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六大名家经典书画 人物纪实,石庞书画艺术溯考

人气:398 ℃/2024-02-08 08:40:00

石涛《闽游赠别山水卷》(局部,2019年拍卖1.3552亿)

作 者 | 曹杰友

编 辑 | 林子枫

石庞的书画作品乃中国文化宝库里极具寿世价值的艺术珍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其艺术成就之高、获得赞誉之多、历史地位之显,不言而喻。但绝大多多数太湖人完全不了解他的诗词歌赋,更不了解他的书画艺术。为此,笔者在这里郑重呼吁一次,诚望太湖县文化宣传部门或县美术馆尽快牵头,组织开展对石庞的“十四开行书杂画册”和“山水立帧”等书画作品的收集、整理和翻印工作,举办专题展览,这必将对太湖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康熙初年,太湖横空出世一位超越时代的文坛奇才,他的名字叫石庞。在乾隆版《太湖县志》卷之十人物志“文苑”里,载有石庞的个人专传。“石庞,字晦村。生颖异,五岁能文,甫成童,博览百家。”在2017年由杨先之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庞文集》中,曾录入石庞的童年好友、一生至交程惜庵的一段话:“至于十岁后作,虽近百万言。间多滞气,故尽付祝融。”在十岁左右创作欲就如此旺盛,由此可知,他是一位聪颖早慧的文坛神童。在十三、四岁写成《春赋》和《雪赋》,均为回文赋,创千古未闻之格,小小少年,可谓惊才绝艳。

据太湖《石氏宗谱》和相关史料记载,石庞,因族谱中“兆”字派行,原名为石兆庞,字晦村,号天外。在1983年文献丛刊编辑部编印的《文献》第十六辑里,载有官桂铨的“石庞《后西厢》小考”一短文,载其外号为“湖上晦村学人”(源于张潮《幽梦影》石庞所序的署名);而在1997年由朱宏恢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辞典》里,还载有“天外倦游叟”另外一号。2010年由北大哲学系博导和学者朱良志先生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研究》(以下简称朱文),在石庞十二页的山水画第一页款有“天外时史”号。石庞出生在太湖县城关小西门,生于清康熙十年辛亥(1671)四月二十三日辰时,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八月十八日酉时客死扬州,享年三十二岁。后葬在太湖老县城东马湖畈白水塘下。

他的一生犹若一颗流星,虽然很短暂,但在历史的银河里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芒。他所涉及的艺术领域很多,在太湖县乃至整个安徽省文艺史上,留下了极为精彩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在诗词歌赋、书画篆籀方面,无一不精,皆有很高的造诣;还对天文、地理、兵算等,也作过精深的研究;还精通音律,善制曲,著有《壶中天》《无因种》《诗囊恨》《薄命缘》《后西厢》《姻缘梦》传奇六种。除此六种外,《安徽历史名人辞典》、2000年由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印的《中国戏曲志▪安徽卷》、1987年由徐扶明编著的《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等,皆谓石庞著有《蝴蝶梦》《梅花梦》《南楼梦》《鸳鸯梦》四种传奇(“四梦”传奇可稽的史料之间,错进错出,记载得不太准确,存疑待考)。而在2016年由复旦中文先哲丛书出版的《赵景深文存》里,赵先生认定《蝴蝶梦》为石庞所作,曾云:“石庞的《蝴蝶梦》至今传唱甚盛。尤以《说亲回话》,能者不少。”《曲海总目提要》里也认为《蝴蝶梦》是石庞作品。可见石庞的传奇剧本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综其一生的艺术成就,又堪称是一位难得的全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庞16岁时,写就《天外谈初集》。桐城宿儒姚文燮(1628—1693,宰相张英的妻兄,顺治己亥进士)此时因母老,乞归侍母,回到桐城,隐居龙眠黄柏岭山房,石庞旋即拜师其门下。姚师惊见石庞出色的文采,亲自为之审稿并作序。此书一出版,时人便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从此之后,石庞开始漫历四方,或游学,或雅集,或丹青篆刻鬻文,或入馆做先生,或为糊口做人西宾,履迹所至主要为南京、扬州、苏州和京师等地。

在石庞短暂的生涯里,交游的面非常广泛。近交有宿松朱书、望江龙燮、休宁查士标、桐城的潘江、姚盖凤和左伯绳,还有怀宁的昝茹芝和昝茹颖兄弟俩;弱冠后,远交有寓居扬州的刻书家歙县人张潮、被康熙称为“老名士”的苏州戏曲作家尤侗,“江南三布衣”之一的浙江慈溪文辞家和史学家姜宸英、南京上元(今南京江宁区)康熙三十三年状元胡任舆、明朝靖江王后裔石涛以及王士祯、余怀、李国宋、叶瑶章、卓尔堪、倪永清、梅清、黄云、宋曹、江苏溧阳史夔和狄立人、张逸峰(寓居京师)等等。他们要不是晚明遗老,要不是官宦世族,也有一部分为文词名手和书画大家。这些人莫不是当时的风流人物,在大江南北都拥有巨大的声望。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为史料记录不完整的底层士子,如太湖好友程惜庵、金陵好友何曰范和余大堃兄弟以及浦江成紫澜、叶方标、刘然、张否尔等人。大都是《晦村初集》参订者七十人中之一。

