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文化理想

人气:367 ℃/2021-12-21 12:58:52
【导读】 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点与文化理想,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导语:余秋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其作品涉及很多重大题材,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人的深切关注。余秋雨的散文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型散文...

导语:余秋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其作品涉及很多重大题材,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人的深切关注。

余秋雨的散文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型散文,他的散文不仅仅只是叙事和写景,而更加注重的是抒写自己对于中国文化深刻的感悟。在他的散文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到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的凄风苦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所隐含的悲凉气息,以及作者内心所激荡的哀痛与悲楚。也正因此他的散文中处处沉淀着深远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一、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

从余秋雨的几本著作来看,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讲述人生处世的《行者无疆》,讲述文化的《文化苦旅》,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以《山居笔记》为例,作者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写起,以《历史的暗角》结束,用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许多中华文明起源的地方。他先是到达不同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进行考察,然后把他的体悟和感受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可以一起跟随着作者思绪的脚步,同他一起进行着对中国5000年文化的反思。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中,通过悲痛地遥望着一个王朝的背影,告诉我们中华近代历史的演变以及一个王朝的的荣辱兴衰,从一个避暑山庄读出了清代几代君王的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

余秋雨散文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以《笔墨祭》一文为例,从题目看,文章似乎是一篇笔墨的祭文,实则是在讲述笔墨对中国传统文人的深远影响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毛笔这一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笔下实际上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共通点。作者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了一幅中国毛笔文化的画卷,这幅画卷展示了文人的字和他们的人品之间微妙而有趣的联系。也正如作者所言:“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①中国的毛笔文化就这样经受着千年历史长河的磨练而不断发展,最终创造出让后世所敬仰的灿烂文明。仅仅是一枝毛笔,就抒写了千万人的不同人生。

因此,从写作主题来看,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思索和反问。作者大多表达的是文人对文明和历史的追溯,对伟人的崇敬与景仰,并且同样也抒发作者对于文明和文人遭埋没与侮辱的愤恨与痛惜。与其他文化散文家不同,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灵性,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深远的,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却丝毫不感觉晦涩难懂。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完美结合,将历史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引起读者的反思、追问。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把自己对历史和当今文明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并用一个文人的良知去启迪读者思考,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作者写《笔墨祭》一文,就是因为在当今的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但早已丢弃了毛笔,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改用电脑打字,这种现象让毛笔文化更加支离破碎。年轻一辈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盲目追逐着现代西方文明,并且越来越习惯现代科技的种种便利。当年轻的一辈们渐渐地忽视了对自己的文明的学习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时,我们应该安静下来好好思考这一切带来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笔墨文化已经慢慢失去影响力,这一点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与深入思考。

谈及写作风格,最明显的特征是余秋雨的散文摆脱了一般作家自己狭小的世界,而去关注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阅读《文化苦旅》,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读者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幕生动的活剧,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或体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人们为《风雨天一阁》中范钦一个人背负起了民族的文化事业的毅力和勇气感到敬佩,而又为《道士塔》中王圆篆道士的卖国行为感到深恶痛绝。如果想要更加透彻地领悟中华文明和我们先祖的精神,我们就必须回顾历史。余秋雨的散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而在进行历史陈述时,作者也没有一味谈历史。读者更像是观看一部生动的戏剧表演,观众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物悲喜剧。读者不但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自己正在和作者一起体悟着大千世界的人情与人性。

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理想

余秋雨的文章大多通过反观漫长的’历史以寻求文化的脉络,从中探索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历史命运,呈现出一种俯仰古今的磅礴之气,表现出作者的文化理想追求。

例如《文化苦旅》中的一些作品,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中华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而是通过风景将读者带入过往的历史,让读者自己体会文化重要性。作者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生动地描写了人的某些行为。当然,在这之中有的行为是慷慨凛然的,彰显了使人崇敬的精神。而有的行为却令人唾弃,如《道士塔》中的王圆篆道士,他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为了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到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他让外国侵略者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珍贵典籍。文章先讲道士如何对莫高窟一番“装饰”,雇人将洞窟用白灰粉刷一新,那股认真劲倒是让旁人也自叹不如了。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文物粉刷一新意味着什么!这里也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道士用锤子打碎了原有的雕塑,修建了天师和灵官以便使整个环境与自己道士的身份“相符”。而后当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汉学家、学者们不远万里向中国赶来的时候,王道士正随手拿出一件件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令众多的外国人惊讶的是,当他们到达莫高窟的时候,没有遇到想象中森严的守卫,只有洞外加砌的一道砖、门上的一把锁、一个道士还有道士腰中的钥匙。他们仅仅用了一点点银元或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成车成箱的莫高窟中价值连城的文物。当这些人为谋取了小利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一定不会为几千年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遗失而扼腕叹息。在作品中,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文化理想传递给读者。“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②

