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宠物>正文

一山一水一园春千花万朵:一山一水一世界亲山临水听鸟鸣

人气:107 ℃/2024-05-08 15:23:20

在当今世界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求成功,可当他们拥有了名誉、地位、权势、金钱时,却丢掉了幸福,丢失了自我。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和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

《于丹趣品人生》这本书,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载体——喝茶、饮酒、听琴、游历山水,让我们能够在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感悟,让我们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

下面我们就跟着于丹老师,走进山水之间吧!

1. 在自然中,享受韶美时光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让自己的学生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志向,唯独曾皙一言不发,在一旁悠闲地鼓瑟。

曾皙将曲子奏完,起身对老师说:“我内心最大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换上春衣,与一帮朋友,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去解冻的沂水边洗洗头发,登上高高的舞雩台吹吹风,敞开心扉,感受大地的生机,然后唱着歌谣,踏青归来。

这样悠闲的想法,连孔夫子都感慨:“我的理想和你一样啊!”

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心首先要做圣贤,才能将君王之道、治国之道的美政理想施行于天下。内心的操守就是一种涵养,这种涵养很多时候关乎天地,关乎性情。所以,儒家希望在春风浩荡时,去感受自然山水,而这与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态度殊途同归。只有天地精神入心入怀,人才会真正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人在自然中,会有一种散淡。在散淡中,我们能悟出深刻的道理。

现在休闲的方式有很多种,到茶楼叹茶,到咖啡馆享受慢时光,到休闲会所做SPA,到养生馆舒缓疲劳……如果从孟子“养天地浩然之气”的角度看,最好的休闲还是在自然中享受韶美时光。

孟子提倡颐养的浩然之气,来自于天地。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性情涵养好,才能够做一个顶天立地真君子。这也是一种“內圣”的修养。

中国的山水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即所谓“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破万卷书,只学得知识,而踏遍万水千山,才能颐养胸襟和心性。

什么是闲适呢?真正的闲适,就是让山水入怀,让自己的生命浩荡。

人要养气就必须亲山临水,走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在行走中,眼随景移,心随景动,胸襟和眼界自会不同。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概呢?因为泰山为五岳之尊,站在泰山之巅,天下尽收眼底。

朋友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矮处,视野会很狭小,站得越高,就会看得越辽阔。都市空间逼仄,唯有在山水之间,才能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才能养出博大的胸怀。

苏东坡有词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人在安静时,内心涵养了天地浩然之气,生命就会从容;行动起来时,乘风千里,快意人生。

儒家、道家,合乎一辙都爱山水,佛家也有“山水礼佛”。中国佛学讲究“戒”、“定”、“慧”,都可以在山水礼佛中得到修炼和参悟。

佛学三境界,讲的就是如何在山水之中参悟禅道。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山水依旧,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改变,人的心境也超越了山水。

2. 亲山临水听鸟鸣

王维的《山中》有一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意思是,山间小路上原本是没有雨,可是这满山的翠绿好似雨一样,浓得润湿了人的衣裳。人行于这样的“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里,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

这是多么细腻微妙的人生体验!可坐在客厅观赏旅游风光片,躺在床上翻看旅游杂志,能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身处喧杂的闹市中,能有此体会吗?不走进山中林间,怎能知道苍翠欲滴的颜色,原来是可以沾湿衣襟的!

王维还有诗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当月亮升起,银辉洒在夜幕笼罩的山林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鸟儿时不时呢喃几声。这一句诗,月出、鸟鸣,用动的景物更能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真正的静不是死寂一片,而是幽远之中一声两声山鸟啼鸣,即所谓“鸟鸣山更幽”。

朋友们,你知道为什么城市里的鸟嗓门比山里的鸟要大好多倍吗?

因为在烦杂喧嚣中,鸟儿如果不提高声调,彼此都听不见。在充满了噪音的都市里,即便我们能听到鸟鸣,但这样的鸟鸣没有萦旋于山中时的轻盈和婉转。

杜甫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这重叠稠密的山峦,就好像我的肺腑;这山鸟山花,都是我的朋友。

中国人赏花观鸟是与人同感同乐的。所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的景色使鸟儿欢欣,人也愉悦起来;自己在水潭中的倒影湛然空明,使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行经山重水复,才会有柳暗花明的感悟。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此有同样的意境,水流尽了,云由此升起。云烟水流之间,是一种妙契自然的更迭变化。而在都市中,高楼林立,我们还能看见“又一村”吗?恐怕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收费站吧!

诗仙李白说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山上的空气飘浮,眼不能见,却在日光映射下有了颜色。远远望去,仿佛紫色轻烟从静穆的香炉中袅袅升起。瀑布是自然水流,跌宕起伏,却被李白用了一个“挂”字,刹那凝固,宛如一幅长卷挂在前川。一动一静之间的幻化,是我们从旅游杂志上一张张照片中能体会到的吗?是我们道听途说能够感受到的吗?如果不亲山临水,不进云雾庐山,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吗?

山长水阔,天高地迥。人走在好山好水里,会有不同的感受。

谢朓感受到“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遥远的天际归舟,有一种温暖,因为在悠悠辨识之间,它承载了诗人的期盼;隐约的林木似乎和云彩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水墨景致。

谢朓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谢朓如若不在山水之中,又怎会赏心于此遇?此等美景,若非亲眼所见,必然不能与心灵融合。

也许,走出家门,走出办公室,走出都市,也就走出了狭小的自我。我们在更广阔的空间才能一眼望断古今。

3,山水四时不同,情趣随之不同

在山水美学上,讲究三个必备条件,即所至、所赏、所感。第一步是自己必须身处山水之中;第二步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赏;第三步是调动全部的生命去感受。

生活需要一点悠闲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内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自然中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的通灵和感悟。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风景名胜,去过一回就不用再去了,还有很多名山大川没有去过呢。

一座山,一条河,去过一次就懂得了吗?

