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论文

人气:410 ℃/2024-01-27 07:00:50
【导读】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银行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关系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银行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关系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马克思这样描述:“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不是单个的货币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的代表的银行家。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全文如下:

摘 要: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等不断加剧,其中,信用风险为最重要的一项风险,因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探究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就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建设问题及其完善对策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银行交易对象无法按照事先协议履行义务的可能性,主要由违约风险与信用价差风险组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因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相对不高,在管理体系建设、计量手段及管理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型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此种形势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对商业银行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建设问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际多家银行因受到信用风险而倒闭,由此,商业银行便对信用风险防范及管理报以普遍重视,在此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运而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建设问题,主要由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实效性及系统性引起。

1.1、主客观因素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造成制约

主观上分析,商业银行在度量信用风险方面,长期由信贷主管人员对借款对象的财务报表与近期往来结算记录进行分析,进而作出信贷决策的方法,具有非常浓厚的主观评价色彩,是一种被动的,静态的管理方法;客观上分析,信息征集渠道及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缺乏,就商业银行进行分析,我国当前大多数的征信公司起步晚、规模小、效益不理想;企业之间的信息也缺乏互通性,透明度不高,许多企业的财务数据难以有效搜集,部分公开的大企业财务数据也同样缺乏真实性。

1.2、商业银行不具备成熟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当前,我国众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由于信用风险评估水平不高,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及其造成的损失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因而未能使用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对银行的经营风险难以进行准确识别与度量。此外,商业银行普遍未能建立以科学识别、度量信用风险机制为基础的风险预警机制,因而导致商业银行将借款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抵押贷款上,而未能建立出有效的分散管理机制,以及具有防范、转移信用风险作用的衍生产品。

1.3、严重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复杂性,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否则将对相关产品及业务存在的风险性质难以进行充分理解,更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风险对策。因此,相比于现代化的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人才及复合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显得尤为缺乏,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对策

2.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就应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并落实到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管理中。为取得良好发展,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管理作为接下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首先,加大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其次,在做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完善银行内部评级工作。商业银行应将资产评级制度的完善与改造作为基础,进而逐步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经营导向的信用风险识别管理体系;最后,根据当前信用环境实际情况,开发出具备反欺诈功能的一套风险检测体系。同时,运用科学的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建立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加大新型度量模型的开发利用力度;进一步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派专人进行负责。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同相关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协作,改建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使其充分满足我国当前风险管理需要。

2.2、建立健全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应用内部评级法时,应严格按照具体的实施条件与步骤,一方面,在贷款审批权限结构的制定、贷后管理,及贷款组合报告与分析三个方面应用;另一层面,应用在信用风险限额的设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确定、风险定价、分配资本以及绩效评估方面。对于前一层次,可在近期实现,而后一层次则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方可实现。

2.3、加大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商业银行的合理有效运营需以合理设备机构为基础。在设置机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权责一致的原则,在加强银行内部稽核机构建设的同时,实现完善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中,风险管理为其核心技术,为实现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银行就必须加强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与锻炼。在现代化风险管理理念下,相关技术人员需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精通经济学、金融学、数学等多门学科。因此,我国相关高等院校及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为其提供充分的理论学习及实践锻炼机会,进而充分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需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重视信用风险,并建设相关体系对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在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则为通过信贷业务进行预警,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实现信用风险的量化计算。在我国当前金融体系下,为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就应当对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建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寻出行之有效的完善措施,从而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