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弘扬文明家风建设绿色家庭 文明家庭引领时代家风

人气:181 ℃/2023-11-08 15:31:30

家庭

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科学教子

勤俭持家、邻里互助

一直是我们对家庭的美好期待!

近日,巴中首届文明家庭候选人出炉

20个家庭入围

他们是?

何家远家庭

何家远家庭,巴州区新市街146号,家庭成员7人。这是个重组的特殊6口之家,夫妻二人和睦恩爱,家风优良、生活简朴,从未出现争吵矛盾。何家远一人工作,妻子打两份工赡养老人和子女,长子四川理工学院毕业、二女四川农业大学(双学位)读书、次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读书。在工作上,何家远爱岗敬业,获得了公司领导职工的一致好评,同时,何家远夫妇热心公益,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社会公共事务。小儿子从读高中至军事大学中都从每月的生活费、津贴中挤出部分钱来参加慈善捐助,家庭成员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每个人都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

朱仕庭家庭

朱仕庭家庭,巴州区第四中学,家庭成员5人。朱仕庭与苟蓉夫妇,在各自的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两人相互理解支持、取长补短,遇到困难相互开导、帮助。平时朱仕庭工作繁忙,顾不上家,苟蓉默默地操持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好家中老人、孩子的衣食住行。几十年来,她孝敬公婆,养育孩子,从无怨言,得到了邻里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真心待人是他们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需要帮助的同事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一份力量。

苟学君家庭

苟学君庭家庭,巴州区将军大道105号,家庭成员5人。苟学君家庭幸福、夫妻和睦。工作上,他们互相支持;教育子女,各尽其责;孝敬老人,义不容辞。团结邻里乡亲,他们常常回老家慰问孤寡、留守老人,为他们干家务、照顾其生活起居(如:理发、修指甲、背老人上坡、下坡)。重阳节,把村里的老人接到农家乐一起吃饭、话家常,让老人远离孤独,感受家的温暖;中秋节,他们带上月饼回老家慰问父老乡亲。他们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更不与人攀比,总是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经常帮助有困难的邻居。

罗峥强家庭

罗峥强家庭,巴州区凤溪镇龙凤观社区,家庭成员8人。罗峥强现年60岁,退休干部;妻子张术芬,现年59岁,退休教师,长子罗宏广,大学本科毕业,四川霄宇建设工程公司技术监理,大儿媳成都辰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次子罗鲜樟医学博士毕业,重庆市肿瘤医院工作;小儿媳,重庆市肿瘤医院工作。家庭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已奉公。全家人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沟通顺畅,感情深厚,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长辈对晚辈爱护,妯娌之间关系十分亲切、亲近。他们帮助邻居排忧解难,邻里关系友好和谐。

李强远家庭

李强远家庭,巴州区东城街道鼓楼社区,家庭成员3人。李强远先后荣获巴州区“计划生育三结合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妻子沈道茂先后荣获“巴中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西城街道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5年被区政府表彰并荣立三等功。他们孝敬老人,相互关心,互相扶持,勤俭节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养成了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

刘俊华家庭

刘俊华家庭,恩阳区三河场镇街道,家庭成员5人。该家庭本着“孝为先,爱为根,和为贵,勤为本”的家训,夫妻全心全意对父母尽孝。特别是赡养有智障的叔父,叔父生病要住院手术,刘俊华任劳任怨照顾叔父,直至康复。八十年代,工资低,尽管手头拮据,但夫妻俩坚持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给家中的老人发压岁钱,让老人们开心。在他们夫妻的照顾下,这一家庭习俗,今天已被他们的儿子儿媳传承。夫妻二人,以“小细节成就大人生”的教育理念,对儿子循循善诱,为儿子人生正确导向,让儿子从小学会自立、分享、尊重、担当,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儿子。并以身作则的表率,儿子耳濡目染,从小品学兼优,积极进取,博士毕业,被单位优先录取,走上工作岗位。

文娟家庭

文娟家庭,恩阳区花丛镇凤翔街1号,家庭成员5人。文娟夫妻俩孝敬父母数十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夫妻生活俭朴,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生活中严于律己,夫妻在家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行。对家中老人十分尊敬和孝顺。对于领养的弟弟也是从小关爱,尽心抚养。文娟一家人热心于公益事业,主动参加献爱心活动,与邻居和睦相处。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不参加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致力于环境保护,主动参加健身锻炼,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熊军家庭