石庞的诗文杂著,品类繁富,内容宏博,因年深岁久,后人疏于汇集整理,渐已湮没散佚,目前存世的作品流传极少。杨先之编著出版的《石庞文集》,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清康熙丁卯刻本《天外谈初集》三卷和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康熙丙子刻本《晦村初集》为底本,共收集整理编校石庞所作《天外谈初集》、《晦村初集》及道光版《太湖县志》中诗词198篇、赋20篇、序14篇、铭2篇、记6篇、传4篇、题跋8篇、尺牍13篇,以及诗评篇、连珠篇、悟语篇、性理篇、私约禽言篇等总计有346篇。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抢救性发掘和整理,虽有极少的遗漏,总体来说,收录得还算翔实和完备。重新编订目次、注释编印的费用,全是杨先之先生的个人出资,这一善举,值得太湖人予以嘉奖和大力宣扬。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三存目里,有“《天外谈》四卷”条,为安徽巡抚采进本;乾隆版《太湖县志·文苑传》载石庞“著有《晦村初集》、《晦村二集》行世”;因石庞在世时桀骜不驯,狂言怒语有悖于时论,他的文字在乾隆时期曾被禁毁过。在《四库禁毁书丛刊》里则查到他的《晦村初集》有四卷。但在不少文论中认为《晦村初集》又名《天外谈》(存疑待考),详见《清代禁毁书目▪禁书总目》106页。且因他当时的生活相当拮据,还有不少文字未能结集,零零星星散落在他人的诗词文集之中。如收录在由齐鲁出版社出版、凌景埏和谢伯阳合编《全清散曲》中的《广陵端午》《秋海棠》《除夕》《决绝词》等散曲。

对于石庞的诗文成就,他的老师姚文燮在《天外谈初集》的首序里曾有很高的评价:“赋、序、记,如西施晓睡,风韵朦胧;填词如寿阳晚妆,蛾眉淡扫;至于文、传、说、跋,如闲云野岫,出没有无;论、赞、书、语,皆以小见大,如晓日,如寒泉,深妙出奇入幻;古风鬼怪幽深,近体刻苦百炼,仿长吉奇思,驾少陵佳句。弱冠具此美才,老成犹当退步。设再极数十年著作,则锦囊佳制,必塞满人间,照耀千古矣。”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刻的《晦村初集》,由胡任舆作序,谓其文似金圣叹,诗似徐渭。

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潘承玉对石庞进行过专门研究,在2001年第一期《东岳论丛》第22卷上发表有《“林黛玉”创作〈葬花吟〉〈五美吟〉有借鉴》一文,文中曾说:“曹雪芹假林黛玉之手创作《葬花吟》时,整体构思和意境极可能借鉴了康熙年间石庞的《祭落花文》。”石庞还作有《徵两淮盐运司李公德政诗启》,可见与曹雪芹舅祖李煦有来往,且石庞的忘年友余怀、梅文鼎、尤侗等亦是雪芹祖父曹寅的座上宾。还认为石庞天才早慧、厌弃举业、好佛崇禅、性情乖张、尊重女性等才情、趣尚和贾宝玉相似,故而,他认为曹雪芹有可能参照石庞这个原型,塑造了贾宝玉的这一形象。

正因为石庞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对其十分地赏识。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姚鼐告归乡里,此时,太湖县石氏家族正纂修宗谱,遂嘱请其写谱序。姚鼐在石氏谱序中写道:“石与姚盖凤好也,晦村也,谓其句清如月隐寒潭,句老如雪笼梅枝;如罗浮美人妙香袭室,湘云落霞上下横波;又如闲云野岫,出没有无,小中见大;如晓日,如寒泉,深妙出奇入幻。或仿长吉锦囊,或慕少陵佳韵,聪明绝世,豪放不羁,殆非一端可尽者。”姚鼐对小字辈石庞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致。

再说石庞的尺牍,近人研究渐多。他或用四六行文,或用矫如游龙的长骈偶句,精妙通灵,别具一格。在1999年由赵树功编著出版的《中国尺牍文学史》里,获得很高的评价,多有赞语,如“确实非人间所有,似经鬼神相助,传自天外。”“出奇入幻,入鬼入魔。”“竟有一种袁中郎于故纸堆中寻出徐文长的感觉。”他的尺牍既能继承明代大家的遗绪,又能发出时代新声。有文坛友人之间相互倾诉的手札,有干谒求济的自我推荐之作,也有遥寄给父母的书信,时而迸发出疾世愤俗之声,时而饱存赤子思亲之情。才华横溢,化胸中波澜为幽邃绮思,满篇魔幻,况味十足,读起来无不令人回肠荡气,击节叫绝。

