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创业养殖事迹

人气:282 ℃/2023-12-17 16:22:56
【导读】 在农村创业养殖事迹,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事迹,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一留学生养猪回乡当“猪倌”乐亭县庞各庄镇王庄子村东南的...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事迹,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留学生养猪回乡当“猪倌”

乐亭县庞各庄镇王庄子村东南的生猪养殖基地陆续迎来全国各地的客户。1月29日,记者走进这片有着9个大棚的野猪养殖基地,看到大小不等的黑、白、黄三种颜色的野猪,在各自的猪舍内有的吃着饲料,有的在晒太阳,有的用嘴含住自来水龙头喝水解渴。然而,令记者惊奇的是,这个养猪场的场主竟是一位曾留学韩国的大学生。他就是年仅31岁的刘凯。

刘凯,曾就读于唐山学院,随后又到韩国留学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7年学成回国。作为一个对生活怀着满腔热血的80后,他尝试过工程建筑、销售等多种职业。2008年“三聚氰胺”这个词汇一夜间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食品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偶然一次机会,刘凯在吉林一个养野猪的朋友那里吃的猪肉,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当时,他便想到留学时韩国的野生鲜猪肉120多元一公斤,非常昂贵。“能不能从吉林引进野猪带回唐山来养,这样家人、朋友就能吃到自家养的安全放心的猪肉。”刘凯从那时起就萌生了养猪的想法。

“留学生要养猪?这大学不就白上了吗!”在和家人一番争论后,执着于生态养殖业的刘凯逐渐占了上风。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已有机会留在省、市大医院工作的妻子蒙艳凤,为了支持丈夫创业,也选择回到了乐亭家乡。2009年,刘凯开始筹集资金,修建猪场,通过朋友以平均一头一万元的价格引进了108头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家猪杂交繁殖。等到家人和朋友吃到这种猪肉之后,个个赞不绝口,向他订猪肉的人越来越多,猪肉价格也很稳定。面对大众对生态猪肉的反应,刘凯考虑扩建猪场将养殖范围扩大。

谈起绿色养殖,刘凯说,基于对绿色养殖的考虑,他组织成立了“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02名合作社社员共同致富。由于实施了生态养殖方法,饲料全部采用自种的青贮玉米芯、玉米、大豆等纯天然绿色无污染植物,能够提供猪生长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而且生长周期是现代养殖猪生长周期的三倍。所以,这种奔跑鲜猪肉肥而不腻。

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养猪也是一门风险行业。2014年冬天,因气温骤降,刘凯的猪场冻死了400多头小猪。为解决室温问题,他修建了9个温室大棚作猪舍。6年来,他们已经先后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往年野猪产量大都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由于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加大,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年底宰杀后,约5万公斤的切割冷冻野猪肉被存放在冷库里。为帮助村民打开销路,近日刘凯一直在忙着利用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买家。目前,他已把野猪肉打进了北京、山西、天津、石家庄和唐山荷花坑等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刘凯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对眼下销售市场遇冷的现状,我们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100多户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这里,他们盼着尽快将库存的野猪肉卖出去回家过年。

打工仔养鸡创业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

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李丛江说,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2005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李丛江说,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13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李丛江说,2014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