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复习资料

人气:264 ℃/2023-09-13 22:19:59
【导读】 地理中考复习资料,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同学们要想要在中考中获得地理的好成绩,需要多看书,多总结。今天,小编整理了,以供考生复习。一:较强冷空气来袭中央气象台今天发布未来10天天气趋势预报。预计26-29日,将有一股中等偏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

同学们要想要在中考中获得地理的好成绩,需要多看书,多总结。今天,小编整理了,以供考生复习。

一:较强冷空气来袭

中央气象台今天发布未来10天天气趋势预报。预计26-29日,将有一股中等偏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中国,带来一次较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有降水;这次冷空气过程对改善中国中东部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有利。

未来4-10天具体预报如下:

25日08时至26日08时,华北北部、东北等地将为阴天,部分地区有小雪;南方地区将为晴到多云天气。

26日08时至27日08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等地将为阴天,部分地区有小雪;江南、华南等地为多云天气。

27日08时至28日08时,华北东部和南部、东北、西北地区东部、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弱的降雪,并有4级左右偏北风;南方地区为多云间阴天气。

28日08时至29日08时,江淮及其以北地区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西南、江南、华南等地阴有小雨雪;渤海、黄海海域有6-8级偏北大风。

29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有弱的降水,气温下降;东海、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将有6-7级大风。

30-31日,北方地区将为晴到多云天气,南方则以多云天气为主。

二:印度洋地震的警示

印度洋最近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现已造成7万余人丧生。此次灾难给我国带来哪些警示?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和国家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

此次海啸不会波及到我国

记者:此次地震为何能引发巨大的海啸?海啸会不会波及我国?

答: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海底地震都能引起海啸。据统计,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能够引起海啸,地震海啸的产生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震源断层条件: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二是震源区水深条件: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三是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一般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可产生海啸;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

在满足震源断层条件和水深条件下,震级越大,震源越浅,海啸级越大。而此次地震不幸满足了这些条件,这是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

虽然此次海啸危害严重,但是主要影响的国家是印度洋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并不会波及我国,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余震主要发生在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沿岸,分布在距离震中1000公里的范围内,对于太平洋沿岸影响不大。而且,我国周围有日本岛国,整个琉球群岛这些岛屿的屏障,第二大陆架延伸纵深,这样的话深海的海啸传上来之后,逐渐衰减掉了,不大会受到海啸的影响。

缺乏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是导致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此次地震及海啸已经造成了5万余人丧生,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

答: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灾害本身规模巨大。这次罕见的巨大地震产生罕见的大海啸,波浪高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它以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沿海洋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

其次,灾害发生突然。地震发生在早晨,约半个小时后,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岸,约1个小时后就在泰国普吉岛登陆,两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乃至索马里。

第三,受灾的地区大多是人口稠密或者旅游者******的地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四,受灾的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由于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沿岸国家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境内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属地震中的同震现象,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现在,一些媒体报道我国境内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比如重庆地区出现水库水面暴涨一尺等等,这些是否与此次印度洋地震有关?

答:一般来说,震级较大的地震会出现明显的同震现象。地震在地壳中形成面波,由于震级很大,这些面波传到中国后,虽然距离在2000公里以上,但是还会有一些影响,比如会出现一些无风起浪、井水振荡的现象。这是自然的物理现象。

记者:此次海啸发生在很少出现海啸的印度洋地区,这是否也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将来也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海啸?

答:我国与印度洋沿岸的地理特点不同,受海啸威胁的可能性也很不相同。

我国海岸线绵长曲折,海区海水一般较浅,渤海平均深度18米,黄海平均深度44米,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大洋海啸对其沿岸也无影响。东海平均深度340米,南海平均深度1200多米,具备海啸发生的深度条件。但是我国海区大部是浅水大陆架地带,该带平缓宽阔,外围又有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而且,中国海区一般没有现今活动的板块俯冲带和海沟构造,近代垂直差异运动表现不强烈。已发生的地震震源断层多为走滑型,所以大多数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台湾岛附近海域,两个海区海水相对较深,海底摩擦力较小,是产生地震海啸的危险地段,发生在菲律宾海、琉球海沟的地震海啸可能传播过来,其沿岸是大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地区。

据历史记载,我国历史上曾发生10次“海水溢”的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长江口以南海区,其中仅1867年台湾基隆北海中地震发生的海啸,造成了灾害。

要建立海啸及灾害性气候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

记者:这次灾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视建立海啸以及灾害性气候预警机制。这一次,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居民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

其次,在灾难预防方面,要改变观念,防患于未然。此次地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非常罕见,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是往往小概率的事件会产生重大的灾难。去年12月发生在伊朗巴姆的地震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却毁掉了一座保存了2500年的古城。

第三,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提高他们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这种能力可能就意味着生命。

三:我国成功发射两颗探测卫星

新华社太原9月9日电记者奚启新北京时间9月9日7时14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同时将两颗“实践”六号空间环境探测卫星成功地送入了太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飞行约11分钟后,“实践”六号A星与火箭分离;继续飞行约1分钟后,“实践”六号B星与火箭分离。两颗卫星均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实践”六号A星和B星的设计寿命均为2年以上,主要进行空间环境探测、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效应探测、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探测,以及其他相关的空间试验。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七十九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第三十七次成功发射。

这两颗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卫星上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为主研制。

自1971年我国发射第一颗“实践”号卫星以来,我国已研制发射6种型号的“实践”系列卫星,星上探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和卫星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科学的创新发展,为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和实验以及空间技术试验的水平做出了贡献。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