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我们真的适应普通话歌曲创作了吗?我们真的适应普通话歌曲创作了吗

人气:166 ℃/2023-12-19 18:27:44

文章来源:新音乐产业观察

作者 | 稻海居民

众多评论都在说日本音乐的旋律比中国的要好听很多,然而《梁祝》、《茉莉花》《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这些作曲的水平与美感不见得输给日本,像《梁祝》,日本音乐里并找不出如此旋律高度与文化底蕴与之媲美的作品,不过它们皆出自中国方言环境下的创作,我们的普通话(国语)流行音乐貌似没有达到这等作曲份量的歌曲。

从这个现象,和中国香港(粤语)也输出了不少上乘旋律的歌曲的表现来看,是不是方言音乐更能作出上好的旋律呢?而中国台湾算是创作国语流行音乐时间最长的中国地区,过去流行音乐的旋律质量也的确很优秀,那我们内陆真的适应国语音乐创作了吗?

基于此,我产生了在普通话音乐与方言音乐上的思考兴趣。

1

日本作曲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有关日本作曲旋律优于中国的讨论贴,早些的可轻易搜到的有2011年左右的,保守估算,此事的讨论至少15年的历史了吧。这段时间内,期间周杰伦和其他作曲力量(李健/王力宏/陶喆/雷颂德/郭伟亮/其他人)从创作高峰期到现在人们默默期待媲美周杰伦现象的新力量出现,加上日本的创作状态比较稳定,时不时就有佳作在中国流行起来,这一观点几乎已成共识。

01.日本旋律的timeless

Timelesss释义:

不受时间影响的; 无时间性的; 永不过时的;

永存的; 永远的; 永恒的; 永久的;

由于日本人接受西式音乐教育更早,音乐教育比较普及,更善于如何用西式的记谱和乐器来创作旋律,还有日本的美学理念在日常生活的渗透,其在作曲上展现出不俗的旋律品味,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中国两岸三地的旋律审美。

我个人认为日本流行音乐作曲美感上的“timeless”比国内要做的更好。

比如久石让的《天空之城》主题旋律(1986年),现在听也没有年代感,此类佳作在日本不少,以致说到日本作曲领先中国时,我们会举出日本以往的音乐,但很少举出中国以往的优秀作品来对比。此类良曲在30年后依然耐听,旋律气息现代而清新,文艺而唯美,最新一代听众也会喜欢,像周杰伦以往的多张专辑里,也有许多这样的曲子,即使他留在今天发表也一样会是新时代的佳作,同样会脱颖而出。

02.不俗的第一乐感

旋律的美感和品味,我想是跟作曲人的第一乐感有关的,而日本拥有良好的乐感取向的音乐人群体则更庞大,久石让的乐感在我们普通人的第一乐感上就翻了几翻。

我理解的第一乐感,是一个人第一反应就会这么哼出来的音乐感觉。积累得少的话出来的第一乐感很容易被他人感知到下一句甚至整首曲子是怎样的,果不其然,下一句就是这么写的,而很多音乐人也尝试过类似写法,但不满意所以没采用。既然是很多人都能写出的旋律,那它自然无法征服特别是音乐素养更高的听众了。

国内不少音乐人的第一乐感都偏俗气,处在比较low的乐感线上,他们作曲时也就直接使用了自己的第一乐感,没有去进行翻几翻(改进,多次创作完善),越南人就喜欢翻唱中国的这一条线上的歌曲居多。此外,一个创作人如果作曲疲倦,他就会更多选择自己的第一乐感,或者采用普通人的第一乐感,导致TA的歌曲没有以往认真写的曲子耐听或独特,因为听众似乎在其他人的歌里识别过很多类似的旋律感觉了,有审美疲劳,难寻惊喜。

