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破坏的皇帝陵墓都有哪些

人气:441 ℃/2024-03-22 20:21:57
【导读】 被破坏的皇帝陵墓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盗墓之风始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千百年来共有多少座古墓被盗,估计谁也说不清楚。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被破坏的皇帝陵墓秦朝一统天下靠霸占周天子墓穴?处于西陲的秦国之所以能...

盗墓之风始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千百年来共有多少座古墓被盗,估计谁也说不清楚。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被破坏的皇帝陵墓

秦朝一统天下靠霸占周天子墓穴?

处于西陲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国家而一统天下,据说是沾了龙脉风水的光。在此基础上,更为离奇的说法是,秦王占据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国从此鸿运当头,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关于这一说法,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便是,考古学家在考察咸阳塬上的“周陵”时,竟然发现西周王陵和战国秦君墓同穴!

考古队考察了位于咸阳市城北的“周陵”,并且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现在的陵墓共有南、北两座,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相信“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不仅如此,考古人员曾于2004年发现了周公庙遗址群,而且相伴随着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也让考古界更为坚信此处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后来随着新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先前所作的推断似乎又动摇了起来。因为考古队在陵园内的地表发现了散落的大量残砖块、瓦片,并在残瓦片的外表上还发现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等。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素面圆瓦曾存在于战国早期,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很少了。结合以往的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的调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这些考古专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历史上的考古文献记载倾向于此处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第二,根据陵园的布局分析,这座墓符合秦墓规制。因为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亞”字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此外,根据陪葬坑内所陈列器物的次序比较混乱等情况来判断,墓葬应该不是西汉时期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古过程当中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被专家鉴定为战国晚秦时期的器物。

鉴于以上理由,这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实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既然“周陵”并非周王陵墓,那么周陵到底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周朝之后的陵一般有封土,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则是不树不封的,而文献对此也少有记载,因此寻找的难度很大。所以,综合分析这几种情况来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为他们不树不封,所以战国时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历史现象对此,我们将在后文中专门介绍。

随着问题的日趋明朗,一些风水术士也就有了所谓的占墓穴讨鸿运的说法。而且战国后期的发展趋势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偏安一隅的秦国在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竟然一举消灭了其他列国而一统天下。如果真是因为陵墓风水的话,那么秦始皇真应该谢谢他的老祖宗了。

秦始皇改地名断“王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总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当他听方士说,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于是,为了使他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但是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乱。很快,人们揭竿而起,奋起反秦,秦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兴师动众乱挖龙脉的呢?

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并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也被改为了云阳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费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地来破坏此地的“王气”。

原来,秦始皇这样做是有他的原因的。当初,他在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便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阳会出皇帝来争夺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的“风水”。这其中的一个“举措”,就是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第二个举措,就是将“会稽驰道”经过丹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其目的也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预言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在秦始皇死后的430年222年,丹阳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原籍浙江富阳,后祖辈移居曲阿今丹阳司徒镇,祖父孙钟在丹阳司徒以种瓜为生,死后被葬于司徒白鹤山,其父孙坚死后被葬于丹阳司徒吴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两代开国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是南朝齐高帝,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享年56岁,死后被葬于丹阳胡桥狮子湾“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萧衍,字叔达,史称梁武帝,也是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549年在一场大祸中身亡,享年85岁,被葬于丹阳荆林三村巷“修陵”。

项羽一把火是否烧掉秦朝龙脉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此地,设置成帝都,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朝灭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宫。

在风水学家看来,咸阳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它以九峻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峻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介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时,由于九峻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于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宫,建造宫室145种,著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等宫殿。咸阳宫可谓殿宇林立、楼阁相属、曲廊幽径、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秦始皇还把渭水引入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一个宇宙图式。不仅如此,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

但是,有人却说,秦始皇依靠龙脉,附之以阿房宫等宫殿的宏伟设计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是真的吗?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之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阿房宫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为了寻找项羽火烧秦宫的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来到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宫遗址上,开始了探索。虽然采用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是,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没有发现阿房宫被火烧的痕迹。会不会因为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侵袭,已经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为了进行比较,阿房宫考古队来到了汉代长乐宫的遗址,东汉末年,长乐宫也和汉代其他宫殿一样,逃不过被焚毁的命运,两千多年过去了,这里被火烧过的痕迹却仍然历历在目。

那么,是不是流传了两千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的说法不真实呢?