熊军家庭,恩阳区渔溪镇和平场玉清街,家庭成员4人。熊军家庭与其母亲(现年73岁)一道,先后侍奉其奶奶(终年69岁)、爷爷(终年82岁)、外婆(终年91岁)、外公(终年93岁)近二十年,嘘寒问暖,从无怨言,深得乡邻赞叹。其二爸自幼又聋又哑,未成家立业,独身一人。该家庭也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善待至今,其兄弟子女、侄儿侄女从未因是残疾人而存半点轻视之心,现已高寿72岁,生活幸福。该家庭注重塑造孩子内心的美好,教育子女敬畏生命,敬畏一切,养成良好习惯。

程锡刚家庭

程锡刚家庭,南江县南江镇光雾山大道城庙段滨河东路,家庭成员6人。程锡刚从军15年,担任新疆军区某部连长,受奖立功数次,现任南江县地方税务局第十税务所所长。他有爱国爱家的情怀,有崇尚文明、积极进取、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女热情礼貌,健康上进,老人安享幸福生活。程锡刚一家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治家。程锡刚夫妇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他们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他们敬老尊长,自结婚起,对双方的父母都十分尊敬和孝顺。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有他们的身影;在打造青山绿水的环境保护中,有他们的足迹;在帮贫济困、救灾抢险中,有他们的热情付出。

石祥凤家庭

石祥凤家庭,南江县南江镇碧水蓝天1号楼,家庭成员7人。石祥凤夫妇相敬如宾,孝敬父母,抢挑重担,任劳任怨。在工作中,他们敬业爱岗。2012年9月石祥凤出国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共51个月,四年中,他们虽分隔两地,却报喜不报忧。丈夫克服非洲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异地他乡的思念,妻子克服通宵照看发烧的孩子和住院的父母。石祥凤夫妇牺牲了小家的团圆,却赢得了跨国界的温暖,为中非友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援非中他年平均工作时间为50周,年平均诊治病人约8000余次。他积极探索新技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的多项空白。在埃博拉横行的日子里,他积极主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和西非人民一道取得胜利。4年时间,他先后获得了几内亚比绍公共卫生部、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等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奖章十余次。

冷东平家庭

冷东平家庭,南江县南江镇光雾山大道朝阳段云峰郡都,家庭成员3人。这是一个温馨和谐、文明的双警家庭。丈夫冷东平,南江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妻子何焕境,南江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民警,他们的女儿乖巧可爱,夫妻俩互尊互敬,敬业爱岗,孝敬父母,宽厚待人,以德治家赢得邻居和同事们的赞誉。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用互助、互爱与互谅的情怀迎接生活和工作上的每一个挑战,他们付出的是双倍的辛苦,但也收获了双倍的幸福。

向有权家庭

向有权家庭,平昌县西兴镇黄柳村一社,家庭成员13人。这是一个大家庭,他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向有权现年80岁,先后获得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委政府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四川好人”获得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向有权动员全家向灾区捐款1500元,缴纳特殊党费1400元,其中向有权是西兴镇第一个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的共产党员。他积极支持次子向琦赴灾区当志愿者救灾1个月。他经常带领子女们参与关爱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2007年与妻子王廷芹创立“爱心助学工程”,近10年资助“五失”青年42人。

王良成家庭

王良成家庭,平昌县江口镇新华街东段59号平安一巷政府家属楼,家庭成员13人。王良成夫妻相敬如宾、勤勉清廉,先后成长为各自单位的业务能手;夫妻二人团结兄弟姊妹、长期孝敬高龄多病双亲。独女王彦霖小小年纪十分孝敬长辈,传为美谈。2012年至今,王良成先后被派驻到双鹿乡联系茶叶产业发展和担任利民村驻村第一书记,成为全县典型的驻村工作“专业户”,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全村群众修建村社道路、解决贫困户具体困难,成效显著,被村民们誉为“老黄牛书记”。他们从2015年起结对帮扶贫困户李天猛的女儿李纳读书。王良成先后荣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平昌人”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九大代表。

汪必祥家庭

汪必祥家庭,平昌县元石乡黄梅村一社,家庭成员5人。他注重教育子女,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他勤俭自强,在90年代连续培养出两个优秀大学生。2001年,他带头捐资6500元修建黄梅村村社道路,改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2007年,他的妻子何依芸不幸中风,但他任劳任怨,扛起生活的重担,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妻子。除了雨雪天外,他坚持每天搀扶妻子在户外行走,经过多年的努力,妻子基本恢复了行走能力。2015年至今,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元(石)黄(梅)公路建设中无偿投工3个多月,并免费为13名修路工人提供午餐和茶水。他还热衷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成立黄梅“船工号子”演出队,积极参加当地公益文艺演出活动。

