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诗人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诗人们的醉后百态

人气:433 ℃/2024-02-22 16:11:22

自古诗人多好酒,盖因酒精能在相当程度上催生写作灵感,尤其是半醉微醺之际,诗人们往往诗思泉涌,佳作迭出。就象唐代诗人张说《醉中作》诗云:“醉后方知乐,全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与此同时,诗人们酒后的醉态也是各异其趣,令人印象深刻。不妨来看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种。

最常见的醉态是“睡觉”。代表人物李白。李诗仙与酒的缘份自不必多言了,他现存的千首诗中涉及酒的诗歌近240首,占到近四分之一。一般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但真正写诗,相信应该是他醒后所为,正常情况下他喝醉了也就是睡觉,顶多再说上几句醉语胡话。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还有李白自己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为证: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醉后喜欢睡觉的还有诗人王翰。不过王翰是醉卧沙场,比起睡在长安酒家或山中的李白又豪迈多了。我们看他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态之二是“唱歌”。代表人物王绩。王绩是初唐诗人,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嗜酒如命,经常骑着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逗留数天。说王绩醉后喜欢唱歌,也有他自己的诗为证:

《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这风格,跟当年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曹孟德颇有几分相像。

苏轼生性旷达,醉后更是放浪形骸,所以由他来代表诗人醉态的第三种:“跳舞”。我们看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话说我真想知道观赏苏大胖子的舞姿是何等样一种感觉,想必绝对够“酸爽”吧。

醉态之四较为别致——“登高”。代表诗人是秦系和杜牧。秦系是盛唐、中唐之交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曾隐居泉州九日山中。他写有《山中赠诸暨丹丘明府》一诗,甚是飘逸不羁。诗云:

茶衣半破带莓苔,笑向陶潜酒瓮开。

纵醉还须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

杜牧是唐代所有诗人中最像诗人的诗人,酷爱登山。他的登山名诗诸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我们都耳熟能详。杜牧有个特点,喜欢于晴朗秋日,携着酒壶,带着醉意去登高。我们看他的《九日长安登高》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叹落辉。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泪沾衣。

相比杜牧的潇洒,同时代的李商隐就显得委婉和缠绵多了。李商隐醉后的举动是——“赏花”。他的《花下醉》一诗,读来有一种深沉的凄美之感。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两百多年后,一代才女李清照酒后写下了一阙《如梦令》,其中的情调,与李商隐的小诗相比,真是何其相似乃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代词宗辛弃疾文武双全,词风雄豪,他的醉态当然也迥异于婉约悱恻的李商隐、李清照,而显得英姿勃发,卓尔不群,那就是醉态的第六种——“观剑”。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这里头,有着多少壮志难酬的深沉悲哀啊。

当然,辛稼轩也有醉后不看剑的时候,不过那时多半就改成第七种常见的醉态了——“胡言”。且看他的《西江月·遣兴》一词: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诗人借醉后的“胡言乱语”,以看似诙谐幽默的笔触曲折渲泄了平日里不便直说又不能不说的满腹牢骚和委屈,而那“欢笑”声里,我们知道,分明都是泪。

搜索更多有关“诗人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诗人们的醉后百态”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