石庞的文学艺术流传很广,甚至域外的日本也能见到。在1991年出版由日本人合山究选编的《明清文人清言集》里面,就收录石庞的《悟语》两则,兼载有石庞个人简介。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石庞所遗史料的不断发掘,石庞研究逐渐进入人们视线,研究者越来越多。仅太湖籍人士的评论就不少,如有已故苏轼和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孔凡礼老先生的《天外石公一代骄 》(见2010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孔文),已故安徽省志编审何鹏老先生的《石天外及其著作》(见《何鹏文史论集》,以下简称何文),现太湖中学石氏族人石德润老师的《石庞传》(见2006 年《长河文艺》第3 期,以下简称石文),还有我的多年好友陈晏弘在新浪博客里所写的《天外谈奇文,大别山奇才》等,对石庞的生平和文论皆进行过深度研究,今不赘述。

石庞的文字可谓高逸入神,但他厌薄科名,终生不仕,始终以“李白徒”自谓,乾隆县志载云:“其人鸢肩雀步,短髯长躯,貌甚癯而才甚富。”即便穷困潦倒囊中羞涩之时,依然恃才傲物,纵酒放歌,挺立着一介狂生的铮铮风骨。为人极为随性敏感,时而庄正,时而刚狷,正如他自己所说:“率性多颠,不合时宜。”“笑予酒豪还诗豪,一咏一觞空牢骚。”何文里曾将石庞、李振钧和王大枢同时列为太湖籍最有骨气的三位清代文人。

目前对于石庞的研究,绝大多数教授专家和文化学者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文和戏曲上,而对于石庞书画研究的文论极少,可谓凤毛麟角。殊不知他在书画艺术上取得成就之高,绝不亚于他的诗文和戏曲。

在乾隆版《太湖县志》里有关石庞书画的评价,曾这么载道:“工诗赋词章丹青,擅顾虎头之妙。”此处的“顾虎头”即指顾恺之,小字虎头。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载:“顾恺之,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顾恺之为东晋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这“三绝”。在东晋绘画艺术上,顾恺之乃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故而,历史上将他与三国吴画家曹不兴、南朝梁画家张僧繇 、南朝宋吴画家陆探微又合称为“六朝四大家”。

《太湖县志》将石庞和顾恺之并论,绝非夸大其词,更非有意拔高本土人物。追根究源,主要是石庞的篆刻和书画作品存世量比他的诗文更少,了解的人不多。上述孔文和何文里未曾着墨,石文里论及也不多。石庞在《自题像赞》里说:“记九岁时,自画一像。”可见习画很早。他的好友余大堃(字象乾)在《晦村初集》序言中说:“然少醉心佛学,至廿有六,足迹半天下,艰险数历,与一时贤达游。……独于举子业外,又能通诗词赋,天人理数之学及丹青篆籀之长,亦大奇矣。”笔者通过十几年来搜寻,从现存各类书画大藏家、国家级大型博物馆所收藏的珍贵文物里,还有不少清朝和民国以来艺术家的画评、画论和一些名人日记里,终于查找到有关石庞书画艺术的吉光片羽。为了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笔者今在此处着笔,重点阐述石庞在书画上所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

石庞和石涛的直接交往

在顺治二年(1647),由于清廷把盐业垄断管理的两大机构——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同时设立在扬州,使得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从1705年至1720年,清朝两淮盐税的各项总税额基本维持在二百五十万两银子,占当时全国的52%,占朝廷盐税和土地税6.5%,曾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风光无限的盐鹾业,再加上天生的漕运优势,无形之中哺育了扬州的运河文化,致使扬州商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兴盛期。

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不少徽州商人(大多从事盐商)、明清致仕的士绅、流亡的晚明遗民皆集聚于此,使得扬州成为当时的诗文书画艺术中心。由于这些文化精英对晚明文化遗产的留恋和对文人书法绘画相当程度地痴迷,催生出强烈的现实需求。这一时期屏风和连屏的大量涌现,大多得益于徽商家族源源不断地赞助和购买。在2016年出版由乔迅(美国)编著的《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以下简称乔文)里写有专论,有数量庞大的文人和画家云集于扬州,如石涛、王翚、龚贤、徽州画家程邃(1607—1692)和查士标等,他们在扬州住居达数十年之久。当然,绝大部分画家只在这里做短暂停留,石庞就是其中之一,也在这一时期来到扬州。

据2009年出版汪世清编著的《汪世清艺苑查疑证散考》下集(以下简称汪文)所载:“(石庞)于康熙壬午(1702)春夏之交来到歙县,在游黄山之后再去到扬州。他的友人汪志远有《寄天外山人》七律一首,载在汪观辑《清诗大雅》,诗云:‘邗江一棹音信虚,骚客何时赋卜居?黄海有情携短杖,朱门无意曳长裾(亲王拙庵曾聘山人,隆以师礼,亦坚辞去)。生来傲骨干人拙,老去冰心入世疏。自得乾坤青眼合(谓石涛山人),不知旷达更如何?’”汪志远(生卒不详),字静夫,号宁斋,又名潜村,歙县潜口人;汪观(约1666—1734),字瞻侯,号松萝,休宁人,也曾寓居扬州,一生未取功名,但他重情意,有才名,交游广泛,工诗能词,著述颇丰,另著有《静远堂诗》《梦香词》。邗江即邗沟,是指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故而扬州亦称邗上。

