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戚继光为什么杀儿子?戚继光一共有几个后代

人气:390 ℃/2024-02-18 07:15:50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的诗。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位将领在反抗倭寇的历史中的光辉业绩。

戚继光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长期在山东、浙江一代担负抵御倭寇的重任。从小就目睹倭寇对沿海人民残酷踩躏的他,对倭寇充满刻骨仇恨。他立志要荡平倭寇,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那句“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正是他非凡抱负和坦荡胸襟的真实写照。

明朝历史上的倭寇,不同于一般的海盗,他们往往都是有着严格纪律的军事组织。要战胜这些倭寇,只有更加严格的纪律才行。戚继光就是一个以严于治军而闻名的军事将领。他经常以岳家军为榜样,对士兵进行教育,并且坚持与部下同甘共苦。历史记载,戚继光的军队号令严,赏罚信,因此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戚家军”对于倭寇来说,无异于让他们丧魂落魄的“丧钟”,却是国家和百姓的救星。

这样的一支钢铁军队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铸造成的?戚继光必然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最为典型的、就是浙江、福建一带盛传的戚继光斩子的种种传说。

关于戚继光斩子的说法史籍多有记载。如福建《仙游县志》记载:“戚公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先锋,勒马回,且求驻师,公怒其犯令,杀之。”年代比成继光稍晚的沈德潜也曾说过:“戚继光斩子......此军法所不贷,不得己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存目》中还收录了戚继光自己所写的《纪效新书》其提要曰:“第四篇中一条云,若犯军令,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厥后竟以临阵回顾,斩杀长子,可谓不愧所言矣,宜其所向有功也。”

看来戚继光斩杀自己的儿子是因为此子在战场上临阵回头,违反了戚继光制定的军纪,所以戚继光怒而杀之,连自己的儿子违纪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严惩,如此严明的纪律,也无怪乎成家军屡战屡胜了。

深究其细节,史籍记载说戚印“临阵回顾”,对戚印如此做法的原因,除《仙游县志》中所说的“烟雾四塞,其于印为先锋,勒马回,且求驻师”外,后人还有多种其它看法。

有人说,戚印原本奉命诈败,以诱敌深入,但在战场上看到形势大好,杀敌心切的他便不肯诈败,与敌人进一步交锋。虽然最后大胜,但是他的自作主张还是违反了戚继光的命令,因此被戚继光斩杀。有人说戚印奉命出征,途中得知敌军数倍于已,恐怕寡不敌众,决定暂时回军、此举为戚继光所不能容许,因而被斩。还有人说,戚继光有军令,不许在战斗中回顾或退回,但此次战斗中戚继光因为战马中流矢而落马,戚印担忧父亲的安危,回马探视,结果乱了行列,差一点使战斗失利,因此戚继光回到军营后依法斩子。

戚继光斩子之说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浙江临海县至今还有纪念戚印的“太尉庙”,福建福清县也有“思儿亭”、“相思岭”等古迹。

但是,有人认为戚印是否真存在还是一个问题,认为所谓戚继光斩子很有可能是被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为了赞扬戚继光严明的军纪。郭沫若就持这种看法。

戚继光斩子是严明军纪的表现,绝非是见不得人的,所以许多典籍不予收录的原因当不是为了隐讳什么,而是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故事。

戚家的《年谱》显示他的五个二子分别是“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与“戚印”这个名字有显在的区别。

从以上的分析无疑可以得出结论,即戚继光并没有戚印这个儿子。就算有,戚印最多也不过是戚继光的一个义子。

成继光斩子一事真耶?假耶?此谜还需更多的史料来求证。但毫无疑问地,无论真假,人们对戚继光将军的怀念是真的,人们对这位被“父”斩杀的“戚印”所寄托的也并不是谴责,而是对其的同情,所以后世才有“思儿亭”、“相思岭”等古迹的产生。

搜索更多有关“戚继光为什么杀儿子?戚继光一共有几个后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