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高适唐朝最显赫的诗人 唐代诗人无数为什么高适仕途最高

人气:194 ℃/2023-09-16 08:49:02

高适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人才,他从20岁便开始积极入仕,直到年过半百才得以重用,而后做到高官甚至被封侯,《旧唐书·高适传》称其“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有长达十几年的漫游经历,因此他人际交往广泛,除了平民隐士之外,有较多下层官吏的朋友,他们的官职调动较为频繁,因此高适有大量的交往诗留存于世。

一、交游传播

根据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诗歌现存230余首,除了几十首边塞诗之外,其中有大量篇什的酬赠、送别诗,并且在诗题中直接使用类似意义的字眼,诸如“酬”“赠”“答”“寄”“送别”“留别”“奉和”等,约占其现存诗作的一半以上。

尚永亮曾对开元、天宝时期的交往诗作过统计:“在开元诗坛以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颀、高适、王维、李白、崔颢、杜甫、岑参为代表的十大诗人,共写作交往诗2597首,占其现存诗总量的59.39%……若按其交往诗在现存诗作中所占比重来说,孟浩然、高适等人因作品总量不是很大,故所作交往诗占比较高,高适(90.67%)仅次于孟浩然(92.73%),位列第二位。”可见在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开元时期,文人之间的交友往来频繁,交往诗一度达到诗人创作的高峰期。

文士们经常以诗会友,普遍进行大量的交往诗创作,而高适在现存230余首诗歌中仅交往诗就高达200多首,足见其交往诗创作之多。

文人之间的交往诗内容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诸多种类。

戴伟华在《独白:中国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中提出:“以诗歌是否用于传播为参照基点,将诗歌分为‘用于传播’和‘不用于传播’两大类型,并指出前者常用于诗人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如赠人、送别、同赋以及题壁诗等之类,后者则常常用于诗人自我的心灵交流,名为‘独白诗’。

”通过分析高适现存的交往诗作,便会发现其大都是与他人的对话之作,据戴伟华的观点,高适的交往诗应属于“用于传播”的类型。

高适的交往诗是出于与友人交往的目的进行创作的,因此在其诗作写成之初便通过单篇传播的形式流传,使得高适诗歌在短时间内被大众广为熟知,从而成就了他在盛唐诗坛的文学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通过双方的交往来增强的,因此酬唱赠答便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诗也成为重要的诗歌题材。

人们之间交往的个性化也决定了交往诗歌内容的多样性,诸如唱和、赠答、宴会等不同的交往场合,便会产生不同内容的交往诗作。

按照交往诗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高适的酬唱赠答诗分为送别赠答诗、宴游诗、同赋诗三种类型,这些以人际交往为主的诗篇,通过送别、酬唱、同赋等多种形式传播开来,使得高适的诗歌在文人圈快速的流传。

二、送别赠答诗的双向传播

高适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性格非常豁达,真诚有节的个性加上广泛的游历,使得他的交友圈不断扩大,从官僚到处士,涵盖社会的多个阶层。

在古代官员调动频繁的社会背景下,“送别”成为文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适也留下大量蕴含真挚情感的送别诗篇。

据统计,高适的送别诗高达60余首,占交往诗的1/3左右。

高适的送别诗根据留别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送行诗和留别诗,前者是以诗赠别离开的友人;后者是以诗辞别旧地之友。

在高适的送行诗中,有时直接以“送某人”为题,如《送蔡山人》《送魏八》《送董判官》《送韩九》等,

在诗题中便明确标注出送谁离开,具有明显的送别之意;有时也会在人名后标注去处,如《送杨山人归嵩阳》《送崔功曹赴越》《送裴别将之安西》《送郑侍御谪闽中》《送李侍御赴安西》《送田少府贬苍梧》等

,从诗题即可看出送别友人的目的地,简单明了;除了送某人离开之外,有时还会送多人离开,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在诗题中详细罗列友人姓名,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等。

此外,高适还有很多留别诗,此类诗歌也经常以“别某人”为题,如《别韦参军》《别冯判官》《别韦五》《别韦兵曹》《别孙䜣》《别从甥万盈》《别王彻》《别崔少府》《别董大二首》等,

在“别”后加友人姓名,可以看出诗人交友广泛;除了送行诗标注目的地之外,个别留别诗也会标明留别地点,如《广陵别郑处士》《宋中别王秀才》《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等,这些地点的标注有助于了解高适个人的生平经历;有时也直接写“赠别某人”,如《赠别沈四逸人》《赠别褚山人》等。

古人习惯用身份代称某人,而高适留别诗题中所标注出来的友人身份和留别地点,对了解高适的交友圈及其个人行藏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适现存的送别诗中,送行和留别的友人是高适这类诗歌最早的传播者。