考古学家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实际上是阿房宫的前殿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专家就此大胆地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

我们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然而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火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火烧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宫殿。《史记》中的另一条记载也从侧面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四月,秦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但是,这年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既然阿房宫连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宫殿建筑,项羽也就没有必要渡过渭河来放火烧一个没有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子,所以传说认为项羽烧了阿房宫是错误的!项羽虽然没有烧阿房宫,火烧秦始皇依据龙脉所建的咸阳城其他宫殿却是不争的事实。

派人挖了李唐祖坟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杀父继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登上皇帝宝座以后,隋炀帝本性显露,对民众实行残酷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于是,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其中一支便是太原的李渊家族领导的。

在得知李渊家族反隋的消息以后,隋炀帝深知李渊家族实力雄厚,他不去反思自己的暴政,反而幻想用挖断李渊家族龙脉的方式来打击李氏集团,然而,他不仅没有找到,还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李渊起兵以后,他向长安民众“约法十二条”,除此之外,大隋各项苛刻的法令也都被废除了。当时,隋大臣阴世师、骨仪等按照凡是犯上作乱者都要发掘他的祖坟、污辱他的祖先的法令,命令京兆尹寻找李渊的五服祖墓所在地,将其全部挖掘开来,并将尸骨抛在野地里。李渊对此非常痛心,每一提及必定流泪。

据说阴世师,颇懂阴阳风水,在派兵士去挖李渊在河东老家的祖坟那天下午,当兵士刚挖开李渊祖父李虎的坟墓,突然,从中跃出一条硕大的青蛇,蛇身有水桶粗,那蛇高昂起头,“哧哧——”地呼啸着冲向兵士们,兵士们纷纷闪开,阴世师挥剑上前,不料蟒蛇吐出一团雾气,阴世师当时便昏倒在地。当时,在蟒蛇身边还有大小不一的三条青蛇和二只金蟾,四散逃避,兵士们的赶杀,一只金蟾跑开了,其余的则全被隋军的刀剑杀死了。当李渊的军队攻克长安以后,投降的兵士供认了阴世师的恶行,李渊悲愤不已,立即命陇西公李建成把阴世师等人斩杀于朱雀道。

虽然李渊的祖坟被挖掘了,但是隋朝的天下仍然在农民起义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双重合力下走向了终结,而最终修成正果的则是李渊、李世民父子。

北宋为钉破太原龙脉,火烧水灌太原城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为宋,定都于开封。史称北宋。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唐朝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宋人有曰:“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北宋王朝除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之外,还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特别是当宋太宗听说,当时仍被北汉统治的晋阳出过好几个皇帝,是个“龙城”之后,更是亲自带兵攻下太原城,并火烧太原城,再水灌太原城……

太原古称晋阳,它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十分险要,城堡十分坚固。晋阳城城池坚固,唐以后的五代,这里几度被一些野心军阀作为割据称雄的堡垒,称王称霸,自立为帝。太原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几个王朝。

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来到太原城下指挥攻城。晋阳城高大坚固,使得宋军损失惨重,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殿前指挥使部虞侯石汉卿阵亡,大将李汉琼、荆嗣、呼延赞、韩起重伤,以下将士伤亡者更多不胜数。当时,主要是由于宋已统一中原,平定南方,倾全力攻晋阳一城,晋阳孤城难守,北汉主才不得已降宋。自此,北汉十州全部归入宋的版图。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分裂的小王朝被消灭了。

太原城被攻破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平毁太原城,这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首先是晋阳城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宋军强攻晋阳造成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故宋太宗决心彻底平毁晋阳城以消心头之恨。其次是当时的李唐是从晋阳起兵而夺取天下,到唐末五代一些割据者又据晋阳争夺天下,或抗衡中原王朝,望气者认为晋阳有王者之气,这是宋太宗要严加防范的。再次是宋太宗继位时,多有道教人物相助、道教附会天象认为:宋起之地为归德今河南商丘市属于“商星分野”,而太原则属于“参星分野”,自古参商不相见,这样,当中央政权强盛时,太原地区最后才服从,而当中央政权衰弱时,太原则将最先叛乱,因此,不宜把太原列为方镇,应当降低它的等级。鉴于上述原因,宋太宗决定平毁太原城,让居民迁往汾水东的新城,把新设立的并州府迁到榆次。居民出城后,宋太宗下令放火,“万炬皆发,宫寺民舍,一日俱尽”。第二年四月,宋太宗又封堵汾水、晋祠水,灌入太原。古太原城经此火烧、水灌,变为一片废墟。往日被誉为“锦绣太原城”,并已逾千年的大都会便不复存在了。