从汪志远的这首七律里,透露出两层信息。一是石庞为人相当地自傲。连亲王拙庵(此处“亲王拙庵”想必是康熙时的王公贵族,有可能是满族诗人纳尔朴,他字拙庵,世袭一等男,暂无史料明证)厚薪聘请,也是坚辞不就。二是石庞结识了前辈石涛,得到了石涛的垂青,从此走上书画创作的道路。在1990年美国出版的《Barnhart and Wang》一书的第64页,记载石涛的交游对象时,有两句极为简短地介绍:“石庞是安徽太湖人,居扬州。”可见国外的文献也已经关注到石庞的书画艺术了。

汪文有关石庞行迹的记录还很多。石庞入扬州后,结识了不少歙人,还道:“他曾给张潮写信表示愿望,‘不识可许阶前尺地,容仆扬眉吐气于前,作人生第一知己耶?’黯然自负,溢于言表。”还载道:“朱观在《岁华纪胜二集》中选了石庞《清明踏青》七绝一首。他和朱观同客扬州,或有直接的交往。在扬州,他还结识了当时已享盛名的石涛,受到石涛的青睐。”朱观,字自观,号古愚,歙县人,诗人。石庞想必是在汪志远的引荐下认识张潮、朱观,然后融入扬州的文人团体。

张潮(1650—约1676年前后),字山来,号心斋,歙县人,曾官翰林院孔目。康熙十年(1671年,正是石庞出生之年),侨寓扬州,与冒辟疆、孔尚任、陈维崧交往。作为盐商和刻书家,因徽州老乡和父辈故旧的多重关系,在张潮的周围缔结成一个不小的文化群体,通过这一群体,石庞慢慢认识查士标和石涛等画坛领袖式人物。

先补充说明一下。张潮年长石庞近20岁,能为其《幽梦影》写序,正是看中石庞卓异的才华。作序的另还有两人,写后跋也有两人。一为张潮的好友孙致弥(1642—1709),字恺似,号松坪,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长者余怀(1616—1696),字澹心,号曼翁,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人,清初著名文学家,侨居南京。康熙三十二年(1693)六月他来扬州,为之作序。康熙三十三年春,张潮同学弟弟、新识的朋友王晫(生于1636年,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人,博学多才)也为之写序。张潮的挚友江之兰,歙县人,生卒失考,第一个为之作跋。和余怀同来扬州的张惣(1616—1694),字僧特,号南村,也为之作跋。

这四人皆比石庞年长好多,在康熙三十五年乙亥(1695)石庞为之作序,此序以四六骈文为主,写得婀娜多姿,警言频出。《幽梦影》对后世影响很大,石庞序的末句写道:“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这两句点评,最后也成为历代书评家点评《幽梦影》时,共同认可的审美取向。同时,涨潮《幽梦影》参评人数约115人,其中超过10人评论的共14人,石庞的就是其中之一。在《悟语》的文末,张潮写有跋语:“以为其人必且傲睨一切,狂不可近。”一言道破石庞的天性。

据2017年出版由邓明编著的《守望丹青▪从沈周到黄胄▪笔墨肖像一百人》里所载:“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秀才,家富收藏,与孙逸、汪之瑞、弘仁等书画家合称“新安四家”,与王翚、石涛、龚贤等名士交游。

石涛(1642—1708),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八大山人)合称“清初四僧”。其实石涛为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

有了石涛、查士标这些已经久负盛名的画家作为引路人,石庞的书画才华,很快就展露出来。在汪文的附记里还说,“(石庞)客游扬州,与石涛相交,而画学八大山人,颇有造诣,传世有《行书、杂画》册十四开,著录在杨翰《归石轩画谈》卷十。”由此看出,在扬州时期,石庞的书画作品开始不断地行世流传,作品应该不少,也得到世人的追捧。

八大山人自画像(个山小像)

石庞和八大山人的神交

至于石庞的书画风格,从上述汪文里可以看出,他师出石涛,而学的却是八大山人。此时的八大山人,人不在扬州,却在遥远的南昌。

先说说八大山人,他本名朱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后名朱耷(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号很多,有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明亡,甫弱冠,佯装喑哑。三十九岁时,遁迹江西奉新山耕香院,从颖学弘敏大师学,薙发为僧,出家时释名为传綮。为人玩世不恭,时哭时笑,不同常人。清廷诏举博学鸿词,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心不愿就,佯发狂疾,走还南昌。晚年归隐南昌青云谱道观,筑寤歌草堂以居。

