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蘑菇种植方法

人气:182 ℃/2024-06-12 03:50:44
【导读】 室外蘑菇种植方法,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对蘑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蘑菇的栽培技术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选择好合适的平菇栽培品种之后,还要选择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对蘑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蘑菇的栽培技术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选择好合适的平菇栽培品种之后,还要选择合适的接种措施。平菇的接种分为接菌和养菌两个步骤。一是接菌。接菌时要考虑到平菇栽培的季节,一般情况下都采用43cm~47cm×25cm~28cm聚乙烯筒膜装料。但是夏季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夏季气温高,所以在装料袋子的选择上要比一般情况下的袋子耐高温,规格也要比一般情况下要小一些,这样才能确保平菇正常生长。首先,在接菌时先要将菌种、工具、室内进行消毒,然后将室内温度降到30℃以下之后在进行装料。选择合适的装料袋子将料装进之后要将袋子周围弄几个孔洞,保持平菇的呼吸空间。其次,在装袋时,要一层料在一层菌这样的顺序依次装满,大约在三层到四层左右,保证最外面的一层是料即可。最后,要注意装袋的时候,尽可能的将料装紧一些,最好不要太松,要不然会影响平菇的生长效果。二是养菌。首先要确定好养菌的场所,保证养菌场所的卫生清洁、干燥且避光以及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装料袋要根据平菇栽培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排放方式,例如,气温较低时可以让装料袋的层数多一些,相反气温高时就要相对少一些。其次,要控制好养菌室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气温在18~28℃之间,湿度在60%以下,平时注意保持养菌室空气的新鲜度和及时做好虫害的防御工作。最后,要定期对装料袋进行倒换和检查,及时挑出损坏的装料袋,避免影响其他菌袋的生长。三是堆肥中的温度及翻堆。建堆后第2天,堆内温度开始逐渐上升,到第5~6天时,中心温度可升至最高70℃左右后,这时就要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每隔5d左右翻堆1次,每次翻堆时,含水量保持在65%~70%为宜。在第2次翻堆时,要添加石膏粉和碳酸钙。经4~5次翻堆后,堆肥即可腐熟。堆期需25~30d。四是堆肥后发酵:二次发酵。堆肥的二次发酵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将堆肥温度升至60~65℃,保持2~4h,以杀灭堆肥中残存的害虫和有害微生物巴氏消毒;

第二步,稍微通风将堆温降低至50~52℃,保持4~7d进行后发酵,使有益微生物放线菌充分生长繁殖,然后,温度降至25~26℃进行播种。

三、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平菇的产量,所以要加强对平菇催蕾分化期、原基期、珊瑚期的护养和管理,保证良好的通风与湿度。出菇时要根据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等情况来进行出菇管理。首先,待菌袋里的菌发满后,将菌袋移到出菇棚内,再培养4d~5d,等菌袋有原基形成后再将菌袋解开,然后平菇开始进入出菇的准备阶段。其次,根据平菇的生长特点来调节室内温度,一般不超过26℃。同时要控制好室内的湿度,可适当的喷水保湿,使室内的湿度在80~95%之间即可。最后,要保持室内的通风换气,适时给予散射光照,一般在500~800lx之间。充分为平菇提供合适的生长条件,直到平菇实体越来越大,菌柄长到13cm左右,菌盖变薄时就可以采收了。

四、采菇

当菇盖长到直径2cm时即可采收,每天采2-3次,当菌膜拉大变薄时,必须及时采收。因采后菇朵还在生长,所以可比所需标准小一些采收。采菇前菌床不要喷水,以免造成污泥污染,产生指痕,影响美观。要求采菇切口一致,按等级分装鲜菇,保持卫生清洁。采菇后菌床要及时整理,清理菌床上的菇根,捡除死菇、伤残菇、病虫菇等,采后用湿细土填平。

蘑菇的种植方法

选地搭棚

稻田种菇是利用水稻收获后闲置的冬水田来种植蘑菇。当水稻在散籽后,排干稻田,开始整地作厢有:2沟3厢式,中厢1.5米,边厢1米,厢沟宽0.3米,深0.3米,长度10~15米;3沟两厢式,厢宽1.5米,沟宽0.3米。作厢时,将沟中的田地挖出,垒在厢边上,形成土埂,用以挡住培养料。厢沟又作操作人员的走道和排水之用。在厢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撑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间用大竹竿连接成顶梁。用地膜覆盖顶梁,拉直两边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麦草用重型夹成大毛扇靠放在顶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经过顶梁后,两边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两头,用草帘遮光。棚外应做好四周的排水沟。

培养料的发酵

培养料的配方与室内种菇相同。可采用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室外二次发酵法不用燃料加温,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温来达到二次发酵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方法是用砖、石做垫墩,高约20厘米。在热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个床架,做成宽1.5米,长不定的基座。把经过前发酵的料堆,调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调pH值到7.8~8。然后将培养堆在基座上,预置木棒或竹成通气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气孔作成丁字形,当料堆好后,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内空气交换之通道。用0.5%敌敌畏或三氯杀螨醇喷雾料堆表面杀虫。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个简易的框架,离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贴到培养料上影响发酵。最后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严密封闭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阳光增温,加上料堆中积累的发酵热,使料堆温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当高温结束后,每天降温1~2℃,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控温在50℃左右,6~7天发酵结束,最后将温度降到45℃以下时,就可把料搬进人字棚。

铺料与播种

在料进棚前两天,用0.5%的敌敌畏对栽培床进行全部喷雾杀虫,作好培养料进棚的准备。培养料进棚铺在床面时,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为宜,料pH值7~7.5,无氨味。铺料厚度在13~17厘米,边铺边拌,力度均匀。料铺好后,应用温度计测定料温,若料温在28℃以下是老谋深算可以播种。播种多使用班次粒种,每瓶种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员将手、工具和菌种瓶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播种时,用菌种的2/3撒于培养料的表面,然后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将余下1/3的种撒于料面,并用干净木板轻轻压实。

发菌及出菇管理

播种后的3天内,紧闭人字棚,棚两头用草帘遮严,保温保湿,以促使菌种萌发和吃料。3天后,晚上可以适当掀开棚两头,通风换气。15天后,料内菌丝基本长满,就可以覆土了。覆土采用湿土拌砻糠。分次将粗土、细土均匀覆盖在料面上。当菌丝长上土缝时,开始喷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长大,在整个了菇期间,对水分管理,采用轻喷勤喷,保持覆土湿度即可。开春后,气温上升,注意增加喷水量,力争多出春菇,4月份整个稻田种菇结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增加稻谷产量,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种菇,是一项开发稻田资源,引导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