太原旧城被毁后,宋太宗又命将太原治所从榆次迁到唐明镇即今太原市。逃出城的百姓逐渐******到这里定居下来。由于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修筑城墙,兴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长5.28公里。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城西南至现迎泽大街北边,西至现新建路东边,后小河、东后小河是当时北面东边的城壕。据说赵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时,都筑成丁字街,取其谐音,“钉”破“龙脉”,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并忌讳使用“晋阳”、“太原”名称,而设为紧州军事,派潘美、杨业把守。

金代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在讲到此事时说:“南人鬼巫好机祥,万夫畚铺开连冈。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旧的晋阳城平毁了,但太原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变,当时辽据大同,建辽契丹又为游牧民族,其骑兵可以随时南下太原,太原街道修成“丁”字形对阻遏辽骑兵的驰骋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历史上没有被盗的帝王陵

1.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2.我国历史上记载被盗时代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约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它约在2770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盗掘。而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盗洞最多,也即被盗墓者光顾得最多的墓葬则首推秦公一号大墓,它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指挥村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共发现盗洞247个,盗洞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代。

3.大约自1987年起,甘肃礼县的盗墓黑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加,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出现了卖吃食饮料的摊位。犯罪分子驾驶汽车、摩托车,手持大哥大、对讲机,自带枪支、匕首,站岗放哨,肆无忌惮。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后来前去调查的考古学家戴春阳,是这样描写劫后的大堡子山的:“整个山坡满目狼藉,遍布密如鱼鳞、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盗洞”,这位学者用“颤栗”二字来形容他当时极度沉痛的心情。

4.礼县秦公大墓的发现掺和了令人惋惜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盗墓分子发现了秦公大墓。当地文化局的有关人士介绍说,在1990年冬季,当地一位姓张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无意中挖出几块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被当地人称为“龙骨”,因为当地有“龙骨”可以治病、卖钱的说法,老百姓遂开始挖掘。在1992年初期,大堡子山附近1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川川里,已经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的2万多人,这些人在山上支满了帐篷,平整的农田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许多文化遗址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十一陵和东汉十二陵等汉朝帝王墓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主要盗墓者:赤眉军董卓 曹操

资料:

1.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2.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而这些盗墓活动在汉魏之际达到了高潮。据史料记载,曹操为备军需,曾专门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负责盗墓,仅在一次盗掘西汉梁孝王的陵墓过程中,就盗走金银珠宝72船。此外,江南的孙吴政权也曾经在长沙、江陵盗掘西汉贵族墓。

3.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后,数万士兵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时,陵中的珠玉还没有被盗完。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称为“俭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万计”,至于汉武帝的茂陵,因为“享国既久”,以致“不复容物”,经赤眉军发掘之后,到数百年后的晋愍帝时,还是“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后汉赤眉军大量发掘五陵墓穴,五陵自然包括茂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陪葬墓也会遭殃。吕后的尸体因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农民军侮辱戏弄。

魏晋南北朝帝王陵墓

保存情况:基本盗挖殆尽

PS:大奸贼曹操是个例外,他设立了七十二疑冢,让后人都找不到他的墓葬

部分资料:

北魏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隋朝帝陵

保存情况亦不佳,省略

唐十八陵

保存情况:基本盗挖殆尽不过乾陵似乎是个例外

主要盗墓者:

温韬 黄巢

资料:

五代耀州刺史温韬,领兵盗挖唐陵。《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黄巢起义,长安周围的皇陵几乎被发掘殆尽。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保存情况:不佳

部分资料:

1.南唐二陵曾经多次被盗。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二陵进行发掘清理时,在钦陵前室西南墙顶发现了盗洞,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册。

