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论文范文

人气:441 ℃/2022-04-24 01:02:40
【导读】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论文范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在世界的建筑行业中,我国的现代建筑起步较晚,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国现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之我见》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 中国传...

在世界的建筑行业中,我国的现代建筑起步较晚,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现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 现代设计

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必须要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的发展状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化一样,连续相继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也秉着自己独有的性格绵延下来,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皖南明清建筑、乔家大院、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

世界建筑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近年来西方建筑发展的很快,但是也不能对东方的建筑失去信心。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探明东西建筑之间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未来建筑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认识,我们不能片面的把视觉停留在建筑的表面装饰图案上,建筑的内在结构美更要去探究。

一、文化和建筑

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中国的传统建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你想去触摸它,感悟它。当我们用真诚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时,发现文化的本质对建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不能只欣赏建筑表面的装饰美,更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不受外来影响独立发展,起源于新石器文化,发展于铜器时代,成熟完善于近一个多世纪。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说到:“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二、中西方建筑

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也就不一样,所以对建筑的认识也不一样。在中国建筑对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实际需要,满足当时的居住需要就行,所以几千年来,保留下的建筑痕迹也很少。西方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以永久性建筑为主,大都用很长时间来建造他们的教堂,神庙和陵墓。在中国,在建筑建造上花的时间就少。比较中西建筑,西方的永久性建筑大都和神灵,宗教有关。这是和他们的政体是有联系的。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两种文化的好坏,这是无法比较的,我们只能从文化的性质出发来吸取最优秀的成果。历史已经证明,无论科学还是文化艺术,通过交流学习必然会得到好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法也不断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建筑各自发展,各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传统建筑是有很多原则性和科学性,等待着我们去潜心学习和认识并实践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三、传统与现代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当代新建筑中,它的材料与传统建筑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先进行屋架的拼装,然后再增加墙壁。就比如人一样,只是外面穿的衣服风格变化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材料、结构和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建筑中有些建筑是用着现代的材料,却披着传统的外衣,显得貌合神离;也有一些创新理念很强的,也能博得大众的目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在批判中前进发展,中国的建筑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建筑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的基本原理被现代建筑所采用,这是对世界建筑的贡献。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思考更多一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僵乏,自然灾害多发,这是现代社会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中国在建筑业上每年消耗的钢材总量占世界钢材总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每年制造的建筑垃圾也是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时期,几乎每天都有楼盘开盘,高楼林立,现代感极其强烈。根据人类的身体机能,是不易居住高层建筑,但是我国人多地少,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的建筑物。近一些年来,一些工程质量也不得不让人们出深思,比如发生地震,地震是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命的,而真正威胁人类生命的是建筑物本身。

建筑的基本属性是居住,由于资源有限,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目前节能建筑已经出现,今后需要宣传和普及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传统而去模仿传统,也不能离开传统去盲目创新。

中国现代建筑论文篇二:《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

摘要: 新现代主义是影响90年代世界建筑发展主流建筑思潮,同样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影响,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受西方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中国现代主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以及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因而表现出更具中国味道。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筑 设计

就在部分老一辈建筑师以他们近乎杰出的作品构筑中国建筑坚实平台的同时,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把中国建筑界推向一个极至。对于前者来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以及年见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就在当今这种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手段的北影下,那些仍然没有放弃创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辈建筑师不断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说服力的作品,下百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后者当是更令人振奋的两股势力,一种来自于西方世界,由地道的国外名星建筑师及事务所、商业建筑师及设计公司,以及借用国外设计组织招牌的华人建筑师组成,他们以争取设计市场及获取设计利润为基本目的,通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和手段获得设计机会;另一种势力产生于本土,即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中有土生土长但熟知世界建筑潮流的青年建筑师,有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并有过西方生活经历后回国工作的青年建筑师,这些人或者通过了正统的国内设计企业机制,替代着某些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逐渐衷微的前辈人,或者通过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了无数的设计项目,得以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两种势力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美学,不仅了解中国,而且了解世界或者相反,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力旺盛,具有争强的劲头,正是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靠得更近,并使中国建筑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① 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② 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又兼具近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③ 某些作品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试图表现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及与前沿科学的结合:

④ 某些建筑师对乡土地方文化带有浓重的卷恋之情,但他们又不泄一顾于一般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作品试图让地方文化通过"化显"的方式再现:

⑤ 某些建筑师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从现代观念艺术那里受到启发,建筑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个人的信码及抽象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条无形的线索,把各自闪烁着异彩的建筑体联成一体,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趋势,为了便于展开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讨论,我们不得不给它帜上一个标签名,称它为"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而上述三种建筑师群体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

西方新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似乎不象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那样十分清晰,但从各种理论文章来看,似可将新现代主义者分成两类,一类以迈耶、罗杰斯、福斯特、文彦、博塔、安藤忠雄为代表,包括了英国高技派、法国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现主义派,美国白色派等等,他们对现代主义理念或空间严肃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现代主义建筑价值和艺术观,但他们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设计哲学及美学观念:另一类以埃森曼、库哈斯、盖里、屈米、莫菲西斯、赫迪克、李伯斯金等人为代表,这类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更接近解构主义思想,"建筑作品以其分裂、解体、不稳定、不协调节器的形象引人注目","建筑作品的空间没有规律、变换无穷、耐人寻味".克斯曾说,80年代中期,看到纽约的一些批评家在罗杰斯和福斯特身上贴上"Neo-Modern"的标签,我意识到解构主义和埃森曼对现代Modern建筑而言,确乎是"新New"的,所以我就杜撰了"新现代"NewModern一词,埃森曼假设了一种取代"人从他们的世界中心离"离的新现代建筑,去对抗原型关系和功能主义,并将新建筑置于一个迅速和分解的模式中,形成一种以可以认识、一系列没有意义的符号碎片来进行设计的方法。查尔斯。克期在《新现代主义》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近乎埃森曼的意识形态确切地定义了新现代义……建筑师直至最近,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现在,新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人文主义,他们设计的作品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的自我表现游戏。他们不再是企图改变社会的乌托邦,而是玩弄现代主义形式的美学家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不再是论理的,而是风格的、一种20世纪末苦专经营的、新巴洛克的装饰语法。"

新现代主义建筑的共同特点就象享利。希拉里所说的那样,Modern 之New乃是在于建筑师比建筑重要,因为建筑师比建筑重要,每一个建筑师就都试图成为他"自己",或成为他正在创作虚构的答案。彼特。泼兰认为新现代主义的提法符合建筑动态的历史发展,这是一种有趣的、有力的、真正的建筑,在一个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表现了自我。

新现代主义是影响90年代世界建筑发展主流建筑思潮,同样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影响,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受西方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中国现代主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以及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因而表现出更具中国味道。对于西方新现代主义来说,由于社会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可以把功能及造价放在极不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但中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必需在充分考虑功能及造价的前韪下表现个性,这是又一与西方新现代不同之处。另一值得一提的是,从代表作品体裁的选择上来说,如果说西方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的体裁质量称其为"建筑大师的杰出作品"的话,那么,中国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可称得上"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事实上,我们的讨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正如克斯所说,新现代是由大众愿望和希望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一个时尚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愿意接受的,只是一些并不想申请进入其中的建筑师,就个体而言,那些真正创造了新现代作品的建筑师,却并没有有意要成为新现代主义者,他们是被新现代的潮流裹挟进来的,这种说法对中国的情形也适用。

中国现代建筑论文篇三:《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优劣》

摘 要20世纪初,中国现代建筑的教育思想在受到海外学成归国学子的建筑理论指导外,同时受到西方“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响,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中国古代建筑的教育是师承演变的结果,而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也不到百年的历史。在这不到百年的建筑发展史中,目前全国招收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有近170所。到现在为止,已经几十所本科学校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在延续下来的古建筑的“传统”中,中国在步履艰难地走着一条全新的道路。