因石涛和八大山人同为晚明宗室后裔,亡国之后,四处漂迁,皆隐姓埋名,也皆有祝发为僧的经历,终成为画家。石涛大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居扬州,而八大山人则流落到南昌。据乔文所述,石涛和八大山人似也从未直接交往,最早的“非直接”交往可能始于1696年春天,有位收藏家在南昌邀请八大山人书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来这位收藏家到扬州找石涛补图。此后,相隔千里的他们,因性格、志趣、境遇相同,惺惺相惜,开始两人之间书信的交往,或共同遥寄书画。其间还有不少往来于扬州和南昌的徽商,在石涛和八大之间牵线搭桥,让他们相互题诗补画。如南昌的徽商吴镜秋常来扬州,与石庞也有交谊,极有可能是石庞了解八大的途径之一。故而使得偏安一隅的八大书画流传到扬州,深得各位文士们的激赏,甚至模仿。朱文中载:“在徽商的影响下,一批艺术家以摹习八大风格相激赏。有的艺术家千里迢迢,由扬州来投奔八大门下,被石涛称为‘蕙岩走入八大境’的蕙岩就是一位八大的弟子。”石庞后来也成为八大的追随者。

应该是在石涛的大涤草堂上,石庞看到八大山人的书与画,立即成为众多八大崇尚者之一。八大山人的书与画,笔情恣纵,淋漓奇古,怪异横生,在石庞这位傲生心中立即激起共鸣,引为平生不可相遇的知己,很快写出三首诗寄给八大山人。上述汪文还指出,石庞给八大山人写的三首诗,同样是从杨翰《归石轩画谈》十卷的书画册之中摘录出来的。诗云:

其一:

守节西山歌采薇,佯狂真如世相违。百年泪涕双篷鬓,万里乾坤一布衣。

豫让旧传吞炭哑,汉阴终息灌园机。囊中剩有丹书在,麦秀青青往事非。

其二:

魏武儿孙总不堪,清门坎壈一生谙。空山写树倪元映,露地成花郑所南。

楮国烟云豪客索,神州风物君隐耽。声名岂藉丹青重,松雪才华旧已惭。

其三:

寥落中原石隐俦,荷衣拟泛豫章舟。西风惨淡滕王阁,明月凄清庾亮楼。

怀古泪从前劫带,感时心向此生休。何人海内堪同哭,遗老虽存已白头。

这三首诗极其切合八大山人的身世处境,当时世人认为八大患有精神疾病,但石庞从八大山人的书画中参透出八大癫狂傲世的心曲。从石庞对八大山人的“佯狂”“吞哑”“守节”“灌园”(八大有灌园长老之号)等描述上看,以及所写的“空山写树”(八大的《古梅图》)、“露地成花”等,悉知八大的绘画风格。当然,石庞还一定从张潮或徽商等其他人手中接触过八大的作品,对八大的身世和画作非常地了解。

2016年出版由徐沛君编著的《中国画研究丛书▪书画同源》有关八大山人的词条里,曾写道:“龙科宝、石庞、石涛三人均对八大山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八大山人是‘佯狂’,可见八大山人并非真的患有精神病。”对这位留存着前明皇室血脉的八大,石庞非常崇拜;对八大以书画方式来寄托亡国之痛,倾慕之心溢于言表。还期待有朝一日前往南昌,与这位白发遗老共泛一舟,同声一哭。终因石庞英年早殁,与八大憾无一面之缘。

而朱文中还说,石庞和李国宋(1636—1704后,字汤孙,江南兴化人,康熙甲子举人,藏石涛、八大精品甚多)等其他人曾经一起讨论过八大,他们的说法和当时文人的流行看法相似。如“声名岂藉丹青重,松雪才华旧已惭。”共同认为赵松雪虽书画精湛,但节操不保,远逊八大。

同时在杨翰《归石轩画谈》十卷里,也谈到石庞的书画作品:“册图各景十二叶,高简淡古,深似八大山人,每幅题字,别深寄托,册首寄八大诗三章,音节高壮,血性淋漓,即以诗论亦冠绝一世矣。”石庞这册十二叶山水今天还存世,藏于上海博物馆。

朱良志教授还写有一篇关于《徽商与八大山人艺术之传播》的文章,曾多次提到石庞的游历经过、豪荡不羁的性格以及所交游的文士。文中,朱教授还专门摘录了石庞所写的《画引》:“画山画性,画水画情,用笔之神,非可言尽。绘物绘灵,绘画绘影。写生之法,必以意通,予尝谓,作画如作草书。”他认为石庞山水构图模仿八大,颇为神似。他还对石庞画册第一页画进行了点评,该画独树斜出,画风简淡,笔致萧散。其上题有自作诗多首,为《归石轩画谈》所未录。如第一页有诗云:“朝辞黄海去,又泊□□□。山落悲元祐,苍松想太还。禅灯浮树杪,清梵出人间。吾道从凋丧,丘园好是闲。”款“天外时史”,并钤有“天外山人”和“石庞”两白文印。

石庞山水挂镜(1924年赈灾古物展览会作品截图)

