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论语中怎么孝顺父母?论语学习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人气:112 ℃/2024-02-11 13:21:53

大家好,我是老汤,谢谢您百忙之中打开我关于《论语》的学习笔记,上次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我关于“学而时习之”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今天继续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学习。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令人欣喜的发现呢?

对了,我忽然想到了“篇章”这个词,这个词非常有趣,其实要分开说的,比如《论语》分为20篇,每一篇又分为数目不同的“章”,比如“学而篇”就分为“16章”,这是一个“总分”的关系。所以以后如果有人向您请教“篇章”的意思或者由来,倒是可以拿《论语》来佐证一二。

好了,让我们看看第二章是什么内容吧。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看到这里,我们再说一句题外话吧,这一章和论语中其他的章一样,用字精练,言简意赅,篇幅极小,而究其原因,大概当时造纸术还没有完善,所以当时人们的论述都是记录在竹简上的,并且竹简也并不是随便砍来就直接拿来用的,而是要用青竹在火上慢慢烤制,里面的水分蒸干,所以在古代,这种制作竹简的工艺以及成品,就叫做“汗青”。

那么,这一章的具体意思是这样的: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犯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以前我们读这段,看到“有子曰”,以为是“有一个子曾经曰过”,但是仔细辨别,才直到,这世界上真的有一个“子”,他的名字就叫做“有子”,这个人姓有名容,字子有,生于公元518年,比孔子要小33岁,后世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把他称为“有子”。

这段文字行文非常质朴,虽然它的声名不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古文议论文典范来解析,虽然简短,但是“论点、论据、论证”非常的齐全。

有子曰:“仁,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就是摆事实,提论据,理顺了一个逻辑关系,孝顺父母尊敬兄弟的人,不会犯上,不喜欢犯上的人,也不会作乱。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宏观方面解析,论证君子之道的产生,在于君子务本。

那么,儒家一直倡导“仁”,它的根本是什么呢,具体而言,那就是“孝悌”,这样以论点结尾,就与之前的“为人也孝悌”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严谨的“逻辑闭环”。

所以寥寥数字,就教给了我们一种写文章的方法,简而言之——摆事实、立宏论,强辩证。这种写作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这个大家可以自行去体会了。

文中,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而“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被后世推崇,乃至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这样的精神特质,铭刻于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骨血之中,并以“孝悌”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加强。

而孝悌文化的传承,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宗族观念深入人心,而源起于宗族立法的“孝悌”,稳固并加强了国人的宗族关系,及至数代,层层累加,一人孝悌,则一家安;一家孝悌,则一国安,这种稳固的宗族关系和文化教化,对封建统治者的“稳定”而言,简直是太美妙了。

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封建君主们,都不约而同选择借儒学以治天下,而儒学日渐鼎盛,算是相得益彰。

孝悌,是仁德的体现,导人向善,本质上是好的。但是,有一个词叫做“过犹不及”,方向不对,所托非人,孝悌过度,就变成“愚孝”、“愚悌”了。

“愚孝”,这个很容易理解,对父母孝顺没有错,但是事事对父母顺从,没有自己的思想意志,那肯定是不对的了。因为只要是人,不会每件事情都对,父母也有错的时候,如果因为要孝顺,去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一些错事,岂非“愚”也?

“愚悌”,关于这个词的理解,可以同理“愚孝”,当然,还可以做一下延伸解读。那就是“恭敬得面对每一个人”,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回溯到封建时代的末期,清朝时代,当时的人们把洋人称为“洋大人”,过分恭敬,卑躬屈膝,反而失去了骨气。

《论语》学习,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章的理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朗读者老汤】

搜索更多有关“论语中怎么孝顺父母?论语学习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