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气:456 ℃/2023-07-09 01:03:07
【导读】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

在学习了前两篇课文之后,《谈中国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生字生词、写作背景、文段划分放给学生课前自己处理,我把课堂的焦点集中在对中国诗特点的把握和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学情体察

通过对《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欧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语句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课的难点放在了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二、自查

1、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那么,你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哪些作品?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识记,思考课文的行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2、识记字词

精髓(suǐ )轻鸢(yuān)剪掠 一蹴(cù)而至 数(shuò)见不鲜

眉眼颦蹙(pín) 撩(liáo)人 门槛(kǎn) 槛外(jiàn)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3、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文意。

三、辨一辨

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请快速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二、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第四、中国诗的内容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请你列举几首你非常熟悉的诗歌,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和钱钟书先生提到中国诗的特点相吻合,有没有这些特点。

四、品一品

品析文章中精要语句的妙用。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

例:

1、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提示:“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用鞋子、脚作比,形象地说明了诗体(诗的形式)与诗心(诗的内容)的关系。换言之,形式决定了内容,内容反过来决定形式。

2、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

提示: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手法来理解语句。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

方法生成: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例句赏析中的“鞋子”、“脚”和“怀孕”。

2.从分析句子的手法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找出其所运用的手法,就可以把握住句子的基本意思,像例句中的比喻手法的运用。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这些句子一般来说常常会出现在文章的一些特殊位置,其实也就是结合文章相关语境来分析。这在我们的阅读练习中经常遇到。 练习:

带着方法试着去分析本文中你所圈划出的精要语句,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

1、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

2、钱穆先生说:“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你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展示: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七、补充:钱钟书名言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写在人生边上·序》

习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写在人生边上》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围城》

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 《论教训》

八、课后作业:

完成市编学案第78页,阅读理解题《王维的境界》第20、22题。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