李仲云雨中雅集欣赏石庞诗画册

虽然石庞的书画作品极少又极其宝贵,但流传的路径还是传承有序。大都是被大收藏家或者有名望的人士所收藏,常人在市面上几乎是见不到的,故而石庞书画流传的信息也是非常的少见。即便如此,在相关文士的书籍里还是可以追觅到石庞书画雪泥鸿爪的踪影。

据2018年出版由梁小进主编的《郭嵩焘全集》卷之九所记载,在《郭嵩焘日记》的第二卷,清晰地记录着这样一段表述。在同治十年四月十七日,天有点阴凉,还下着小雨,李仲云先邀请郭嵩焘等一班同道到他家中早酌,后******一起看前人的书画作品,此时日记里这么写道:“并阅天外山人名石庞、李复堂名李鳝、石樵名严伦诸画册,董元宰字册,多可喜者。”正因看到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大家兴致非常地高涨。晚餐时,李仲云意犹未尽,再邀请另一班同道,合聚一起,又痛饮了一场。

郭嵩焘(1818—1891),为湖南湘阴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的日记起自1855年,止于1891年郭去世前一日,首尾三十七年。记载了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尤以出使英法时期所记西方政情、风俗、宗教、科技、工业与西洋文明等内容最为宏富,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此处的石庞画作,正是汪文中所述的杨翰《归石轩画谈》卷十所录的诗画册。杨翰(1812—1879),字伯飞,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在湖南永州做了七年知府,官湖南辰沅永靖道。他也是一位大藏家,搜集到不少文人学士、名公世卿的金石书画。杨翰于同治十年(1871)被免官,携家眷定居于湖南祁阳浯溪,因俸薪收入巨减,只得以出售他收藏的诗文书画来度日。从这一次偶现的惊鸿一瞥可以推测,石庞的画作通过交易,转移到了李仲云手中,李仲云恰为湖南湘阴人,从时空的印证上,应该很偶合。

《郭嵩焘日记》中所提到的李鳝、严伦、董元宰这另外三人,绝非泛泛之辈。李鳝(1686—1756),字宗扬,号复堂,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严伦,字伦皆,号石樵,广东顺德画家。而董元宰,即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他们皆是明末清初名气很大的书画家,石庞并列其中,且得到了这等有名望文士一致的好评,再一次鉴证了石庞书画的历史地位。

册后还记录有何绍基题的一首长跋,跋云:“石庞,字天外,相传为皖人,隐居龙眠山下,不甚悉其始末。册首有赠八大山人诗,盖与同时,而画也相似。但八大纯用刚颖,天外用散毫,皴染蹊径,遂别耳。首幅有黄山云海意,余皆纵特自喜,其画世甚罕。传余于芋香山馆,饱阅古墨,甫获见此,漫记数语,以志欣赏。庚戌小除日,东洲居士何绍基。”这个《附记》,曾载于1985年4月6日出版的《艺林》新242期。

从这长跋里不难得知,何绍基的确不识石庞,竟将石庞籍地误认为桐城的龙眠山,但他对石庞的画作可谓钦佩有加。首先点出了石庞和八大的画作有相似之处,但从他们迥然有异的用笔方式上认为,各辟蹊径,自成一家,这是目前对石庞画作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评述。何绍基对其中石庞的首幅黄山云海墨图,尤其喜欢,认为是罕见的上乘之作。

那么何绍基、李仲云又是何人呢?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任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曾主讲山东泺源和长沙城南书院。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被誉为清代第一。

李仲云(1824—1881),原名李概,为两江总督李星沅(1797—1851)的次子,清咸丰六年(1856)叙员外郎,后加盐运使衔。何李两家有联姻,李星沅的长女李楣,嫁给何绍基长子何庆涵,关系极为密切。何绍基和李仲云之间书信来往不绝,何为李写过不少书法作品,为他所藏的书画题跋也很多。正因如此,当何绍基早先看到李仲云所收藏杨翰《归石轩画谈》十卷中的石庞书画册后,专门题了跋。汪文还注,何绍基是在道光庚戌三十年(1850)十二月“小除日”(除夕前一天),就看到此书画册。也就是说,何绍基早在这次雨中雅集之前已经看过。石庞的书画得到清朝一代大家何绍基的认可,足见其成就之高。从石庞书画保存和延续的时间上看,再一次证明,石庞的画作至少在当时市面上流传了近200年。