北宋巩县八陵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主要盗墓者:刘豫

资料:

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据传,有一次伪齐政权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碗,认定不是一般民间所有,便盘查出是出自于哲宗的永泰陵,于是组织了"河南淘沙队",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永泰陵被掘开后,珍宝被洗劫一空,尸骨暴露在外。从此不仅北宋诸陵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冢墓也没有幸免的。金灭亡后,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区,一切地面建筑除石雕外都被"尽犁为墟。""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

南宋六陵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资料:元世祖时期,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

辽金西夏

保存情况似乎也和上面差不多,省略

元朝

资料:

1.元朝所有皇帝死后都葬在起辇谷,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所以至今尚未有元朝帝陵被发现

2.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殓之,棺“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大汗无论死于何地,也要运其梓宫于漠北。为了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大汗的确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当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尽行杀戮。至其所葬陵地,开穴所起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运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葬毕,“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

明十三陵

保存情况:除定陵外基本保持完好

2.明末,十三陵先被李自成烧毁了康陵、昭陵和定陵的地面建筑;

又被清兵纵火焚烧。民国初年,各陵又被纵火。日伪时期,献陵、泰陵和德陵被日寇拆毁修了炮楼。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时期,为解决给养,曾拆毁陵殿去做劈柴。定陵挖掘后,文物毁坏严重;时万历和两个皇后的尸首在定陵广场前被焚毁。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唐永泰公主墓

清东陵、清西陵

保存情况:保存较好

如果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加入到我们历史团队,团队QQ群: 随时欢迎

1一般都是地宫放地表建筑里,那就能直接去拿了~

2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据郭沫若他们的考证 没被盗过

3寻找陵墓的地理位置应该都是先通过文献或者打听或传说...然后到大概方位通过地表土壤来慢慢寻找...具体怎么看土壤就不是很清楚了~

4早被盗烂了唐朝的关中十八陵 除了武则天的乾陵 其他的全被唐末的节度使温涛盗了

5喜欢历史的人很多

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代皇陵中硕果仅存的。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李世民的墓没有被盗

,他的墓使用水银灌缝,很难打开

历史各个朝代的陵墓几乎都被盗过元等少数除外.

我也很喜欢历史问题,可以交流交流哦

明十三陵都没被盗。

加下我!我最爱历史!顶!

给你找了点古代陵墓的保存情况,希望有点帮助:

先秦陵墓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部分资料:

1.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2.我国历史上记载被盗时代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约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它约在2770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盗掘。而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盗洞最多,也即被盗墓者光顾得最多的墓葬则首推秦公一号大墓,它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指挥村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共发现盗洞247个,盗洞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代。

3.大约自1987年起,甘肃礼县的盗墓黑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加,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出现了卖吃食饮料的摊位。犯罪分子驾驶汽车、摩托车,手持大哥大、对讲机,自带枪支、匕首,站岗放哨,肆无忌惮。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后来前去调查的考古学家戴春阳,是这样描写劫后的大堡子山的:“整个山坡满目狼藉,遍布密如鱼鳞、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盗洞”,这位学者用“颤栗”二字来形容他当时极度沉痛的心情。

4.礼县秦公大墓的发现掺和了令人惋惜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盗墓分子发现了秦公大墓。当地文化局的有关人士介绍说,在1990年冬季,当地一位姓张的农民在挖土方时无意中挖出几块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被当地人称为“龙骨”,因为当地有“龙骨”可以治病、卖钱的说法,老百姓遂开始挖掘。在1992年初期,大堡子山附近1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川川里,已经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的2万多人,这些人在山上支满了帐篷,平整的农田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许多文化遗址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十一陵和东汉十二陵等汉朝帝王墓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主要盗墓者:赤眉军董卓 曹操

资料:

1.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2.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而这些盗墓活动在汉魏之际达到了高潮。据史料记载,曹操为备军需,曾专门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负责盗墓,仅在一次盗掘西汉梁孝王的陵墓过程中,就盗走金银珠宝72船。此外,江南的孙吴政权也曾经在长沙、江陵盗掘西汉贵族墓。