看山游水,四时不同,所蕴涵的寓意不同,我们所感受到的情致自然也不同。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有一说法,叫做“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春天山间有烟云,烟云起时,人心中就有一种欢欣,随着烟云一起升腾;夏天山上枝繁叶茂,阴凉之处,有一种磊落,人也坦然;秋高气爽,落叶飒飒,心中有肃穆之感;冬天的山,虽是枯色,恰恰能在寂寥中感受到悲怆的辽远。

山的四时都是有表情的,如同人的心境。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春山如笑。你相信一座山峦会绽放笑容吗?花开了,鸟叫了,万物蓬勃了,流水叮叮咚咚,你不觉得这是春山的表情吗?

夏山如怒。草木疯长,夏花盛放,夏天是充盈的,又是蓬勃的。那蓬勃就是一种怒放,生命到了鼎盛,到了极致。

秋山如妆。四季色彩莫过于清秋。秋天的山斑斓多彩,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宛如美人严妆。

冬山如睡。大地沉默,在积雪覆盖下睡去,休养生息,为来年积蓄能量。山川也沉静下来,在寒风中睡去,酝酿情绪,为明年早春再露出笑容。

既然山四时表情都不同,我们千山走遍,心中自然会装着不同的情趣,也就能体会到万物变化的规律。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让人意识到万事万物的消长兴衰是有定数的。

4.嚼一嚼菜根的香,忙碌中不失悠闲的趣味

山水之间,不仅有人,还有其他各种生命,有游鱼,有飞鸟。

《菜根谭》说:“鱼得水游,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鱼在水中游弋,天天沉浸在水里,不会感觉到水的存在;鸟在天上飞,也不会觉得周围有多少障碍,有多少阻隔。人亦如此,行遍山水,见飞鸟在天,见游鱼在水,领悟了其中的义理,便可以超越种种物累,获得天赋的人生乐趣。释放自我,游于山水自然之后,心也许可以放得更空一些!

《菜根谭》上还有这样一句话:“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世间是非,如果我们能像置身在山川中,那么流言蜚语都会如清风掠过,不会侵扰我们的内心;心境如果像月色倒映水中,空无不着痕迹,那么我们便能把自我和万物都忘记了。

以上种种感悟,都是我们亲临山水、看游鱼飞鸟而体会到的。

我们不是古代的隐士,没有大把的光阴浪掷在游山玩水中,总归还要回到工作中。我们一次次出发,是为了一次次归来。人走出去是为了寻觅,而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当我们从山水自然回到岗位上,回到角色里,心或许就多了一份从容。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是《菜根谭》中的一段名言。在山里安静不算静,只有回到繁华都市,身处熙攘的大街、喧嚣的闹市中,我们的心依然安静,我们才懂得什么是真安静。我们活得平平顺顺、锦衣玉食时说快乐,不是真乐,能苦中作乐,才算是获得了快乐的真谛。

在喧嚣中保持安静,在坎坷困顿中不失大度,此时此刻,胸襟才算真开阔,闲情逸趣也就养成了。

“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君子悠闲时不能懈怠,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真忙碌起来时,也不能湮没了用以平衡的那一点悠闲的趣味。

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真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通俗一些来讲,悠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我们在山水之间、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了性情,最终还是要回到家里,回到办公室。我们又处在熙熙攘攘间,又处在无尽烦扰中,又开始担忧房贷、车贷、各种信用贷,开始担心自己职位被人觊觎,担心孩子成绩会挂科,担心自己身上的病痛……一切困顿并没有因为我们亲山临水后而消失。

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敞开心扉,游历山水归来,心境定有改变。虽然我们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但是我们已能在困顿的生活中发现乐趣,甚至能“苦中作乐”。

相信不少朋友都读过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房子的主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点点绿色,让人能够归于自然。更重要的是,富足在于人气,与刘禹锡往来谈笑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操守和情趣境界,彼此情投意合。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小小的空间,没有精美的装修,没有昂贵的家具,却是最好的住所。诗人在小小陋室中怡然自得,不烦杂,不忙碌,弹一弹素琴,读一读佛经,这是最好的岁月。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要去蛮夷之地居住,很多人劝阻他说:“那么一个粗鄙的地方,你去干吗?“孔子说:“一个地方再简陋,真君子去了,它还有什么简陋的呢?”

于丹老师指出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君子之心安顿于道德、志向、理想,所以不在乎简陋;其二,即使简陋,以富于情趣的君子之心还不足以改变它吗?所以,君子是富足的人,不在乎钱财;君子是无惧的人,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

结语:一山一水一世界,人的涵养、性情是从天地之中、山水之间而来的。亲山临水,看游鱼,听鸟鸣,我们才能有广阔的胸襟和眼界,才能真正感受到“山长水阔,天高地迥”,也才能一眼望断古今。真正的闲适,就是让山水入怀,让自己的生命浩荡。走遍千山万水,我们心中自然会装着不同的情趣,也在散淡中悟出深深的道理。当我们从山水自然回到生活中、工作上,心或许就多了一些份从容。

搜索更多有关“一山一水一园春千花万朵:一山一水一世界亲山临水听鸟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