也正是与友人之间的频繁离别,使得高适创作出大量的送别诗,这些诗作不仅在友人之间传播,随着高适朋友圈的扩大,同时也可能会提升高适在当时诗坛的影响力。

高适在与友人的交往过程中,除了写下诸多送别诗以外,还有大量篇什的赠答诗流传于世。

关于赠答诗的概念,褚斌杰指出:“‘赠’是先作诗送给友人,即称‘唱’,‘答’是就友人诗作进行回答,即称‘和’。

赠诗在诗题上一般标出‘赠’、‘送’、‘呈’、‘寄’等字样,而答诗则标‘答’、‘酬’或直接标‘和’字。

”也就是说,赠答诗通常是文人之间“一唱一和”的诗歌往来。

唐代时期交通滞后,再加上官员的频繁调动,面对长时间的别离,文人们经常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交流情感,而其中的赠答诗也有诗文切磋的意思,因此这一时期赠答诗也迎来创作的高峰期。

这种互赠诗歌的行为本身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诗歌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是古代文士远距离传播诗歌的主要形式。

在高适现存诗歌中,赠答诗有40多首,在交往诗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送别诗。

高适的赠答诗在题目中经常有“赠”“寄”“答”等字眼,通常在诗题中表明具体的赠答对象。

如其赠诗时常以“赠某人”或“寄某人”为题,如《赠别王十七管记》《效古赠崔二》《赠任华》《赠杜二拾遗》《人日寄杜二拾遗》《醉后赠张九旭》《寄孟五少府》等,从诗题即可看出诗意;有时还在诗题中标明地点,如《东平留赠狄司马》《钜鹿赠李少府》《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等。

除了赠诗有明确的标题之外,答诗也有固定模式的诗题,经常是“酬某人”,如《酬庞十兵曹》《酬司空璲》《酬李少府》《酬裴秀才》《奉酬睢阳李太守》《酬陆少府》等;或加上地点,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等;或直接以“答某人”为题,如《答侯少府》等。

答诗与赠诗因寄赠对象多寡的不同,又分为单呈诗和多呈诗,前者如《酬岑二十主薄秋夜见赠之作》《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只寄赠给特定的某人;

后者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并序》等,寄赠人数较多,只能一一点出,或以“诸公”等词代替。

这类诗作的酬唱对象较多,直接导致诗歌读者的增加,同时也扩大了其诗的传播广度和受众范围,从而促进了高适诗歌的多向传播。

高适送别诗、赠答诗的创作与其人际交往活动密切相关。

这种带有个人情感的私密活动,使得其诗的传播对象只局限于送别、赠答的友人之间。

且这类诗歌更多的保存于诗人或友人个人的文集之中,一旦丢失便无迹可寻,因此其传播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唐代文士官场生活的不稳定性,导致送别、赠答的诗作持续增加,但是现存送别诗的数量却是非常有限的,由此可以看出送别、赠答诗存在诗文易散佚、传播途径少、传播范围小等不足之处。

三、宴游诗的发散传播

宴游诗一般指在宴饮******时即兴创作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娱乐性。

在古代,文人雅集的唱和活动是非常受欢迎的,汉初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等人就经常召集文士进行唱和赋诗。

到了魏晋时期,以曹丕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经常举行宴会,同时他也十分擅长宴游诗的创作,如写夜游铜雀园的《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的《于玄武陂作诗》等,将宴饮的欢愉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曹丕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他们的唱和活动影响较大,已初具文人集团的性质。

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使得宴游唱和之风空前兴盛,历代评论家都对其有过详细的分析,诸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酺纵观,万众同乐。

……凡曹司休假,例得寻胜地宴乐,谓之旬假,每月有之。

遇逢诸节,尤以晦日、上巳、重阳为重……选妓携觞,幄幕云合,绮罗杂沓,车马骈阗,飘香坠翠,盈满于路。

朝士词人有赋,翼日即留传京师。

当时酬唱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唐代的宴游唱和之风是极其奢华、繁盛的,不仅特殊节日有宴会,每月的旬假也会置办酒宴。

而且宴会的规模是盛大的,众多车马齐聚造成道路拥挤,宴会上不仅有美食、美酒、歌妓等,文人也会竞相作诗,所作诗赋次日便会“留传京师”,可见其传播速度之快。

因此面向文人群体即兴创作的宴游诗,在唐代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歌题材。

高适在早年漫游燕赵时,曾与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同时也留下许多宴游诗作。

在现存的230余首诗歌中,高适的宴游诗有20多首。

这些宴游诗大多作于饮酒游猎的宴会之上,分别为《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画马篇同诸公宴睢阳李太守各赋一物》

《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

《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同群公秋登琴台》《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同群公出猎海上》《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

《同陈留崔司戸早春宴蓬池》《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崔司录燕大理李卿》《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宴韦司戸山亭院》《同李九士曹观壁画云作》《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并序》《陪窦侍御泛灵云池》《同观陈十六史兴碑并序》《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宴郭校书因之有别》。

结语

这类诗歌大多是描述游玩之乐,带有明确的创作目的,但因同游之人众多,在当时也得到很好的传播。

这种在宴游时即兴创作的诗歌,极其考验诗人的文采,因此创作出被人推崇的宴游诗不仅能够通过诗友之口传播于世,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诗人的名气。

而诗名对文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故在某种程度上又推动了宴游赋诗活动的盛行。

搜索更多有关“高适唐朝最显赫的诗人 唐代诗人无数为什么高适仕途最高”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