了很多苦难,终于长大成人。

到我上大学的时候,依稀还记得这样一句话:“我是腊月里的猪,命苦”。因为父亲的生肖是“猪”,又出生在腊月,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叹息。以前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算是深刻的理解了。

到了腊月,每家每户都有杀年猪的习惯,言下之意便是,在这个时间段的生肖猪,命运都很坎坷,快到享福的时候,却没有机会了。

父亲确实是这样的,以前觉得他说这样的话很悲观,直到四年前病痛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也是在那一刻,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人生在世,努力的活着,很少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后代,更为了生命的意义,付诸一生,直到油尽灯枯,不甘心的闭上了双眼,落叶归根深埋地下,尘归尘土归土,仿佛从来没有来过这世界一般。

结合父亲的感叹,再回头看看老祖宗们的生活,对于俗语“人怕腊月死,更忌腊月生”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前半句:“人怕腊月死”,人们很害怕自己的生命终结点是在农历的腊月。

腊月,是农历的十二月,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春节了吧。作为岁末,辞旧迎新迫在眉睫,上坟祭祖,各种民俗文化汇集,在华夏的土地上,无论何地,无论哪个民族,都在准备这难得的欢聚节日。

气氛是喜庆的,但对于丧葬又十分重视的古人,是极不愿意在这样的节日氛围里来埋葬至亲之人的。头七、三七、七七,乃至百天、周年、三周年之祭,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于逝者的尊重。

有句话叫做“逝者为大,当入土为安”,在葬礼上,逝者为尊,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尊重。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远没有了。

丧礼时间跨度大,程序复杂,其实都是为了表达缅怀之心,还有亲人的不舍。“过了腊八就是年”,亲人本该和家人一起吃团年饭的,喜事变成了丧事,这放谁身上都接受不了。

再加上腊月之后,就是正月,这两个月便是辞旧迎新的过度,长时间的葬礼与喜庆的腊月汇聚在一起,两者相互冲撞,对于逝者而言,是不愿意看到的。对于生者而言,就更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就有了“人怕腊月死”的感叹。

这句俗语的后半句也是一样的道理,“更忌腊月生”表明古人是不愿意在腊月里生小孩子的。

分析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腊月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对于采暖措施匮乏的老祖宗而言,在这个食物匮乏的冬季里,自己要熬过去都很艰难,更何况还要养育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呢?

出生在腊月的孩子,不仅要坚强地面对寒冷,还要面对难以预料的饥饿,能够成功活下来,就相当不容易了。

一方面是存活几率渺茫,另一方面是人丁兴旺的繁衍重任,两者都在折磨着孩子的父母。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俗语流传,前辈们是想告诉后代子孙,在天气暖和,食物充足的月份里养育新生命,才是最佳选择。

结语

对于俗语“人怕腊月死,更忌腊月生”,不知你是什么看法呢?其实,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确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是很适用的,毕竟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特殊又难熬的阶段。

但对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言,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大家的思想解放出来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且有了高科技的采暖措施,食物供给也很充足,不会为了孩子的物质生活而担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搜索更多有关“为什么老人常说人怕腊月生?这句俗语不一般,人怕腊月死”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