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河图如何推演先天八卦?河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人气:170 ℃/2023-10-08 00:23:24

河图“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基数的天地分类法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基本框架!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产生了天地万物!天和地分别是由阳五行和阴五行在其各“五位相得”相生的运动中产生的,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是在阳五行与阴五“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中产生的。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相得与相合,而只有以天数地数为生成数才能阐释河图的相得与相合。天地万物的生死变化规律已全部被抽象在河图“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中。

关键词: 河图;相得相合;天数地数;生数成数;阳五行阴五行

1河图

易理是原始于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上》在阐释河图的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及其结果时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奇数一三五七九是河图的天数、阳数,偶数二四六八十是河图的地数、阴数!“天数五,地数五”是河图的结构方式!“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河图的变化方式!“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是河图的生数和成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是河图数理变化的最终结果!

生为神,死为鬼!有了鬼神之变化,也就说明有了生命万物的死生之变化!

鬼神,死生也!生命万物变化之迹也!河图数理变化果实也!

宋·程颐说“鬼神,谓造化之迹也。”鬼神变化之迹就是万物造化之迹!死生变化,终始往复,五运轮回,乃万物造化之迹也!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产生和消亡的五运轮回过程,就是出生入死、终始往复的造化过程!就是此所以成生死变化而行鬼神之道的过程!

2 河图是天地生成图

河图布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并有天数五, 地数五,其中,一三五七九为奇数阳数,其五位相得“二十有五”的这个和数便是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阴数,其五位相得“三十”的这个和数便是地数。

所以,“天数五”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五位”阳数,“天数二十有五”则是指奇数“五位相得”之后的和数才称之为“天数”;“地数五”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五位”阴数,“地数三十”则是指偶数“五位相得”之后的和数才称之为“地数”。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算术;和:和数,是算术加法运算的得数。奇数阳数 1 3 5 7 9= 25,为天之大数,偶数阴数-2-4-6-8-10=-30,为地之大数,皆术数之相加相得之和也!

“和”,家和万事兴,数和天地成!奇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和“二十有五”,乃天之大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和“三十”,乃地之大数,所以数和天地成!宋·邵雍《观物外篇》曰:“乾坤起自奇偶。”也是说天地是由奇偶之数变化而来的。但只有天奇地偶的五位相得之和,才能成天地之大器,这应是河图“五位相得”数理变化的意义,所以河图实质上是天地生成图!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得相聚二十有五,阳气轻清至清至阳者升为天!阴数二四六八十相聚相得三十,阴气重浊至浊至阴者降为地!此乃数和天地成也!是河图的“相得”产生了天和地!

阳数阴数只有同性******方可成天地之大数、极数。极则变,量至大至极则变。阳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和“二十有五”,乃是河图最大的天数、阳数,也是天阳之极数,是天数之极,所以“积阳为天”,是量变到质变,是阳数积阳至大至极而量变为天!阴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和“三十”,此乃地之大数极数也,所以阴数积阴至大至极量变而为地!

《易·系辞上》“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极天地之数而变,遂定天地之象也!

积极,积和极也,积天阳地阴之极数而成天地之大器也!此乃“数和天地成”之数理变化也!所以清·毛西河欲把河图改名为“天地生成图”!

3 河图是万物生成图

河图以三与八合于东, 七与二合于南, 五与十合于中,九与四合于西, 一与六合于北(见图1) ,天数与地数“而各有合”。奇偶相合就是天地相感、阴阳相合。《易传》曰:“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明确指出阴阳相合、天地相感的结果是生命万物的化生!而生命万物化生的标志应该是生长化收藏五运轮回的生死之变化,即河图三与八合于东而“生”, 七与二合于南而“长”, 五与十合于中而“化”,九与四合于西而“收”, 一与六合于北而“藏”(后面将有论述)。

故河图奇偶相合,亦即“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之“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就是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个鬼神就是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五运轮回的生死之变化!是河图的“相合”产生了万物,所以河图实质上是万物生成图!

图1:河图“生长化收藏”万物生成图

4 河图天数地数是生成数

河图奇偶之数有天数和地数之区分, 因此生数和成数也应当以天数和地数为区分, 不应把天数和地数的奇偶混合数分为生数和成数, 如所谓的“一二三四五为生数, 六七八九十为成数”!

“五位相得”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有五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奇数五位相得积阳量变为天,偶数五位相得积阴量变为地。天生地成,所以生数成数应以天数地数为区分,不可混而言之!

