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研究:机械类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人气:493 ℃/2023-03-11 01:36:19
【导读】 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研究:机械类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要:本文在针对性分析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背景以及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生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相应措施。...

摘要:本文在针对性分析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背景以及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生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相应措施。

关键词:应用素质:培养导向;人力资源管理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事务性人事管理、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第一届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至今毕业生才刚超十届。目前,全国已有178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可分为五种类型:一类是综合性大学:一类是财经管理类专业院校:一类是理工科类专业院校;一类是各种职业学院;一类是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从培养计划来看,除工科类院校有一些反映原专业类型特点的工科类课程外,五种类型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并无实质的区分,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端研究和开发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高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培养模式及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状况

西方高等教育对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一般有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是所谓“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approach,即按照各种特定行业即专业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种模式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各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式很相似。第二种是所谓“职能模式”Functionalapproach,即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学习职能管理如决策、计划、组织、财务、营销等的基础课程为主,并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方法。第三种是所谓“整合模式”integratingidea approach,即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观念意识等制定课程设置方案,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能力培养方案,其主要内容以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经营环境,识别核心问题,制定战略目标。研讨可行方案,把握发展方向等高级综合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传统分类方法为四大块,即通识基础课类、专业基础课类、专业课类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类。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英语、军事理论、体育等。各高校通识基础课程的类似度、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而各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则较为混乱,没有清晰的定位。或“事业模式”,或“职能模式”,或“整合模式”。而且各高校普遍是极为侧重理论教学课程,应用实践环节教学课程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应用素质,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构建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r分必要。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四个路径,即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份量。

二、构建基于学生应用素质培养的人力资

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分析

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素质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要依赖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用素质的要求,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素质导向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能够在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该专业应强调的不仅是职能管理素质的培养、事务性管理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应强调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而相应地,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应采用“整合模式”、“职能模式”、“事业模式”的结合,即“综合应用模式”,其课程体系内容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理念及基本方法为基础,要特别突出有关人力资源的规划、吸收、激励和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内容,以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特色,并兼顾学生价值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2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按照素质教学型模式,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等四类。

通识基础课按照教育部目前的规定。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规定模块的教学,使学生除塑造符合意识形态需要的政治理念外,还要除塑造符合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人文理念,除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普通心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经济法、统计学、会计学、财政与税收、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主要育工作分析与设计、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员工关系、企业文化、社会保障学、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档案管理学等。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模块主要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各项管理技能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我们需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本模块课程的设置形式主要是任意选修,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并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有利于特长脱颖而出。任意选修课提倡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规定学满一定学分。本模块设置的课程如下:创造学、军事理论、广告学、产业经济学、证券投资、网络营销、人才学、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等。另外还有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名著、相关的学术期刊杂志阅读课程等。

3构建应用素质培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大体由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三个模块课程组成。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课内实验、计算机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课堂主题辩论、HRMS认识及应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应用等,可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分散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主要有学期论文、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安排相对集中进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课程主要有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活动、学习竞赛、创业体验等。可分散安排在相应学期进行。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课程。

4要加大案例教学课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分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课程,一直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的问题,可从下列途径来尝试解决:

首先,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课程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保证教育质量、保证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加大投入力度,来保证教育质量。

第二,多途径解决案例编写和质量问题。案例的编写和质量完善是案例教学的基础。鉴于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数量不足,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案例缺乏的现况,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应考虑广开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企业实践来编写和完善案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与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合作也是丰富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素材的方法之一。对以往案例的补充和改良也是案例编写和完善的渠道之一。有些案例虽然陈旧,但企业背景和问题的代表性仍然突出。对于这样的案例,应该追踪企业的发展现况,补充案例对象企业的最新资料,检验以往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使得案例教学课程能保持持久的鲜活与真实。

第三,吸纳社会力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专业案例教学中,除专业教师外,还应该考虑更多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比如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副总、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来共同进行案例教学工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缺乏企业实际运营经验导致的纯粹纸上谈兵的问题。吸纳社会有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并具有教师资质的人才,加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队伍中,应是我国各高校的一项明智、可行之策。

责任编辑张冬梅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