2

中国方言音乐,贡献出旋律精品

“我们的旋律没有日本出众”在民族音乐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我想说的方言音乐。

01.内陆方言音乐里的上乘旋律

《梁祝》、《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等的作曲没有比日本差,反而日本不如我们,即使拿那些被国人欣赏的日式唐风音乐做比较(神思者,喜多郎等等),也不如前面这几首。说到日本的民族音乐,我们大多会知道《樱花》、《四季》,但找不出达到《梁祝》这种国际地位/文化底蕴/好听程度的旋律。细看,这些高质量的旋律都来自方言音乐或在方言音乐素材上创作的,作品很多,仅举例以下:

《梁祝》

基于越剧音乐曲调(浙江嵊州方言唱),

也就是说曲子里是有取材有一些现成的越剧音乐乐句的,

和《茉莉花》的创作有所类似。

《茉莉花》

属于清曲(南京方言唱),

方言版在民间流传时大体的旋律和最关键的乐句已经成型,

最原始的《茉莉花》叫《鲜花调》,有工尺谱保留下来,

曲子在改良后成为了现在我们听到的样子。

而我更喜欢《茉莉花》的江苏版,它的旋律特点和《沧海一声笑》是一摸一样的,通篇曲子都直接使用了自然音阶,基本没有打乱自然音阶调式,仅是顺着自然5音阶或自然7音阶上来回发展,每一个音符上下都是相邻的,魅力却如此之大,这种作曲法在巴赫的《小步舞曲》、帕赫贝尔卡的《卡农》、Hedy West的《离家500里》,日本民谣夫妇ハンバートハンバート的《今晩はお月さん》(今晚月色真好)、周杰伦《小小》、民乐《彩云追月》和过去央视天气预告版《渔舟唱晚》等等里面都被大量使用了。

《月光下的凤尾竹》

基于云南傣族音乐,1979年由施光南作曲,

比起《茉莉花》和《梁祝》这些有较久方言音乐素材渊源的曲子,

它是比较年轻的,虽然当时是以国语问世,但以其旋律特点,离不开当地的方言音乐特色,我把它归位方言音乐。

02.粤语流行音乐的成功

从香港,我们得以看到中国唯一一个方言与流行音乐充分结合的发展程度案例。

当地既吸收西方现代乐,也在流行乐里发展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在香港影视音乐和流行歌曲里,我们看到了顾家辉很早就开始了的铜管乐民族化(武侠音乐),黄沾水准极为稳定的国风词曲输出,以及对《将军令》的改编(男儿当自强),(胡伟立中途到香港发展,属于特殊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还有民乐风的拜年歌曲等等,流行音乐上,陈光荣、雷颂德、郭伟亮、黄英华等等。

顾嘉辉和黄霑

虽然香港翻唱日本歌曲如今常被拿来调侃,但当年香港的原创能力与旋律能力比起同时期的内陆流行音乐更为出彩,其中,无疑香港的武侠音乐是如今无法比拟的,无论是旋律上,还是器乐编配上。

3

普通话音乐的旋律反思

1.普通话声调的影响

相比国语(普通话),粤语听觉更美,它有9个声调,每个字的音高都不会相差很大,听上去更和谐,在内陆各地方言的音调也要比普通话丰富,而国语只有4个声调,在音程上听起来更吃力,一首国语歌用粤语填词好像更好听了,而一首粤语歌的国语版却大打折扣,beyond的歌就有这个现象,如果一开始就以国语发布,我想beyond的歌有没有那么红还不一定呢,因为国语版真的不是那么朗朗上口,歌曲的旋律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演绎。那是国语检验出了beyond的作曲其实不是那么好吗?或者是国语不适合音乐吗?都不是,我想说的是发音不匹配的国语歌词(不考虑曲子韵律填的词)会掩盖掉一首好的曲子,在内陆的国语歌曲,我相信有不少优良曲子被这个原因给埋没了。

黄沾词曲的《沧海一声笑》和改编的《男儿当自强》就很顺利地直接转换成了国语版,没有进行重新填词(有个别字眼的更换),只是一丁点的没有粤语版那么顺耳,但影响很小。还有陈光荣作曲许常德作词的《挥着翅膀的女孩》/《我的骄傲》,陈小霞作曲林夕作词的《十年》/《明年今日》,都做到了粤语版与国语版的双赢,即使是被人调侃的日语歌翻唱,很多都填出了成功的国语版,比如,中国台湾。