邓美家庭

邓美家庭,通江县诺江镇诺江西路锦江花园,家庭成员4人。邓美因家庭贫困, 2006年,她左眼因患虹膜炎突出被摘除,永远失去光明。2007年她与另一位肢体残疾的年轻男子喜结良缘。夫妇俩东拼西凑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并招收2名残疾人学徒。2009年,丈夫因患严重哮喘病离世。邓美战胜挫折、抗争命运的精神,感动了他的现任丈夫,两人于2011年组合家庭。为了支持妻子关爱残疾人的事业,丈夫只身前往福建建筑工地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在丈夫和家人的帮助支持下,邓美成立了通江县第一个残疾人培训中心,为26个残疾孩子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先后有16人自主创业。培训中,为了让孩子们易懂学习,方便交流,她独创了“理发手语”。邓美和她的家人竭心尽力地支撑着这个“大家庭”,为残疾孩子点燃生活的希望。

贾芝华家庭

贾芝华家庭,通江县诺江镇寨子石街13号,家庭成员4人。贾芝华现任四川省通江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通江县爱心志愿服务社理事长。1985年5月进入通江县建筑行业,他长期坚持向社会奉献爱心,扶助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学生。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14年,贾芝华捐资助学资金总额已达百万,获得通江各界干群的一致好评。女儿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毕业3年,坚持每年帮助一名贫困学生。金钱有价,爱心无价,25年来,这个家用拳拳爱心温暖数万个心灵。“生命不息,爱心不止”,这是贾芝华的座右铭。

蒲江涛家庭

蒲江涛家庭,通江县诺江镇观音阁街48号上东逸景,家庭成员5人。蒲江涛父亲从事教育工作40年,所教学生遍布各行各业,退休后依然教化相邻;母亲温恭善良,吃苦耐劳,好善乐施,热心助人;妻子立足三尺讲坛,潜心教书育人;本人先后在教学一线及机关办公室任职,现在通江县纪委专事宣教工作。全家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尚农助人重教”等家训。多年来,蒲江涛家庭不遗余力宣传教育事业发展,相继推出通江“改薄”、民办教育“立行规”等经验;积善行德传播地方好人好事,潜心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旅游人文资源,所撰七万余字不断丰盈通江、平昌、巴州、恩阳等地历史地标文化内涵。蒲江涛和爱妻彼此著书励志,所撰散文诗歌相继刊发于省内外多家正规纸媒,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何芊苇家庭

何芊苇家庭,巴州区白云台凯悦名城4栋,家庭成员3人。何芊苇的家庭是一个军人家庭。何芊苇一直从事外汇管理工作,勤勤恳恳,参工至今,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军嫂,她勇敢挑起家庭的重担,做丈夫坚强的后盾,2014年被丈夫所在单位评选为“十佳军嫂”。他的丈夫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誓言。何芊苇相信,自己当初有勇气选择一名军人,也将有毅力将这份感情坚持到地老天荒。

赵勇灵家庭

赵勇灵家庭,巴州区江北大道中段38号,家庭成员5人。赵勇灵家庭四世同堂,他和妻子21年如一日照顾患直肠癌岳父、瘫痪在床岳母和92岁高龄母亲。他对待工作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妻子全力支持丈夫事业,在家相夫教子、孝敬老人,生活中,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在处理家庭大事时,全家人共同磋商决定。赵勇灵家庭秉承“耕读传其家”的家风,言传声教,带领家人多读书、读好书,家庭书香氛围浓厚。家庭成员热心公益,帮助别人,乐善好施,92岁老母亲十几岁就跟她母亲学会正骨技术,七十多年来经她救治好的患者有上万人,从来分文不取,遇到困难患者,不但留吃留住,临走时还给予钱物。

王晓梅家庭

王晓梅家庭,巴州区江北大道北云台国税小区,家庭成员3人。王晓梅和丈夫一起悉心照料双方患病的父亲,直到老人安详离世。他们在节假日常常陪伴80高龄的母亲参加户外活动,帮助老人整理个人卫生。老人患病时悉心照料,数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责,无怨无悔。夫妻二人从不为小事争吵,恩爱和睦,共同承担家务,将家中的事情管得井井有条。工作中,夫妻兢兢业业。妻子工作担子重时,丈夫就抽时间尽量照顾好家庭,都不曾因家事影响工作。照顾女儿的生活,关心女儿的学习,更注重对女儿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搜索更多有关“弘扬文明家风建设绿色家庭 文明家庭引领时代家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