3.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后,数万士兵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时,陵中的珠玉还没有被盗完。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称为“俭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万计”,至于汉武帝的茂陵,因为“享国既久”,以致“不复容物”,经赤眉军发掘之后,到数百年后的晋愍帝时,还是“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后汉赤眉军大量发掘五陵墓穴,五陵自然包括茂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陪葬墓也会遭殃。吕后的尸体因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农民军侮辱戏弄。

魏晋南北朝帝王陵墓

保存情况:基本盗挖殆尽

PS:大奸贼曹操是个例外,他设立了七十二疑冢,让后人都找不到他的墓葬

部分资料:

北魏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隋朝帝陵

保存情况亦不佳,省略

唐十八陵

保存情况:基本盗挖殆尽不过乾陵似乎是个例外

主要盗墓者:

温韬 黄巢

资料:

五代耀州刺史温韬,领兵盗挖唐陵。《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黄巢起义,长安周围的皇陵几乎被发掘殆尽。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保存情况:不佳

部分资料:

1.南唐二陵曾经多次被盗。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二陵进行发掘清理时,在钦陵前室西南墙顶发现了盗洞,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册。

北宋巩县八陵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主要盗墓者:刘豫

资料:

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据传,有一次伪齐政权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碗,认定不是一般民间所有,便盘查出是出自于哲宗的永泰陵,于是组织了"河南淘沙队",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永泰陵被掘开后,珍宝被洗劫一空,尸骨暴露在外。从此不仅北宋诸陵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冢墓也没有幸免的。金灭亡后,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区,一切地面建筑除石雕外都被"尽犁为墟。""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

南宋六陵

保存情况:盗挖殆尽

资料:元世祖时期,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

辽金西夏

保存情况似乎也和上面差不多,省略

元朝

资料:

1.元朝所有皇帝死后都葬在起辇谷,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所以至今尚未有元朝帝陵被发现

2.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殓之,棺“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大汗无论死于何地,也要运其梓宫于漠北。为了保守秘密,不让人知道大汗的确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当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尽行杀戮。至其所葬陵地,开穴所起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运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葬毕,“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

明十三陵

保存情况:除定陵外基本保持完好

2.明末,十三陵先被李自成烧毁了康陵、昭陵和定陵的地面建筑;

又被清兵纵火焚烧。民国初年,各陵又被纵火。日伪时期,献陵、泰陵和德陵被日寇拆毁修了炮楼。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时期,为解决给养,曾拆毁陵殿去做劈柴。定陵挖掘后,文物毁坏严重;时万历和两个皇后的尸首在定陵广场前被焚毁。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唐永泰公主墓

清东陵、清西陵

保存情况:保存较好

如果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加入到我们历史团队,团队QQ群: 随时欢迎

1一般都是地宫放地表建筑里,那就能直接去拿了~

2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据郭沫若他们的考证 没被盗过

3寻找陵墓的地理位置应该都是先通过文献或者打听或传说...然后到大概方位通过地表土壤来慢慢寻找...具体怎么看土壤就不是很清楚了~

4早被盗烂了唐朝的关中十八陵 除了武则天的乾陵 其他的全被唐末的节度使温涛盗了

5喜欢历史的人很多

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代皇陵中硕果仅存的。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李世民的墓没有被盗,他的墓使用水银灌缝,很难打开

历史各个朝代的陵墓几乎都被盗过元等少数除外.

曾经被盗的陵墓遗失了哪些著名陪葬品

1.三皇五帝都有名义上的陵墓,但都是后世追建的纪念性陵墓。

2.夏代因争议很多而难考。如果认为二里头是夏都,那么其2号宫殿遗址中的大墓不知是不是当时政治或者宗教领袖的坟墓?该墓已被盗。

3.商、周两代,全国各地的商王陵、周王陵基本上不是后世追建,就是张冠李戴。

考古能证实的商王陵在殷墟,不过要么被盗掘,要么无法证明具体归属,不过唯一一座未被盗且能认定归属的大墓就是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西周王陵在周公庙一带,这个出了初步成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东周王陵在洛阳周山、金村、王城三个区域,出土的王作宝尊彝大鼎、周“天子”石圭、天子驾六车马坑都耳熟能详了。