在作者抒写他的文化理想的过程中,读者总能感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凄风苦雨,中华历史中所隐含的悲凉气息,作者内心所激荡的哀痛与悲楚使他的作品处处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如《风雨天一阁》一文,讲述了范钦及其后人艰辛藏书的历史,在文章中作者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高尚的人格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一个家族背负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命运,尽管范钦及其后人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使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让藏书楼经历了不可弥补的灾难。

开篇作者先写了自己对“天一阁”的感受是一种奇怪的阻隔。而这个原因是复杂的,作者自述道:“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宁波讲课,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这个要求。第二天上午如约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洋。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③这是作者写自己和天一阁之间的渊源,却实际上也为后文埋下伏笔,暗示着天一阁走过的漫长的风雨、坎坷的岁月。正如作者所言“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④

作者对天一阁原貌和自然风光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天一阁”实际也代表着传统文化和文明,作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5000年中华文明所带来的厚重使命感。而藏书的事业却无比艰难,如作家所言“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⑤所以作者也在文中疾呼“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上述种种苛刻的条件提升得更加苛刻,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⑥这种写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文化深切的关注和担忧,以至于作者要用到“可怜”二字去唤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同时,文章也讲述了藏书楼在漫长岁月中经历的种种磨难,“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⑦读完整篇文章,在我们的眼中和心里“天一阁”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从广泛意义上面来说它代表的实际是“古代文化事业”。范钦一个人背负起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事业,无论遭遇怎样的磨难,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也正是因为他强大的毅力与勇气,让中国保存了一座极具价值的藏书楼。

余秋雨文章中处处体现着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沧桑感,以一个博学文人的感悟力对历史、对社会深重感慨,对历史中的人物、遗迹、现象,以现代人的眼光与标准重新进行审视领悟,试图理出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找出它的筋骨。因此,他的散文可以说是以史为鉴,对现代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余秋雨散文的艺术手法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词汇丰富、行文严谨、驾驭文字的能力十分强。而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文字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在于十分注重文字的动感和意境,有时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图画来,用“诗中有画”来形容余秋雨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一点也不过分。”⑧《风雨天一阁》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然而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那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⑨淋漓尽致的描写仿佛把读者带入了历史的长河,真切感受到范钦日常生活的点滴经历,从而将范钦本人身上凸显的文化人格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来。

作者在描写主人公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从而让读者对其理解更加全面。作者用两个人分别作了对比,一位是丰坊,另外一位是范钦的侄子范大澈,两位都是颇有成就的藏书家。这些人对藏书都有强烈的愿望,但最终没能取得范钦的成就。而后作者分析了具体的原因,“范钦的社会人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⑩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又一次加深了读者对其描述的主人公的认识,“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11正是他的这种品质,让脆弱的文明在战火和各种艰难的困境中最终得以保存。同时作者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又丰满,也正是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文学视角。

四、余秋雨散文的文学意义

余秋雨凭借着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他的作品以丰富多彩的视角呈现给读者,读者可以把他的作品当作历史地理辅导材料来读,也可以当作游记来看。他的散文从个人生命的真切体验中寻找源泉,并且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风。从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作者摆脱了自我的小天地而表现出一种更为博大的情怀。文章所涉及的很多重大题材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及中国文人的深切关注。这种讲述中国文化内涵的散文深深吸引着当代许多读者来阅读,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见证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也跟随着他感受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凄风苦雨。

尽管作者在有些散文中抒发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的深切悲哀,但是在作者内心依然深切渴望着年轻的一代能够更多承担起继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最终能够使伟大的中华文明走向新的复兴。而“理解余秋雨,不能简单地把他看成是一个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学者,作为文化学者的余秋雨,他紧紧地把握着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脉络,融哲思、才情、诗心为一体,以独特的人文视角,独特的艺术感受,将自己的思考变成了大众的思考。他的意义在于,他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整合和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把历史文化、世界文明、自然风景与人的精神生命联系了起来,而且,他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要坚守人的勇气、尊严、道义和良知”。12因此,年轻一代的学者和广大民众都应该放眼未来,增强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