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庐山赏析

人气:180 ℃/2021-09-08 19:25:21
【导读】 余秋雨庐山赏析,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导语:苦旅中的中国文化,你何去何从?下面就来赏析一下余秋雨的庐山。提起庐山,总会使人不由得想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美丽的庐山东偎...

导语:苦旅中的中国文化,你何去何从?下面就来赏析一下余秋雨的庐山。

提起庐山,总会使人不由得想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美丽的庐山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伟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

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赋予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庐山确立了她世界文化名山的地位。

在古代,庐山道路险阻、与外界联系甚少,再加上景色优美,自然是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可以说,庐山在古代是一个培养孤独,或者说培养文人的理想地点:因为它对世俗的超拔,也就是孤独对世俗的超拔,文人对世俗的超拔。

中国的名山大川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而且是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希望通过对他们的触摸达到一种对历史时空的穿越,感受一种久远而深沉的气息。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种心灵之旅,既是一种对过去的追溯之旅,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之旅。我个人认为,《庐山》是《文化苦旅》一书中非常出彩的一篇文章。那一行行文字巧妙地实现了对时间的纵贯和空间的穿梭,而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则幻化成一种沉重而忧伤的旋律。

在《庐山》的开篇,作者先与我们卖了个关子:“……那里好像从来没有开过文人大会。原因说起来太复杂,……”到底是怎样“复杂”的原因导致没有在庐山开过文人大会呢?作者不想挑明,看来只有读下去才能找出答案。

然而,作者接下来的叙述却是从这样一句话开始的:“回过去看,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紧接着,作者不吝笔墨详细地写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共处庐山的种种传说,又毫不留情地将这些故事的虚假性呈现给读者,真是“非常煞风景”。作者如此构思是想告诉我们:“文人总未免孤独”,他们企盼着能与知音聚会,“哪怕是跨越时空也在所不惜”。从此,庐山便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意义,她成为了“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

作者登上庐山时,再一次想起古人。古代文人“只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沟”,而自己坐着汽车没多久就到了目的地;古时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匮乏”,而今天的牯岭早已俨然成为一座繁荣的小城,没有了山顶的味道。从舒白香游庐山的日记,到高鹤年《名山游访记》中的记述,再到徐志摩的《庐山石工歌》和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庐山的文化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西方文明为先导的热闹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庐山的.宁静。政治、军事、外交等因素的介入使她变成了一个“风声鹤唳的焦点”。从那以后,庐山再也不是“中国文人的世界”了。文人“没有可能以自身的文化感悟与山水构成宁静的往还、深挚的默契”,只好“蜕脱成游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叫做“三叠泉”的地方使作者压抑着的心头又燃起了希望之光。山高路窄,他们一路磕磕绊绊,耗尽力气,终于见到了这一震撼身心的景观,听到了那种轰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终于被一种久违的感觉淋湿。他们突然与古代文人产生了对深切的认同,体会到了与山水风物的熔铸,也寻找到了“一种在现代已经很少的对应”。作者联想到朱熹,又联想到徐霞客,为自己的身临其境而庆幸不已。但是,作者突然笔锋一转,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担忧,他担心终有一天他们今天好不容易找到的感悟和对应会失去。作为文人,他们也许将不得不开始另一段“苦旅”。

文章至此,“抑”和“扬”的情感一直在交替地变化,虽是一篇散文,却显得很有波澜。作者将以怎样的方式收束全文呢?他能否在深深的忧虑中为自己,为读者寻觅到一丝丝的希望呢?答案是:没有。听了朋友对1990年夏庐山文化博览会情况的转述,他的这种忧虑反而是更进一层。庐山不再是过去的庐山,庐山上的文人也不再是过去的文人。作者实在是无法想象庐山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出一种文化与名胜的对应,他陷入了一种困惑,一种惋惜,一种无可奈何,一种伤感中不乏愤恨的复杂心境。最后,作者以如此沉重的一句话收尾:“一阵云雾又飘到了我的眼底。”

所谓“文化苦旅”,究竟“苦”在哪里?它“苦”在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作者遍访祖国各地名山大川,凭借着山水风物,在苦苦地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在苦苦地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书中有的篇章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有的篇章表现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有的篇章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有的篇章则论析文化走向,充满文化感慨……

那么,这种“苦”又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于一种矛盾着的文化心理,而这种矛盾着的文化心理来自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是谦恭的,而现代文化是奔放的;传统文化强调精神上的富有,而现代文化强调物质上的满足;传统文化心怀虔诚,敬畏自然,而现代文化却要雄心勃勃地征服自然……中国的文人在选择间陷入一片迷茫,中国的文化也在夹击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

从这个角度来欣赏《庐山》一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但文章中作者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我们似乎很难解答。对于西方的“现代风暴”,我们究竟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究竟怎样继承和弘扬更为合理?现代中国的文人,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履行怎样的社会义务?依然在“苦旅”着的中国文化,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话题太大,太沉重,给出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答案又实在是太难,太难。作为文人,我们能做的,也就只能是继续苦苦地求索下去了……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