4.秦始皇陵在临潼,陪葬的兵马俑世界知名,陵墓应未被盗。

5.西汉陵寝在咸阳塬有9陵,长安东南白鹿塬和少陵塬各1陵,可惜被赤眉、吕布和长安饥民盗空,传说汉文帝陵因简葬幸免,但根据《汉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探讨》《考古》2015-8的论断,汉文帝霸陵已于不晚于2001年即被盗掘,据盗掘者述,霸陵具有三重回廊,当时被盗出文物300余件。东汉陵寝在孟津有5陵、在偃师有6陵、汉献帝陵在修武、刘懿、刘辨陵墓不可考,基本也被盗空。

5.5 曹操墓在安阳西高穴村,其实早已多次被盗,不过孑遗仍很可观,曹丕陵传在偃师南蔡庄、曹睿陵传在汝阳茹店村,但都未证实,后三废帝都未以皇帝规格起陵;刘备陵传在成都武侯祠,未证实,刘禅墓传在孟津翟泉村,不可考;孙坚、孙策墓传在苏州盘门外,宋代之前就已被盗,孙权陵传在南京市钟山明孝陵内,未证实,孙皓墓疑似在江宁孙家山或洛阳某地,未证实,孙休陵传在当涂龙华村,未证实。

6.西晋4帝唯武帝、惠帝有陵,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都追封有陵,皆被盗,剩余多是涂朱陶器、涂彩蚌壳之类,偶有金叶和串珠。东晋在南京鸡笼山有4陵、富贵山到紫金山有5陵、晋穆帝陵在幕府山,基本都被盗,晋穆帝永平陵剩余的随葬品略多,有金银饰物和玻璃器。

7.南朝19陵都被盗,隋代甚至有为报仇掘陵泄愤的情况如陈霸先陵,出土的著名器物有竹林七贤砖画。北朝诸陵也大都被盗,出土著名器物的多为俑阵及壁画。

8.隋文帝陵在扶风三畤塬,未考古发掘,推测应不能幸免于被盗;隋炀帝陵在扬州西湖镇,出土以隋炀帝牙齿、墓志铭和十三环蹀躞带最有名,可能未被盗,但是塌陷已久。

9.唐陵在关中有18陵,昭宗陵在偃师、哀帝陵在菏泽。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被盗,以唐末黄巢、五代温韬、上个世纪90年代盗掘尤烈,除乾陵因山而建积沙防护之外,其余19陵悉数被盗。

10.五代诸帝大半未能以皇帝形制起陵,保存最完整的后周陵墓在新郑,民国时期和上个世纪90年代曾被盗,南唐帝陵在江宁东善桥,历史上多次被盗,只余陶俑等物。

11.北宋帝陵在巩义,被伪齐刘豫盗空,南宋帝陵在绍兴,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殆尽,甚至辱及尸体,宋理宗的头骨剥下被作为饮器,直到明代才入土为安。

12.辽陵分散在巴林左旗林东镇耶律阿保机、巴林右旗金沟2陵和王坟沟3陵。阿保机陵完好,金沟、王坟沟诸陵金初即被盗,日据时期又被盗掘,仅有哀册存于辽博,余物应都在日本。

13.西夏陵都位于贺兰山下,曾被元军毁灭性破坏,孑余也几乎都被盗掘。

14.金太祖原葬于黑龙江阿城金上京,后改葬在山河乡,熙宗陵在峨眉谷,最后与后代诸帝都葬在北京房山,明代明熹宗认为与后金作战不力是金陵王气太盛,下令尽毁金陵,后来经考古发掘出土有金丝冠、铜柄铁剑等物。

15.元代诸帝皆葬起辇谷,传没有陪葬,不起陵墓。

16.朱元璋陵在南京钟山、其余明代诸帝葬今北京市十三陵,除定陵考古发掘之外其余都完好。定陵出土了金冠、凤冠、衮服、丝织品、霞帔坠子等3000余件文物,但是也暴露出文物保护技术落后等问题,之中更是有焚烧尸骨等惨剧发生。

17.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葬沈阳,与追封的先祖皇陵共称盛京三陵;遵化凤台岭有5陵,俗称清东陵;易县太平峪有4陵,俗称清西陵。1928年孙殿英盗挖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1931年光绪崇陵被盗,1945年当地土匪将东陵除顺治孝陵之外其余陵墓尽数盗掘。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