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与解题技巧

人气:317 ℃/2021-02-28 00:44:56
【导读】 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与解题技巧,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文言文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测试形式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02年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002年: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2002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2000年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薛吉辰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能力层级为B,《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

测试形式

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4组8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3年全国卷和北京卷。

解题方法

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4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001年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