关键词 历史;教育思想;优劣

1.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筑教育

1.1 中国古代建筑简述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一直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体系,并在3000 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我们只有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习,才能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7个时期: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时期。在此汉族建筑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它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建筑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教育中有记载的文献少的可怜,我们通过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的研究才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教育原来是这么的贫乏。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一直有一个严格的体系在继承发展着,源远流长。只有建筑,在数千年来,完全处于技工匠师之后,他们的艺术表现大多是不自觉的师承演变的结果。这种师承关系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很相似。这些无名的匠师,虽然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奇迹,但在理论上却没有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简析和夸耀。因此,在时代更换的时候,多因主观上失去兴趣,就将上一朝代创造的丰功伟业加以摧毁并改造,他们没有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在隋唐建设的时候,也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和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同样也没有爱惜。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在以下几个方面中都有体现:城制等级、组群规划等级、礼制性建筑、单体建筑和装饰色彩等级。中国古代的建筑“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2.中国现代建筑和建筑教育

2.1 中国现代建筑

我们在讨论现代建筑的时候,一定有很多人在疑虑:“中国有现代建筑的发展吗?”中国的现代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次大战以后,以“包豪斯”的建筑教育为首,1925年前后的现代建筑运动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逐渐影响到了世界各地,包括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现代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批量化生产的产生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大变革。在建筑史上一直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宫殿、陵墓逐渐退居到次要的地位,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越来越重要。这对新型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对于照抄以前传统的法式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建筑的要求了。如:博览会、展览馆、商业建筑、医院、科学实验室等等都有了新的要求。

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是在20年代末有“中国经济中心”之称的上海产生的。由于不断有外国建筑师的加入,中国的建筑业达到了极度繁荣的程度。在上海,现代风格的建筑在中国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也是质量最高的城市。建筑业的空前发展一时吸引了一批外国建筑师、留过洋的中国建筑师以及海外学成归来的建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来上海从事建筑设计,导致了上海颇具规模的现代建筑。这种浪潮也影响了国内的其他城市:南京、天津、武汉、青岛、昆明等。

2.2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中国现代建筑的教育相对中国现代的建筑要晚的多,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迄今不到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一批学成归国的海外学子在中国大学里创立了建筑教育,引进了先进的国际建筑教育制度和课程内容。梁思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同回国的的还有杨廷宝等十人,他们在中国建筑教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追奉艺术、尚古折中、唯美严谨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一度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包豪斯”的建筑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的建筑教育和创作也有影响。中国现代建筑的教育不仅受到西方建筑思想和风格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势必会出现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教育理念,也同样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探讨一下。

3.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劣势

在中国现代建筑上,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大好局面,人们的居住观念和住房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在“居者有其屋”的局面下,而是在向“居者优其屋”迈进。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现代的建筑已经趋于西化。

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已经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如果对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没有了其特有的文化表现,那么就很可能看出我们的文化在逐步的衰落。在几十年来的通商大埠中,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这些城市里很大一部分已经看不到更多的中国因素了。在旧建筑中提炼中国元素,中国近些年才初见端倪。如世博会。

中国的建筑教育格局在1952年才进行了全国高校的大规模调整,出现了所谓的“老八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学校肩负的责任很重大,因为教育不能完全西化,虽然“包豪斯”的思想在现在高校非常盛行,但是在中国旧建筑中提炼中国元素,就需要现在高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还要加强在工程上和美术上去研究能够表现中国智慧和美感的知识。

4.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优势

4.1 国际性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宽容的国家,在建筑上也是多方面地接受新鲜的思想和风格。在改革开放后,在国际建筑领域发展的影响和国内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国内高校的建筑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迈出了新的步伐,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先教学受前苏联建筑体系影响较大,基本是一种改良型的学院派体系。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呈现出日益开放和国际性的特点,“求变”、“求新”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

4.2 传统性

“传统性”并不是保守的代名词,中国的建筑教育发展到现在,越来越注重对传统理念的开发研究。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是中国古代建筑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古代建筑就有了它的等级差别,而这种等级差别使中国古代的一些特定的建筑特点成了中国特有的特色:木构造的、斗拱的等等,这对中国现代的建筑教育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使现代中国的建筑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教育的重要特色。

总之,中国现代的建筑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想有中国建筑自己的性格,就应该加强在建筑教育的研究上,创造适合自己的建筑。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建筑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是视觉效果、使用功能、建筑结构、装饰材料、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现在的建筑高校也正在向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3] 钱锋.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