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戈书法赏析

人气:289 ℃/2023-01-16 15:48:44
【导读】 张戈书法赏析,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张戈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八届、九届全国展,八次获省级以上金奖。第17、18、19、20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近20余次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张戈书法,希望对你有用!张戈...

张戈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八届、九届全国展,八次获省级以上金奖。第17、18、19、20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近20余次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张戈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张戈书法欣赏

张戈书法图片1

张戈书法图片2

张戈书法图片3

张戈书法图片4

张戈个人档案

张戈,1959年生,大学文化,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书法赏评》主编,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省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六届十佳文艺工作者。曾任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长,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齐齐哈尔市电视台副台长,齐齐哈尔市画院院长、齐齐哈尔市书协主席等职。

书法作品曾参加八届、九届全国展,八次获省级以上金奖。第17、18、19、20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近20余次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主编出版《黑龙江书学论文集》等多部文集和书法作品集,《书法灵感创作的心理特征》、《论游寿先生书法创作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数十篇论文、散文和诗等在报刊发表。个人专访及介绍文章曾两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数十家媒体发表。

书法中毛笔的起源传说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