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驭民五术现代社会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反思文学论文

人气:132 ℃/2021-12-24 22:19:45
【导读】 现代社会驭民五术现代社会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反思文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由于传统民俗文化赖以延续、生存的环境的变化,现代各种文化传播媒体发达所带来的各种现代艺术文化形式的交流、传播及影响等因素,传统民俗文化处在一个全面萎缩,不断消失的阶段,人们渴望能保存我们“历史的财富”...

由于传统民俗文化赖以延续、生存的环境的变化,现代各种文化传播媒体发达所带来的各种现代艺术文化形式的交流、传播及影响等因素,传统民俗文化处在一个全面萎缩,不断消失的阶段,人们渴望能保存我们“历史的财富”,于是各种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活动更迭交替,层出不穷。但正是在这些拯救口号中,很多民俗渐次蜕去了它们那原本光鲜夺目的色彩,无声的消亡了。死去的艺术,也一并带走了许多未死者的魂魄,在这将死未死的间隙,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歉疚和历史的责任感做一次沉重的反思。

民间艺术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而现在,曾经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的消失、有的正在消失。能够还在烘托民俗气氛的那些星星点点的民间艺术,已经不能构成全面的民俗文化。

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模仿的方向,在原始社会,绝大多数人模仿的是父辈们遗留下来的习俗、大多数人业已形成的习惯和传统,因此社会发展停滞。而文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则极力模仿少数有创造性、标新立异的人,社会沿着成长和进步的道路前进。这就如同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精英文化是个性的文化,是张扬艺术家本人个性的;民间的文化则是共性的文化,只有那个地域的人都认同了这种审美形态,它才能够生成与存在。但是,当它进入当代商品市场之后,就要适应广泛的口味。地域性向世界性转化,随之便是原有的个性魅力的弱化与消损。

这之中反映了社会变化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影响到与之相关的一些表述形式的变化,比如年画已经不能和现在的居住环境相适应,儿孙满堂、多子多福与计划生育的政策相违背,五谷丰登也不能成为小康社会的标准,如此等等,都可能消解传统的民间艺术,甚至促进了有些民间艺术在农村的快速消亡。

我认为这是民间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内涵是地域精神与生活情感。当民间艺术成为商品后,它原发的生活情感就消失了;吸引市场吸引金钱,成了它主要的目的。于是添金加银,崇尚精细,叫人感到它们在向买主招手吆喝,挤眉弄眼,失却了往日的纯朴与率真。

民间艺术的活力和美,只有在民间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完整地而且是有意义地显现出来。现代社会需要民间艺术来构成它的文化的多样性,这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之中的关系以及内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许多场合,民间艺术只被充作为一种反映文化需求的摆设,一种表现经济利益的幌子,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点缀。而各种所谓的保护工程,有时只能说是一种收藏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我们说保护民间艺术应该在一个更为宽阔的层面上,从保护民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入手,使民间艺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才是保护的根本。可是为了现代化,中国乡村如今正在进行的缺少个性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反映某种意志的规划,原本乡村中的自然生态受到了破坏,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也在被破坏。

人要生存,就无法最终摆脱利益的驱使。我们看到落后民族在他们落后的民俗生活方式中辛勤地劳动着,为了什么呢?不也象我们所有人所追求渴望的那样,希冀过得幸福、美好、舒适些吗?他们之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固守传统的习俗与礼仪,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等因素的阻隔,还没有体会到高文化所能带来的另一种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舒坦罢了。

正如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愈是穷困和边远的地方,民族文化反而保存得更完整一些,更纯粹一些。”这给人一股悲凉的意味,我们的文化不是保护下来的,而是被历史遗忘在那里的。我们只不过没有力量破坏它罢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人表示,就给他们一点实惠吧,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好民俗文化就能挣到钱。怎么利用他们手中的这一点资本去挣钱呢?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吕微先生所说的重新开发其内在的实用性,如发展旅游业等。我们不是经常看到改革开放后各种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的再度复兴吗?比如戏曲、泥人、剪纸艺术,再比如现代商品生产与开发中所谓的祖传配方、秘方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民俗文化实用性的再开发和再利用。

这的确是保护民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然而,它的适用范围也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民俗群体都能够这么幸运。有些地方的民俗文化遗迹,总量不小,但分布的都很偏僻而且分散。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否具有开发旅游的价值呢?我想不太可能。因为不具备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优势。试想一下,有谁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包括时间、金钱、精力去一个文化底蕴一般,分布区域过广的地方观光旅游呢?

再如,小时侯曾看到乡下不少婴幼儿的脚上都穿着祖母给做的“虎头鞋”,象征着一种吉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不再需要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吉祥的含义,甚而认为它丑陋的,或者即使仍然比较喜欢这种传统的文化方式,但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和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性,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也很少有人会做了。改革开放后,受政府的提倡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少部分人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重操旧业。也许是一定时期内传统文化思潮的回归,小孩儿穿“虎头鞋”或收藏了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成了一种“时髦”。于是,那些制作这种——商品的人恰恰就满足了这种需要,从而使得这种传统民俗艺术形式出现了“中兴”。然而,这种“中兴”就如“时髦”一词自身所表达的含义那样,稍瞬即逝。由此可见,开发实用性也仍然不是一个绝对的办法。

另有一部分人也想自觉去维护传统习俗,不同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层出不穷,我自己也亲眼目睹过一些。然而,不光是民俗工作者,就连我们民俗者本身也感觉是越来越假。其原因就在于民俗活动的传承是靠口耳相传的,很多后来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组织这种活动时,根据的不过是早先的见闻和经验,因而讹传的发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连组织者都不能对此祭祀活动的性质与意义作出明确地回答。

再换个角度说,就算我们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内,勉强把它保存下来,又能怎么样呢?一栋“寡居”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古老建筑,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气氛相协调吗?能够产生很好的观光旅游价值吗?如此种种都保存下来,那真如鲁迅当年所说的“国故”,可是多了,但它们究竟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就难说了。更多的只是起了一个博物馆展览古旧之物--供人看上几眼、发几声感叹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的决策、开发商的选择,也未尝不有它的理由。

看了那么多民俗文化的保护者、固守者,我不禁在想,古老的传统,难道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就必须还在我们当今社会流传持续吗?民俗文化的主体是flok,因此,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以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情趣为第一标准。传统不是民间艺术存在的唯一标准,大众审美才是民俗的发展方向。

历史在前行,社会在发展,有些事物已失去其生长的土壤了,消亡是必然之路,我们一些强制性的扶持、帮助,有时只是使它们苟延残喘的时间再多一点罢了。索性把它收入博物馆,让它成为一种古老的回忆,难道不好吗?

对于民俗文化,就算提升一些民俗的审美性特指民俗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或审美特性,而不是现时流行的、世俗的、夸张的审美性,竭力使它们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从而暂且留存在我们的世界中。但是,我们也要准备着承受有朝一日这种审美会沦落到只有民俗工作者或某些艺术家自己才会或才能去享受和领会的可悲境地。

不过,尽可能地保护好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那些濒临毁灭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还是值得提倡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才能打好“文化”这张牌。保护虽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保护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充分地研究和利用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保护虽然不可能都是彻底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的。比如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正规体制当中,从小学教育开始,以增强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在这方面,如日本做得比较好。我们应该很好地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我想,如果能作到这一点,那些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工作的人对自己的付出也应该感到一点满足和欣慰了。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