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试题带答案

人气:241 ℃/2022-06-14 16:59:11
【导读】 高考历史复习试题带答案,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在高考历史考试中考取好的成绩,就要注重平时多做练习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高考历史复习试题1:1.2013·江苏高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

想要在高考历史考试中考取好的成绩,就要注重平时多做练习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复习试题1:

1.2013·江苏高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解析:选A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A.。

2.2013·福建高考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冷战”的概念,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热战”,故A、B、C三个选项都错误;“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故选D。

3.2013·广东高考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选D马歇尔计划应对的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4.2013·四川高考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作为旧的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即得的殖民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但在世界非殖民化趋势下的不得不投了弃权票,因此①②正确,③不正确。同苏联冷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④也不正确。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5.2012·海南高考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解析:选D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B项说法错误;C项无从体现。

6.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Ⅰ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选C从图片信息看,图①中奥匈帝国的存在说明图①是一战前的欧洲,图②中德国统一说明图②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图③中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已经不复存在说明图③为二战前夕的欧洲,图④中奥匈帝国分裂、“东普鲁士”等信息说明图④是一战后初期的欧洲。综上所述,正确顺序是①④③②,选C项。

7.2013·安徽高考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

解析:选B本题以历史上世界地图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幅图是中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第二、三幅图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第四幅图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世界,B项符合题意。基督教于11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A项错误;罗马帝国疆域没有达到美洲,C项错误;“日不落帝国”形成于18世纪后期,D项错误。

8. 2012·上海高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9.2013·上海高考以下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航海线路图,其中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的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先人开辟的航路,越过非洲最南端,沿着非洲东海岸北行,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故选C。

高考历史复习试题2:

1.2012·上海高考“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选A材料讲话意在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2012·山东高考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3. 2012·福建高考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解析:选A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亚非会议的顺利进行,因此两次会议的召开,说明新中国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故选A项。“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故B、C两项错误;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国家大部分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无关,D项错误。

4.2011·海南高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A由“1955年”“周恩来”等有效信息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了大会的圆满结束。

5.2013·江苏高考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选DA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B发生在50年代;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

6.2012·北京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7.2012·广东高考“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个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的“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指的是除科学社会主义外的其它社会主义思潮,如空想社会主义,C项排除,D项正确;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学说,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8.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解析:选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

9.2012·全国大纲高考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解析:选A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10.2012·上海高考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解析:选B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即和平与土地,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