《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讲述天数和地数时指出“太过者其数成, 不及者其数生。”即生数少, 成数多, 天数三七五九一“五位相得”之和“二十有五”, 为“不及”, 应该是生数; 地数八二十四六“五位相得”之和是“三十”, 为“太过”, 应该是成数。所以“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就是河图的生成数!

石寿棠在《阴阳治法大要论》中指出:“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地亦不凝,而万物不生;非地之阴,天亦无依,而万物不成”。即做为天数的阳数应是生数,做为地数的阴数应是成数。《观物外篇》在论述奇偶阴阳之数时曰:“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也说明了做为阳数的天数应是生数,做为阴数的地数应是成数。从“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成”来看,阳数应是生数,阴数应是成数。从“天主生、地主成”来看, 天数应是生数, 地数应是成数。从“阳生阴长”来看, 做为阳数的奇数就是生数, 做为阴数的偶数就是成数!

明·张景岳曰:“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无始则无终,无生则无成,所以,以生成论,生为始,成为终,所以做为阳数的天数应是生数,是“阳为始”,做为阴数的地数应是成数,是“阴为终”。

而所谓的生数一二三四五阴阳混合数相得则是阳数三( 1-2 3-4 5= 3),所谓的成数六七八九十阴阳混合数相得则是阴数八(-6 7-8 9-10=-8),这实际上是相佐相克的结果,不是相得!数之相争相驳相制相克非术数之和也!天数和地数、阴数和阳数是不相得的!

同性相得,异性相合。

阴数之间或阳数之间是同性相得相生之和的关系,而阳数和阴数之间则是异性相感相合的关系。“而各有合”是指天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二四六八十的各有合,如河图所示的三与八相合于东方, 七与二相合于南方, 九与四相合于西方, 一与六相合于北方, 五与十相合中央。

相得的数理变化把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得益彰的积聚为一体形成天,把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得益彰的******为一体形成地,这就是“和于术数”而“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相合的数理变化则把天和地联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这应是相得相合数理变化的整体观,这应是河图数理变化的本质,所以说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相得与相合!

天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为二十五,其气微,故其数生;地数二四六八十相得是三十,其气盛,故其数成,这是正常的太过与不及。宋·张载说:“一物两体......两体者,虚实也”。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故天气虚,地气实,虚则生,实则成。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气聚而为物,这是宇宙的演变规律!

《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参伍”即天数一三五七九和地数二四六八十“两五”奇偶之数相得又相合而相互参杂“错综其数”组成了“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大衍之数,而此所以成天地万物鬼神之变化,故“参伍以变”!

“通其变”,遂成天地万物鬼神变化之道也,通相得相合参伍之变,便知天地万物变化之文迹也!

“极其数”,积阳数五位相得之和“二十有五”为天之极数而量变为天,遂成天之象,积阴数五位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之极而量变为地,遂成地之象,极天地之数,遂定天地之象也!

《易》以此奇偶阴阳天地两五“合而为十”的十个自然之数,相得相合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演变出天地间无穷之万象。故《观物外篇》说“数生象”,数生万象也!所以是河图的数理变化产生了天地万物鬼神之象也!

象,即《易·系辞上》“天垂象,地成形”之象,亦即万物之形象也[1]。“数之所起,起于阴阳”,所以应是太极阴阳一动一静而生数,数生象,象成器。太极为先,数在前,象在后,器再后也。

《观物外篇》说“太极......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

是太极阴阳的变化而先后生出数、象和器。即河图的阴阳数是由太极阴阳演变而来的,太极显发首先演变出河图的奇偶阴阳之数,河图奇偶阴阳之数同性的“五位相得”之和之极则演变出天地之象,以五为建制的天地之象“而各有合”则成“生长化收藏”五运的万物之器(见图2),万物之器的“生长壮老已”生死轮回五运之变化则复归于鬼神之道也!提出天地万物的生成是按照太极、数、象、器的图式展开的,是太极阴阳生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变生死则复归鬼神之道也!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太极阴阳演变图

5 河图是五行结构图

河图虽然没有五行之说,但是“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基数的天地分类法奠定了阳五行和阴五行的框架结构,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奠定了五行相生相得和阴阳相感相合的运动方式。

《易·系辞上》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变化之道”即是指“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变化,所以知晓了这个变化之道,也就知晓了天地万物产生的道理,而知神之所为乎!

《易·系辞上》接着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就是指天地“两五”奇偶之数相得相合相互参杂的“错综其数”之变遂成天地万物之变!知道了天地两五奇偶之数相得相合错综其数的变化之道,就知晓了天地万物五运轮回的生死变化之道,而知其神鬼之所为乎!