留日照:左为陈师曾,留日照:左为陈师曾,右为鲁迅右为鲁迅

石庞书画得到民国大师陈师曾的推崇

世人对于石庞书画艺术成就的认可,延续的时间其实还很长。到了民国时期,又得到一位近代大家特别地赏识,这人就是陈师曾。陈师曾(1876—1923),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为湖南巡抚陈宝箴,曾是曾国藩的僚属;而父亲是晚清著名文人陈三立,他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他的弟弟名头更响亮,则是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之一、史称“百年难见”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陈师曾是1915年成立的“宣南画社”主要成员,此画社位于北京宣武门以南的西砖胡同,故而得名。成员大多数是民国初年响彻文化界的名人,如梁启超、沈尹默、陈半丁等等。陈师曾擅花鸟画、山水画,尤其风俗人物画独树一帜,名满天下。同时他也是一位篆刻大家,为好多名人刻过印章。他是鲁迅和李叔同的莫逆之交,齐白石的伯乐。单说陈师曾与鲁迅之间的友谊,他们之间私交甚厚,1898年和鲁迅同时考进南京矿路学堂,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再次与鲁迅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后都回北京定居,常常一起聚会,一起逛市场,收购古籍和金石拓片。因两次同窗之谊,从1915年到1919年为鲁迅刻了“周”“会稽周氏收藏”“周树”“周树所藏”“俟堂”“会稽周氏”六枚印章,有铜制的,有青田石的,也有寿山石的,还向鲁迅赠画至少有九幅,目前都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

据1993年出版由拙子编撰的《三闻二话集》载,陈师曾专门镌有两枚方印,留为自用。话集中云:“一为‘染仓堂’,可见他对吴昌硕之敬佩;一为‘五石堂’,边款云:石田、石天、石涛、石溪、石庞,吾之师也。”从这里再次看出,在近300年之后,石庞的篆刻和书画作品仍为世人熟知,被陈师曾所揽阅所珍视所参法所推崇,早就在这位大师级人物心目中,留下了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此后,在1997年出版由朱伯雄等主编的《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1997年出版由朱伯雄等主编的《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2006年出版由周正举编著的《印林散叶》、2016年出版由乐震文主编的《海上书画人物年表汇编》之一、2018年出版由池长庆编著的《民国印论精选》等等文著里,皆同样记载了陈师曾的“五石堂”印章。

而在2016出版由朱良志和邓锋主编的《陈师曾全集诗文卷》里,专门为陈师曾制作了年表,记录了篆刻“五石堂”印章的时间。在陈师曾41岁那年,即民国丙辰五年(1916)年五月二十九日,记载道:“刻‘五石堂’朱文印一方。五石即石田(沈周)、石天(沈颢)、石涛(道济)、石溪(髡残)、石庞,可见陈师曾崇尚这五位的绘画艺术。”这一专著将这五个曰“石”的书画大家或姓、或号是谁,皆一一进行了解释说明。

有必要简述一下这几位大家。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为明代杰出画家;沈颢(1586—1661),字朗倩,号石天,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前文已写,不再赘述;而石溪(1612—约l673),俗姓刘,号石溪,或石道人,出家后法号为髡残,明末清初有气节的著名画僧。这些大师级人物,要不比石庞早60至180余年,要不处在同一时代。他们在中国书画艺术璀璨的银河里,莫不闪烁着超越时代的绚丽光彩;他们的作品所展示的精神品格和艺术价值,莫不为后人们所景仰所追随。

陈师曾将石庞等五人同时篆刻在同一方印章之中,且留给自己专用,绝对不是偶然或者一时兴起。从时间的延续和历代的画坛评价中,可以看出端倪。即便石庞的书画篆刻作品至今存世量极少,其作品一直在很多大师或大藏家手中流传过,得到了世人普遍的赏识和推崇。

石庞的山水立轴和江西赈灾书画古物展览会

到了民国的初期,石庞的画作在一次全国性赈灾活动上,又一次露出真容。

据1994年《收藏家》第2期第54页《甲子年江西赈灾书画古物展览目录·下》所记载,目录中的古物书画,大约有700多种。有一部分为皇宫中的藏品,绝大部分为大藏家的藏品。其中提到在南昌梅斐伊(此“伊”为错载,应为“漪”)所出的古物书画有二十一种,赫然见到“石庞山水挂镜”的书画作品,为此次展品之一。这幅作品是不是杨翰《归石轩画谈》卷十所录书画册里的作品,目前暂不得而知,但绝对是石庞的真迹(后文再述)。

这一目录之中,还记载了藏家梅斐漪(188l—1940)详细的生平,他原名梅光远,南昌人,清末举人,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任国事编纂处处长,后任侨务局副总裁,是个位高权重的人物。这次展览会就是在梅光远倡导下举办的,相关事宜皆由他组织办理,还让皇宫提供了二十四件艺术珍品参展。

这个甲子年即1924年,就在这年的秋天,因江西、广东、湖南等地发生了水灾,北京文化界人士共同举办了此次大型赈灾活动,书画古物展设置在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里。这是京城第三次为赈灾所举办的古物书画展,前两次分别为民国六年(1917)十二月和民国九年(1920))十一月。三次古物书画展,皆有故宫的藏品参与,甚为隆重,这样的空前盛况是从未出现过的。整个展览会规模非常大,展品非常丰富。但凡有名望的收藏家,皆共襄义举,可谓倾囊而出。有不少孤版和绝版的历代名人书画真迹,首次在公众面前出展。即便卖门票大洋壹元,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去观赏,深怕错过此生这唯一的机会,看后莫不过瘾称快。陈师曾也前往参观,回去后,还专门作了一幅观画图。后在2018年出版由故宫博物院秦明主编的《内涵暨外延▪故宫黄易尺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里,再次记载了这一堪入史册的大事件。

