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越南轻轨10年建成 越南首条城市轻轨,火出圈背后

人气:381 ℃/2024-02-14 02:17:47

重庆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志峰

▲越南河内城市轨道交通吉灵—河东线轻轨。河内轻轨项目方供图

蜿蜒的高架轨道、绿色的车体涂装、舒适的车内布局,一度红遍越南的“网红打卡地”,越南第一条城市轻轨——河内轻轨2号线,最近在国内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火了一把,不少人还以为这是重庆轨道2号线。

事实上,除了外表酷似重庆轨道线路,河内轻轨2号线在建设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重庆元素”,它采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带领的重庆大学岩土实验室科研团队自主研发软基加固专利技术——PCC桩技术,有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软弱土环境下的沉降变形问题。

PCC桩技术是个什么技术?为什么这么“稳”?12月14日,围绕相关问题,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墙外开花”,PCC桩技术在越南得到首次使用

据悉,河内轻轨2号线(又叫吉灵—河东线)是中越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10月10日正式开工,2021年11月6日正式移交并投入运营。

在轻轨运行前,当地市民出行和通勤主要借助摩托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自行车,交通堵塞时常发生。建成后的河内轻轨2号线全线长约13公里,设有12座车站,列车行驶全程仅需23分钟,用时比汽车出行快将近1小时,大大节省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

该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到移交运营,全面采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标准,是海外首条“中国化”城市轻轨。“因为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软弱土地基里有大量的地下水、淤泥掺杂物等,在项目建设环节,我们采用了重庆大学科研团队自主开发研制的PCC桩技术,为软弱土植入强劲的‘筋骨’。”项目承建公司——中国中铁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PCC桩技术通过国际技术授权,由越南岩土股份公司在该项目中推广应用,解决了该项目的工后沉降控制难题。

PCC桩技术到底是什么技术?“PCC桩,即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是我们团队在广泛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软基加固专利技术。”刘汉龙介绍,桩基是解决重大基础设施沉降问题的“定海神针”,要让软弱土“强筋壮骨”,就要提高桩基性能,让桩基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传统的桩基主要是圆形桩和方形桩,他们团队则创新性地采用环形截面空心桩代替实心桩的技术思路。

经过不断地技术优化,运用在河内轻轨2号线建设中的PCC桩技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施工单位表示,与实心桩相比,同等混凝土用量条件下,PCC桩可提高承载力30%-50%;同等承载力条件下,PCC桩节省混凝土用量50%以上,施工机械能耗减少50%,真正实现了以柔性桩的成本达到了刚性桩的效果。

“墙内也香”,PCC桩技术已应用于国内18个省市重大工程软土地基加固

小小一粒土,看似不起眼,但无论是飞天遁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还是绵延万里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抑或高耸入云的建筑,都离不开稳定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们团队瞄准的,就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有诸多‘疑难杂症’的软弱土。”团队成员之一、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丁选明教授说道。

他介绍,近30年来,团队把主攻方向一直聚焦在难度最大的岩土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早在本世纪初期的甬台温铁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车站上方有很多高压电线,常规的施工机械进不去,无法进行地基加固。解决这一工程难题的任务,落在了以刘汉龙为领军人物的重庆大学岩土实验室科研团队身上。

当时,受中铁第四设计院邀请,科研团队赶赴施工现场勘查。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施工方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发出新的地基加固技术。

“我们要很快组织攻关,研发装备、工艺等,既要保证施工机械的限高,又要保证设备能往地下打30—40米的深度做桩基。”丁选明称,团队做了大量的实验、分析,经过一个月的攻关,研发出一种新型桩基技术:利用小型钻机按设计直径,分段钻进至设计深度成孔,放入分段注浆管然后投放石料,投放完成后进行注浆,固结成桩。

“与其他桩型对比,浆固碎石桩的施工机械高度低,桩身的强度也很高。”丁选明称。回到重庆后,刘汉龙还带领团队总结、编制了浆固碎石桩技术的标准。

据了解,如今,重庆大学岩土实验室科研团队PCC桩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上海、江苏、天津、湖南、河北等18个省市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市政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等软土地基加固重点工程项目中,助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降碳,推动绿色建设可持续发展。

目前,该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等荣誉。

提档升级,将传统土力学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术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土壤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开始提倡使用绿色材料,环境因素在土木建设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过去,大部分岩土加固方式为化学灌浆,使用的是水玻璃、水泥等化学材料,污染严重。如今,重庆大学岩土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尝试将传统土力学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术相结合,开展微生物岩土加固的研究,朝着更加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

在重庆大学岩土实验室的微生物土实验室,重庆日报记者看到,一个个玻璃器皿内,放置着研究人员培养出的10多种“听话”的微生物。在研究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它们可以应用于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基于微生物岩土创新技术的研究性保护工作。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我们的任务是让需要的微生物被驯化并存活下来,促进微生物岩土形成,达到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这一目的。”团队研究人员肖扬教授表示,微生物岩土具有生态环保、就地取材、可持续再生等特点,在一条条细小的文物裂缝中补上微生物岩土,让微生物岩土在文物修复领域得到应用,可有效避免传统修复技术的缺陷。

早在2018年,刘汉龙团队就出版了全球首部微生物岩土领域学术专著《微生物土力学原理与应用》,并创办了国际首个生物岩土领域的英文期刊Biogeotechnics(中文刊名《生物岩土技术》),科研能力名列全球前列。

如今,这项技术不仅被应用于岛礁建设,还被用于大足石刻、瑞金红井纪念碑等重要文物的修复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等工程修复。“真正做到了无污染,可持续。”肖扬说。

搜索更多有关“越南轻轨10年建成 越南首条城市轻轨,火出圈背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