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水与智慧:水

人气:257 ℃/2023-12-23 04:53:06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在自然界,水是最接近于“道”的物体。

昨天,一位朋友说:你看,水很神奇,居然可以这样,说的是喷泉的水柱,是这样的:

这个水柱自然成形,清澈透亮,流动的水柱却给了人一种固态的感觉。

水真的很神奇!

第一个特点是:不执。

遇冷成冰,遇热成气,无执。

我曾想过一个问题:冰、水、水蒸气,这三者到底属不属于同种物质呢?

水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物质?

现代科学认为,这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下不同的形态。

嗯,我也这么认为,是同一种物质,主要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这让我想起了佛家所讲的“相”。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之前的文章讲过,我们不要“着相”,也不要不“显相”。

简单说一下这看似互相矛盾的两句话。

不着相就是说,不要执着于一个相,比如你是一个领导,不要把这个“相”带到家庭、朋友的关系中。

否则,你去市场买菜,你与保安打交道,会让你很难受,因为对他们而言你不是领导,他们只认为你是买东西的,你是访客。你需要的那种尊重,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所以,很多人会看到,一个领导在菜市场跟一个小贩吵架,一个领导与保安大打出手,其原因可能仅仅是那个领导觉得对方“态度上不够尊重”。

但是,我们也不要不显“相”。

比如,你为人随和,但是在有些时候你需要表现出应有的“相”。比如严厉、果敢。

这个点比较难以理解,我重点说一下。

举个我的例子:

家里的煤气灶打不着火了,因为是一体式的,维修起来比较麻烦,修煤气灶的是一个年轻小伙,他查了半天,指出了问题所在,我明显认为他所说的并不是真的“症结”所在,我有理有据提出了质疑,他无言以对。

我看他要放弃,而当时又是晚上七点多了,我不想放他走,因为再修肯定是明天了。

我让他拨通了他们负责人的电话,扩音打电话,把他们负责人说了一通,对方急了,在电话那头直接暴躁了,最后甩了句: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然后就挂电话再也不接了。

我随后缓缓的跟维修小伙师傅说:

你看你们领导急了,而且他那个态度明显是不管不顾了,如果我投诉,最后背责任的还是你,你觉得他会替你担着吗?他都没有考虑过你的处境,也许他认为反正跟他没多大关系,我知道这个煤气灶有点复杂,但是我相信你能够解决,喝杯水一会再试试。

那个小伙没说话,走进厨房,三个多小时后他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他很兴奋,我也很高兴。

我对他说:感谢辛苦付出,不是你坚持不懈我就用不了煤气灶了。

我在网上支付完维修费,临走时,我额外给了他五十块钱现金,告诉他:今天辛苦了,吃点夜宵。

其实,整个维修过程包括与负责人理论的时候,我虽然表现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但是,我的内心却是平静的,因为我要的是让对方知道今天这件事必须做完,仅此而已。(而且我没有选择直接与现场维修小师傅理论,原因就是我需要他的服务,不能直接产生矛盾,但还需要让他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所以,选择了他的领导)

如果我像往常一样随和,即使我提出要求或者请求,对方也不会重视,所以,有些“相”的体现是为了达到一个简单的目的。

这就叫作“显相”。

水的第二个特点是:清。

什么是“清”?

大家描述水的时候,喜欢用清澈、干净等词语,因为我们想起的大多是海水、湖水、溪水,但是,水总是清澈的吗?

你看那奔腾的黄河水,它清澈吗?

那么,有浑浊的水这种反例,还能说水的特性是清澈吗?

我们在说一件事的时候,要考虑它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不然我们就是主观臆断,唯己意了。

黄河水为什么浑浊?

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所以在它流动的时候,泥沙不断地翻腾就显得比较浑浊了。

但是,你取一些黄河水,放在器皿中静置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泥沙会沉淀下来,泥沙上面的水又恢复了清澈。(网上也有相应的视频)

所以,水的本质是清澈的。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心清者不弃形浊,行躁而心静。

这不就是“守中”吗?

黄河水没有因为说,我是水,我必须像江海一样清澈,不然我就不流动了。

黄河水这种“行浊而心清”的行为,更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是的,我们应该像大自然学习。

《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效法于地的规律,地是效法于天的规律,天是效法于道的规律,而道则效法于自然的规律。

我们经常说要按规矩做事,这个规律很多是来自大自然的规律。

《学经》说:

大学者,以自然万物为师。观一露而知朝阳光华,察一叶而知秋霜露暑。

佛说: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我个人喜欢亲近自然,沉浸在大自然里我很享受,大自然会让我有了很多启示。

比如,水的这种外表浑浊而实质清澈的处世哲学,我们可以学习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也许,你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完全做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是,你也可以“心清者不弃形浊,行躁而心静”,很多事可以一点点过渡过来,不断地调节比例,只要初心不改,就能做成你想做的事。

水的第三个特性是:善。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水的这种“善”与社会中的争利、算计、城府是格格不入的。

很多人喜欢《厚黑学》,认为为人处事要厚黑才行。

我以前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曾经比较过这两种思维方式并且在现实中用过,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心性纯良才能让自己最舒服,“真”才是为人处事的最为根本的利器。

这个世界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有勇气敢于用“真”去做事的人。“真实”是信任的基石。

有人可能认为,做到真实还不简单吗?

说句实话,不简单,而且比较难。

因为你要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

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一个或被骗或被利或误入歧途。

当一个人越“真”,他获得的信任也会越多,当他积累了大量的信任基础,只要稍微一松懈就有机会利用他人的信任而谋取利益,这是非常考验人性的。

所以,自我的信念非常重要。

而且,“水”肯于处于低微之处,人行吗?

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显其方。

人性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彰显自己,因为这样能获得别人的认同感,认同感是一种能量。

所以,自彰、自是的人,是想从外界获取能量,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底层逻辑。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人其实可以向内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这样的人也不太需要向外界获取能量,除非他想快速的达成某个目的。

因此,你看那些有修养的人,他们总是非常安静地做着自己喜欢、惬意的事情,他们的精神富足且充盈。

这种“不自彰”、“不自是”反而让他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质。

《道德经》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言行如一、实心干事,这就行了。

有人会问: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被别人窃取了怎么办?别人欺负、利用我怎办?

这就需要智慧了,好好读读古代先贤智慧的书籍,别想太多,做好自己。

要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同频共振,价值观是有筛选作用的,当你自己提升了,你的圈层自然就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因为能量不对等,就算你恋旧,不舍得离开,别人也会感受到不舒服,对方说不定会主动离开你。

这种能量和价值观的筛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算作一种文化属性。

所以,自己就好好做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和智慧就好了,瞎担心啥呢?

未完待续。。。

搜索更多有关“水与智慧: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