在2016年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由宋惕冰、赵珩、海波整理的《琉璃厂杂记》里,再次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琉璃厂杂记》乃周肇祥的著作,有必要先提一下周肇祥这个人。周肇祥(1880—1954),字嵩灵,号养庵,又号无畏,别号退翁,室名宝觚楼,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曾任奉天劝业道、临时参政院参政、湖南省长、清史馆提调等职。他擅书画,工诗文,精鉴藏,通文史,著述甚丰。晚年潜心金石书画,为京津画派领袖。周肇祥于 1926年9 月30 日至1928年2月任故宫古物陈列所第四任所长。他接任后非常重视古物鉴定整理。自1926年起还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出版会刊《艺林旬刊》、《艺林月刊》。

周肇祥有关古物书画的专著很多,而该书记录了他在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侃侃而谈,涉笔成趣,大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的气概,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政经、文化、文物、交通、社会风情等方面非常详实的调研资料,这本专著业已成为国内外书画收藏家和鉴定家的必藏之书。在该书的上册里,曾这么写道:“湖南新宁旱灾,教育次长马邻翼、北京税务监督刘鹤庆皆新宁人,因在京筹赈,遂有书画展览会之设。中央公园之为翰墨场已三度矣。余被举为审查员,鉴定书画,谈何容易?此虽义举,尤不能以严格相绳,而好事之徒,重价得来,颇欲自炫,挟情势以请,孰肯而拒之?此赝品之所以充塞也。”作为书画鉴定的审查员,他很担心这次义举中的书画杂有赝品。

第一日,他欣赏了赵孟頫的行书千文卷;到第三日,“可观者,有宋米南宫《右军帖赞诗》。”但他认定其他米芾的作品皆是伪作。当看到了梅斐漪出的《阿弥陀佛像》认为是精品,之后,他又看到了石庞的山水画。书中又云:“石庞山水立帧,纸本,梅斐漪出,意境潇洒。石庞与石溪、石涛,世称三石,画似石涛,而苍秀过之。”再一次见到故宫书画鉴定大家对石庞作品的评价,除了给予“三石”之称,他还认为石庞的作品胜过石涛。在2003年出版由朱铸禹编著的《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辞典》里,也提到这三人合称的“三石”。这幅山水立帧是不是湖南博物馆所保存的藏品,有待进一步考证。得到这位前故宫书画鉴定大师的认可,看似名不见经传的石庞,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了。

石庞在其画论《画引》中还说:“纵横数笔,皆有鹊反鸾惊之势;布景如布云阵,变幻万端,必如天生地造之奇。其诀无多,惟在圆活;虽名小道,足寄性情。……仁者山,智者水,殆有徵会者耶。”在同治版《太湖县志》卷四十四“艺文志”八里,录有石庞的一首诗《自题山水图》:“春风缭乱吹桃李,萋萋芳草绿溪沚。岭雾飞过大松头,黑中写作蛟龙起。人烟绝处路茫茫,常有渔人隔江水。三间茅屋竹木遮,百道飞泉青烟洗。胸中丘壑固乃然,意外乾坤复如此。借问小舟何处来?双桨摇入树荫里。”从文意里可以看出,这显然又是石庞自己的画作,并自题诗句其上。诗中“黑中写作”“胸中丘壑”“意外乾坤”无不明示出来,这是一幅大型山水墨画。只是这幅题诗画作,遗落何处,今已无从考稽。

可惜的是,石庞英年早逝,不然的话,他的诗词文赋和书画艺术等成就将会更高,更不至于全都淹没在史尘里。在太湖民间还流传有石庞的传神画作,在1987年太湖文史资料第4辑里,郝培根老师曾述,石庞游龙山宫时,在龙潭里得到龙王爷一枝神笔,所以他写文章奇秀,章丹青如生。传说他为受冤者画虎,公差不敢进门。他为龙山下一农户画一幅蝈蝈图,栩栩如生。天晴日出,蝈蝈跳下画来起舞歌唱;天阴欲雨,蝈蝈伏画安眠。农家以此奇观来打场晒谷,无不应验。虽然这是个神化了的传说,但对石庞这个画坛奇才,邑人无不寄托着朴素且美好的乡土情怀。

综上所述,石庞的书画作品乃中国文化宝库里极具寿世价值的艺术珍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其艺术成就之高、获得赞誉之多、历史地位之显,不言而喻。但绝大多数太湖人完全不了解他的诗词歌赋,更不了解他的书画艺术。为此,笔者在这里郑重呼吁一次,诚望太湖县文化宣传部门或县美术馆尽快牵头,组织开展对石庞的“十四开行书杂画册”和“山水立帧”等书画作品的收集、整理和翻印工作,举办专题展览,这必将对太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作者 | 曹杰友

责任编辑 | 林子枫

中国纪实文学编辑部 | 出品

搜索更多有关“六大名家经典书画 人物纪实,石庞书画艺术溯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