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师傅和师父的区别在于什么?师傅,和师父

人气:142 ℃/2024-05-08 22:35:58

最近受邀参加了一场非常传统的拜师仪式,拜师礼非常隆重,并且邀请了众多宾客见证观礼。据说按照传统,武术中医、相声曲艺、还有木匠杂耍等行业,都保留着传统的拜师礼。

拜师的时候,徒弟需要向师傅师母敬茶磕头,给人一种郑重而且庄严的仪式感。如果有机会亲临拜师仪式的现场,你就会发现按照传统的老规矩,想要拜师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师傅与师父

但奇怪的是,咱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张嘴就是喊别人“师傅”,好像“师傅”这个称谓也不怎么值钱一样,怎么到了传统行业,就要这样郑重其事地拜师才能喊“师傅”呢?有细心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提醒我,不认识的人可以叫师傅,但拜师学艺的那种,就得叫“师父”。“师父”和“师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你能分得清吗?

师傅和师父,听上去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大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喊别人一声“师傅”可以张嘴就来,但是叫人“师父”却得拜师以后才行。

在唐代的时候,“师傅”和“师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指可以教人某种学问的老师,而在唐代之前,甚至都没有“师父”这个说法,只有“师傅”。

师傅与师父

早在春秋战国,师傅,就是老师的称谓,比如那时候的小孩,长到8岁的时候,家长就得给他物色一个有学问的先生,然后带他拜师求学,这个老师就叫师傅。一直到秦汉时期,师傅都是非常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甚至就连皇帝对老师都是尊称“师”和“傅”,也就是“太师”和“太傅”,在古代,太师太傅和太保并称为三师,享有崇高的地位。

“师父”一词。出现于唐代,最开始的时候,师父的涵义和师傅基本一致,都是指教人学问的老师,而且也可以用来代指皇帝的老师,比如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中记载: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但是到了元代的时候,师父一词开始和师傅有了区别,更多地被用来当作和尚与道士的称谓,佛家和道家的弟子,都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师父”。

师傅与师父

元代法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说“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断罪还俗”。

意思就是修行者如果偷自己师祖师父和师兄弟的钱财,论罪之后还要强制还俗。因此在元代的时候,老百姓也习惯尊称和尚道士为“师父”,并且可以称作“师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一些掌握特殊技艺的人也可以被称作“师父”,就和咱们今天随便看到一个人就喊“师傅”类似,是种比较客气的打招呼的方式。

师傅和师父,在古代曾有相同的内涵和同样尊崇的地位,甚至在元代的时候,师父可以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称谓,而师傅则一直很尊贵。现在则刚好相反,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路,你可以说“请问师傅这条路怎么走”。

师傅与师父

而找人拜师学艺,则要经过拜师仪式之后才能叫人家一声“师父”。师父这个称谓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起源于唐代,唐代有一部很经典的治家格言——《太公家教》,书中有句名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师父,就是出自于这里,原意是对自己的师傅,要像对父亲一样。

很多传统行业,都很注重师承,古代各种行业的传承都是基于师徒关系,老百姓送孩子去拜师学艺,就等于将孩子完全托付给了教他的师傅,师傅不但要教徒弟手艺,还要教他怎样做人,同时也要照顾他的生活。

师傅与师父

所以一旦拜师以后,师傅就相当于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徒弟应该视师如父,所以后来“师父”这个词,就用来专指师承关系中徒弟对老师的称谓,一个“父亲”的“父”字,更是凸显了这种亲近而深厚的情感内涵。

到近现代以后,师傅一词就变得普通起来,叫人一声师傅,是出于客气和礼貌,而在地位上,叫的人和被叫的人处于平等地位,很多时候,叫人师傅的人是雇主,被叫师傅的是佣工。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师傅和师父最大的区别,就是师傅不需要教你什么东西,对不认识的路人你也可以客套地喊一句师傅,但师父,则一定对你有传道解惑之恩。

搜索更多有关“师傅和师父的区别在于什么?师傅,和师父”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