乾坤来自奇偶,奇偶起自阴阳,阴阳来自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一奇一偶,遂先有一三五七九和二四六八十奇偶阴阳两五之数的十个自然数。《观物外篇》开篇曰:“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即天奇地偶虽然只有十个数,但这十个自然数却是衍变天地万物的基本数。这个基数一分为二,天奇地偶,待达到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的这种稳定状态和衍化之数,再经过几十亿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数理变化和氤氲衍化,才渐渐地产生了天地万物,并使得所有的生命万物都被刻上了五的烙印,于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五运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五运的生命过程[2-3],以及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五脏、五体、五志、五音等以与天地五行同步共振[4],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层层效法出来的。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开篇就曰:“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就是在这种“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框架形成的五运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和天人相应的自然条件下,所有的生命万物都被打上了五的烙印而有五运终始反复,此非鬼神之变化而知神鬼之所为乎?!此非生命万物之变化乎?!

《易·系辞上》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原始,一元而始!始为生,生而神灵,生则神也!终为死,死而鬼魂,死则鬼也!终始,死生也!死生,鬼神也!鬼神,终始也!反终,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反终则始,死生反转,终始反复也!原始反终:生死轮回、反终则始、五运循环往复也!知终始反复,故知死生鬼神之道也!精气聚则生,精气散则死,气聚为物为生,始为神,气散为魂为死,终为鬼,是游魂为变皆终始死生鬼神之情状也!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易·系辞上》一开篇的鬼神死生变化之含义了。

6 河图是形气相感图

《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即天主生, 生的应当是气;地主成, 成的应当是形!气为虚,形为实,故天数少而虚,主生,地数多而实,主成。“阳化气, 阴成形”, 先化气后成形,气聚而有形,有气才能有形,无气何以有形?因此作为生数的阳数化气为风热湿燥寒五气, 作为成数的阴数成形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故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 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形,这就是“数生象”而“天垂象,地成形”之象。

因为“阳化气”、“在天为气”, 因此做为阳数的天三生“风”于东, 天七生“热”于南, 天五生“湿”于中, 天九生“燥”于西, 天一生“寒”于北(见图3), 为阳生五气, 所以在天为气,这就是数生天象也!

图3 河图奇偶相合 形气相感图

为什么天三生风、天七生热、天五生湿、天九生燥、天一生水? 因为从五方来看,“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素问·五运行大论》)。我们再从五季来看, 东方为春, 南方为夏, 中央为长夏, 西方为秋, 北方为冬, 而春生风, 夏生热, 长夏生湿, 秋生燥, 冬生寒。即天三在东方, 在春时, 故生风; 天七在南方, 在夏时, 故生热;天五在中央, 在长夏, 故生湿; 天九在西方,在秋时,故生燥;天一在北方, 在冬时, 故生寒。天数三七五九一临御五方, 顺应五时, 产生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 理应如此[5]。

天数三七五九一临御五方,顺应五时,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明确指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是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形,先有气故天数生,后有形故地数成,这也是“阳为始,阴为终”的法则。是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天数一三五七九应是生数。

由于“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所以做为相感相合的阴数地八相应于天三成“木”于东, 地二相应于天七成“火”于南, 地十相应于天五成“土”于中, 地四相应于天九成“金”于西, 地六相应于天一成“水”于北(见河图3),是阴成五形, 故在地成形,这就是数生地之象也!地数二四六八十成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地数是成数。

缘何地八成木、地二成火、地十成土、地四成金、地六成水呢? 因为“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即《素问.天元纪大论》所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这就是“天垂象,地成形”之象也!

地八与天三相应于东方, 东方生风必然是天三生风,地八就必然成木,是“风生木”,即三生八成;地二与天七相对应于南方, 南方生热是天七生热, 地二就应成火,是“热生火”,为七生二成;地十与天五相对应于中央, 中央生湿应是天五生湿, 地十就应该成土,即“湿生土”,为五生十成;地四与天九相对应西方,西方生燥应是天九生燥,地四就应该成金,即“燥生金”,为九生四成;地六与天一相对应于北方,北方生寒应该是天一生寒,地六就应该成水,即“寒生水”,为一生六成。

有始就有终,有生就有成。做为生数的阳数产生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 做为成数的阴数就应成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 这是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气聚而有形”的结果,这是“阴以阳为主”“地以天为主”的必然结果,这是“阳化气, 阴成形”、“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的理论,而“形气相感,万物化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只有形气俱备相感相合的阴阳升降运动才能有生命万物的化生!

