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

人气:414 ℃/2022-04-03 06:53:28
【导读】 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第七组:王磊,李超越,龙阳艳,文国香,陈璞,彭慧玲,谢英英,刘文,韦乔1、摘要:针对不同课堂(任选课和专业课)不同时段(一节大课的前中后时段)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结合时间取样和事件取...

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

第七组:王磊,李超越,龙阳艳,文国香,陈璞,彭慧玲,谢英英,刘文,韦乔

1、摘要:针对不同课堂(任选课和专业课)不同时段(一节大课的前中后时段)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结合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观察,观察其在课堂上的与学习任务相关和不相关的言语和动作,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课堂行为,并得出了结论:

(1)任选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明显多于专业课。(2)在课堂前十分钟和课堂中十分钟的学习状况比较好,而后十分钟的状况较差。(3)任选课上学生几乎没有言语行为。

关键词: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观察,大学生课堂行为,语言,动作

引言:课堂行为,就是在课堂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课堂行为一直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关注基础教育课堂的多,而对高等教育课堂研究的少;关注教师较多,关注学生较少;放在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进行的研究多,微观情境特别是课堂情境中的研究少。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学生群体的课堂行为,国内的研究更是非常少,而在凤毛麟角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表明,大一新生在英语课上的问题行为比率只占

5.5%,而大三的比率占到33%,大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比率则高达40%。当代大

学生的学习实况是否真是如此糟糕?只研究问题行为是无法全面体现的,眼里只见问题不见正常显然太过片面。

因此,本研究结合使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观察,来记录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相关的以及不相关的行为,而课堂中的社会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行为的主体构成来看,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从行为的媒介来看,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本研究主要观察外线的言语行为和动作以此来对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现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研究方法:

1观察对象:任选课和专业课上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

2. 预观察

2.1编制观察记录表:为了编制观察记录表,精确地描述和记录大学生课堂行为,小组以两人一组的方式,进行了第一次预观察,在随机选取的十分钟内,记录观察对象的所有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并讨论归类,最终确定了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包括性别,课堂类型,观察时间段,以及相关和不相关的言语和动作及其具体分类(见附录1)

2.2 第二次预观察旨在了解观察者一致性程度,使用所编制的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预观察,计算观察者一致性系数,比较理想。

3. 正式观察

3.1观察对象:共观察华中师范大学学生19人。

3.2观察工具: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精确到秒的手表和手机等。

3.3观察过程:两人一组,分为4组,以便两人针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观察,独立记分。在任选课和专业课上随机选取观察对象(其中专业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为1:

1),在一大节课的开始10分钟,最后10分钟,以及每小节课的中间10分钟,以30s 为单位,连续观察10分钟内被观察者的行为,“正”字记分,30s 内出现一次记一分。

4. 数据的处理

将所获的的每份观察表计算其观察者一致性系数,选取其中观察者一致性系数大于80%的15份数据进行分析,其中7名男生8名女生。由于样本较小,没有进行SPSS 分析。

结果分析:

1、如图一所示:任选课上的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08,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0.9,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2.08,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为14.08;专业课上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22,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

17.17,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1.56,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9.72。由此可知,无论专业课还是任选课,动作频次远远大于语言频次。

图(一)

2、如图二所示:任选课上有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1)明显少于专业课上的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7);任选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6)明显多于专业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1)。

图(二)

3、如图三所示:在课堂前十分钟,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6,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2.5,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

9.1;在课堂中十分钟,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5,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6.9,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0,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12.1;在课堂最后十分钟,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1.1,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2.8,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13.2。由此可知,无论时哪个时间段,动作频次都大于言语频次。

图(三)

4、如图四所示:在课堂前十分钟,学习相关的行为(频次约为16)明显多于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1.6);在课堂中的十分钟,学习相关的行为(频次约为17.4)明显多于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2.1);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学习相关的行为(频次约为11.1)明显少于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6)。

图(四)

讨论:

1. 专业课和任选课上大家的行为有很大差异,任选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明显多于专业课。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课堂管理的原因,有些任选课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使课堂未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

第二,学生缺乏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强调“实用性”,而学生对“实用性”的理解之限于是否能帮他们考到各种资格证,看不到知识的内在价值,所以,而其在任选课堂上,学生认为这些知识缺乏“实用性”,对今后没有多大用处,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第三,课堂师生关系不佳,任选课的师生关系更加的淡漠、边缘化,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解决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以及对自身职业特性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第二,端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辅导,使他们意识到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标准要求,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第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彼此真诚交流,使课堂上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2、在课堂前十分钟和课堂中十分钟的学习状况比较好,而后十分钟的状况较差。其原因可能是在课堂后十分钟,教师和学生处于比较疲惫的状态,从而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解决方案可以是通过改善教育方式使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同时合理的教学安排也可以改善教师和学生的疲惫状态。

3、任选课上学生几乎没有言语行为。这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任选课堂上认识的同学比较少。而且在任选课上师生互动很少。

反思:

1、在被试的选择上,所选取的样本的容量比较小,并且选择的对象类型也不全面,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在观察的过程中,额外变量比较多并且难以预测,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在记录结果时,对于行为的次数进行记录时,有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信度。

4、观察的对象在变化,我们只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时间段,个体对比性不强。

5、在编制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时,对于与学习不相关的行为详细列出,具体到每一个举动,但是在学习相关的维度内,却将看老师,看PPT ,看黑板和看教材统一纳入“看相关资料”中,因此虽然我们在观察时明显感觉到与课堂相关的行为是显著多于并且持续时间大于不相关行为的,但由于这几类行为在一个单位时间被只记录一次,因此在数据上并没有体现出来这种非常显著的差异。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