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气:416 ℃/2024-05-12 10:31:11
【导读】 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归纳,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生物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要学好生物,就要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二...

生物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要学好生物,就要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篇三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叫做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少,但又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如:Fe、Mn、Zn、Ca、B、Mo等。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