从河图看,是天三生风地八成木,天七生热地二成火,天五生湿地十成土,天九生燥地四成金,天一生寒地六成水,这是天生地成,是在天的三风、七热、五湿、九燥、一寒五气对应着在地的八木、二火、十土、四金、六水五形,并非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如果说水火木金土五形是由一二三四五所谓的生数产生的,那么风热湿燥寒五气是由水火木金土化生的吗?气聚而有形,没有气,如何突兀出水火木金土五形来?有形无气,既不符合阴阳之理,又不符合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及“阳化气,阴成形”的宇宙演化规律。有形无气又如何“形气相感,万物化生”?!

如果说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奇偶相合产生的仅是水火木金土,那就有失“形气相感,万物化生”之义了,因为河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就是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奇偶阴阳相感相合产生的是具有生死(鬼神)变化的生命万物,并非仅仅是有形而无气的水火木金土!

如果按照天数是生数,地数是成数的观点,那么“天一生寒,地六成水;天三生风,地八成木;天五生湿,地十成土;天七生热,地二成火;天九生燥,地四成金”更合乎《内经》“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理论!

气聚而为物:风气聚而为木,热气聚而为火,湿气聚而为土,燥气聚而为金,寒气聚而为水。所以,木火土金水五形为风热湿燥寒五气所生,然后形气相感,万物化生!

从发生学上来看,如果说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即一二三四五为生数,此其生数发生的顺序应该是:水→火→木→金→土,按此顺序五位乃是水克火,火克木,木侮金,金乘土,即水不能生火反克火,火不能生木反克木,木不能生金反侮金,金不能生土反乘土,且又无以相合,这是怪胎!死胎!一发生就无法运动而胎死腹中!如果五位不能相生也就没有五行生克乘侮之说。生为始,所以“五位相得”相生是五行学说之始。

而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按此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其五位相生形成了地之五行,具备了“地”的意义,且又有天之五气与之各有相合,而能产生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这就是“五运”!这就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数理变化的本质!

“五位相得”的数理变化就是要把风热湿燥寒五气积聚为一体形成天之气,把木火土金水五形聚积为一体形成地之形!

“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就是要把风热湿燥寒五气与木火土金水五形而各有相合以产生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最终彰显奇偶相合“形气相感,万物化生”的数码造化运动!

奇偶相合、形气相感如何化生万物? 如在东方, 三八风木相感,才能有“生”;在南方, 七二热火相合, 才能有“长”;在中央, 五十湿土相合, 才能有“化”;在西方, 九四燥金相合, 才能有“收”;在北方,一六寒水相合, 才能有“藏”(见河图3)。这就是奇偶之数“而各有合”的理论!只有奇偶相合、形气相感, 才能有生命万物“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五运之变化!

“生长化收藏”是生命力的显示, 因此生命万物产生的标志应该是能够显现生命力的“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命变化之程序, 有此五个生命变化之程序, 也就说明天地间有了生命万物的产生!这就是河图奇偶之数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死)也”的数理变化。

《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非徒一阴一阳也”,所以“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位相得”的五行生克变化首先形成了天和地,“而各有合”的阴阳升降变化才产生了生命万物,所以“夫五运阴阳者”,五行在先阴阳在后,符合《周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先后演变顺序!只有五行与阴阳的共同作用才是天地之道,才能产生天地万物[6-8]!这也是《内经》对《易经》“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建构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其“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则是对“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五行生克出入运动和阴阳上下升降运动的高度总结!

小结:

河图“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基数的天地分类法奠定了五行的基本框架,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奠定了五行相生和阴阳相感的基本运动方式,其“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变化方式则是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涵。相得相合是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相得相合产生了天地万物。但是只有以天数地数为生成数才能阐释河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

参考文献:

[1]任应秋著 阴阳五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0年3月 第一版 15-16

[2]郝万山 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32(01):8-11

[3] 郝万山 返朴求真 回归经典 ——我对《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解读[J]

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1):786-787

[4]梁学敏,郑燕霞,杜淑娟,等.五行网络结构——体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原理[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04):823-825

[5]贾耿 河图与阴阳五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9(07):20-22

[6]田进文 论中医学五行理论与阴阳理论的逻辑规则及其与现代物质理论的统一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39(02):109-112

[7]文理,刘巍,顾植山等.近十年中医的阴阳五行研究发展概况及评论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481-1485

[8] 张燕平.中医五行学说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7,20(06):60-62

作者简介:贾耿(1954-) ,男,山西代县人,主任医师。

搜索更多有关“河图如何推演先天八卦?河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