2.中国台湾的国语音乐能力

在香港,张学友应该是出了最多国语歌曲的吧,而且国语都填得很成功,这些填词人基本来自中国台湾。与之对应的是,台湾的国语流行音乐也很强,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陶喆、王力宏、钟兴民等等,有哪些作曲人和音乐制作人,还有哪些经典曲子,我想不用一一举例了,实在太多。

罗大佑

我把台湾地区所指的“国语”也包含在标准国语里,因为台湾的国语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在歌曲里更加没有什么差异了,那么台湾音乐圈在国语音乐的创作时间和经验上就比内陆早很多,音乐品质也比同时期的内陆优良,我想是因为宝岛的流行音乐由于更早地使用了国语发音的音乐创作,所以发挥得更加本能,那种本能,就好比非洲人民天生就会跳舞,对什么音乐节奏作出什么动作反应极为迅速到好像都不用思考,而黑人也的确在美国创造了自己的乐种,影响了全世界的现代音乐。

4

我们确实还在适应普通话音乐的创作

以我个人生活环境的体会,如果不是去上学和工作,日常基本很少使用普通话,除了那些出生就说普通话的地区,已经形成说普通话习惯的家族环境和交际圈,比起方言,全国普通话与音乐创作的融合历史就更短了,我们的基因里作起曲来远不如方言乐感那么地本能。

在现实日常生活里真正全国开始通用普通话为标准国语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热河省省会(1955年中央裁撤热河省承德划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但那时能够受到普及和灵活使用的人数按照全国来算是少数,这少数人里创作音乐的就更少了,似乎我们方言乐感的本能还没有完全嫁接到国语音乐里,要不然为什么我们的现代国语作曲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与上面所说的方言音乐媲美呢,而且在新中国后各地方还诞生了很多以当地音乐为基础的优质民歌。

在美国,各地的方言差异很小,“在日本,全国通用的语音叫做标准语(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语(きょうつうご)、它是以东京方言为基础的。因为明治时期就推行统一的共通语,30年代基本全国通行无阻了”(摘自网络)。这样看起来,美日的流行音乐的优秀程度好像都与其国语的使用时间和普及度成正比,反观我国,内陆国语和流行音乐融合从改革开放算起才40年左右,流行音乐作曲的最高水准也无法与我们自己的方言音乐相比。

不过在国语流行音乐发展的同时,方言音乐却是没落了,这几年方言慢慢被混合在了国语音乐里,我想这个现象和我想说的方言音乐本能嫁接到国语音乐里有点沾边了(估计是我强加理解的),我觉得它会促进大家对国语音乐创作的理解,它与完全的方言音乐又不同,因为它是流行音乐。有了方言音乐的本能在里面,慢慢演进为国语音乐就是创作人的音乐本能,那种状态下的音乐,我觉得会像优秀的民族音乐一样独树一帜,日本也无法媲美,但也不是说纯粹的国语音乐就不能独立发展到更纯熟的水平。

我想,我们会越来越适应国语音乐的创作,就像如今我们越来越多人适应国语可以进行说唱的创作与演绎,中文的韵律与说唱会发挥的越来越出色,在流行音乐的作词上也不再是停留在那些词藻型的审美上,而是更多类似或优于日系和西系的内容型歌词。

最后,即使本篇观点有合理的地方,那也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创作不出经典的理由,有很多像黄沾、罗大佑、周杰伦、陈光荣等等优秀的个例,我们只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罢了,如果按照本文和网上列举的关于中国作曲不如日本的很多理由,如果想作出改变都是比较慢的,有的角度可能还无法作出改变。

- END -

搜索更多有关“我们真的适应普通话歌曲创作了吗?我们真的适应普通话歌曲创作了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