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江南百景图徽州叶氏:叶立标探寻甬城六门遗痕

人气:357 ℃/2024-02-20 07:30:10

图01.苏州葑门水城门(1900年)

最早听闻“游六门”,是在清代笔记小说《埋忧集·薛见扬》中:“遂命反接其手……牵出遍游六门,而后斩之。”这里的“遍游六门”是指杀人犯薛见扬遍游苏州城的六门(即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以示众。清代禁书《灯草和尚传》中也有:“后杨官儿回家,谈及在苏州见闻:和尚会缩阳,假扮尼姑诱少女,事发被打,游六门示众事。”可见,在旧时的苏州,“游六门”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在《万国公报》的一篇《洋场杂说》文中,对“借台基”者的惩戒:“经历邑尊重惩,或游六门,或毁房屋……”;与《点石斋画报·恶妇游街》中苏州保甲局对蚁媒刘朱氏的处罚也是如出一辙:“严加鞭扑,饬役械杻,遍游六门,标旗鸣金,观者嚣逐”。这一切都暗示“游六门”作为“游街示众”的代名词源出苏州。

后来定居宁波,“游六门”又有了耳目一新的解读:除了“犯人示众要绕城******一圈”的意思外,更多的是“形容那种经常在外面瞎逛不回家的人”;而六门也替换成了宁波旧时罗城的六座城门。

一、罗城门楼首次兴废

宁波的城建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317-420)。据旧志记载:“刘牢之筑以塞三江之口,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篠,俗曰‘篠墙’,即故基也。”这里的“城”是指隆安四年(400)孙恩之乱致城山渡旁的句章城被毁以后,基于防守考虑在离浃口(今三江口)约三公里处所设的句章新城(今篠墙巷一带)。

图02.唐末明州罗城遗址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濣奏请以鄮县置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故号州为明;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撤旧城建新城(即子城);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于三江口,但直到北宋元丰元年(1078),知州曾巩才将罗城修筑完善。至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明州罗城,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西与南则环以四明山之水,东与北则绕以奉化江与慈溪江(今余姚江);庆元元年(1195),明州升格为庆元府,至宝庆二年(1226),知府胡榘再次对罗城进行重修:除望京、灵桥、东渡三门更新外,其他城郭楼门,埤薄为厚,增卑为高,补罅易圮,凡费楮券万二千五百三缗有奇。

图03.南宋宝庆年间庆元府罗城图

从当年的罗城地图显示,其上共有十座城门,西边有望京门(旧名朝京),南边有甬水门,东南有鄞江门,东边有灵桥门、来安门(呼称市舶务门)、东渡门,东北有渔浦门,北边有盐仓门、达信门,西北有郑堰门。根据成书于1228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述,鄞江门与渔浦门当时已关闭停用,来安门“惟舶货入则开”,盐仓门是“盐入则开”,望京门与甬水门皆有水门通漕运;望京门“夹城立柱栈,其上衡七间,纵三丈有九尺,四囱玲珑,与四明山相直,既揭门名,又扁其楼曰明山”;灵桥门则“稍拓旧址,易墁壁为囱扉,扁其上曰鄞江楼,人犹曰此门视望京为主,而雄壮弗逮,于阴阳家未宜。绍定元年(1228)正月,适遭延燎,乃垒城高五尺,更建楼门,制度与望京楼门等,衡缩二间,纵加三尺。东面天童、太白,俯瞰鄞江(今奉化江),浮梁卧虹于其前,东西二楼地峙,四明之景概可睹矣。门名新书,楼扁全于救焚之余,仍用之。”

至宝祐、开庆年间(1256-1259),知府吴潜又对罗城的城墙、城门和城楼进行一番修缮,对坍塌、阙漏的城墙进行修补,加高加厚;对甬水、灵桥、东渡三门再加修缮。

元初,尽隳(huī)天下城池。至元十四年(1277)庆元由府升路时,城墙已基本上被夷为坦途。

二、罗城门楼二次兴废

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方国珍在黄岩再次反元;为阻挡方国珍的攻打,浙东都元帅纳麟哈剌重筑庆元路罗城。据刘基《复筑庆元城记》描述:“凡六月而城成,周十有八里,高丈有八尺,上环列睥睨,机弓弩炮石,建楯戟,罗戈槊,旁开六门,门有楼,周庐百九十有二,简戌卒昼夜严警不怠。西南二方旧各有水门,皆致而新之。东门去江远,则凿其外为隍。北门因江为隍,则筑堤以捍之。凡所设施,罔不中度。”方国珍再次归顺后,据庆元、温、台等地。至正二十年(1360),对庆元路罗城进行了修治。重新复活的罗城,只“旁开六门”,即望京(迎恩、朝京)、甬水、灵桥、东渡、盐仓(和义、下卸)、郑堰(永丰)。

图04.明嘉靖年间宁波府城图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六年(1373),指挥冯林将城墙加高加厚,又疏通东、南、西面的护城河;十四年(1381),为避国号讳,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同年,指挥李芳进一步修葺城墙;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府张正和重建瓮门、敌台,并对城墙大加修缮。此时的府城高二丈五尺,址广二丈二尺,面一丈五尺;周围二千二百一十六丈,延袤一十八里;创为六门,东边为灵桥门、东渡门,南边为长春门(甬水门),西边为望京门,北边为永丰门,东北边为和义门。

图05.清康熙年间宁波府城图

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宁绍台道驻宁波,提督田雄重筑雉堞,比之前加高加厚两倍之多,又重修楼橹、敌台及各门兵马司宇等。康熙十三年(1674),提督李显祖拓宽城上腰城,重造窝铺、敌楼等,又沿城外护城河建造备城。此时,宁波府城的六座城门中,灵桥门、东渡门、永丰门、和义门都可以通车马,望春门和长春门为漕运水路,设有水阙重门,外设吊桥;门上建有楼,城门外建有月城;城外自北至西南环绕护城河共计二千一百四十四丈;自和义门到北边的永丰门共计三百四十三丈,因滨临大江而不设护城河。

图06.清雍正年间宁波府城图

雍正六年至九年(1728-1731),楼橹、雉堞重加修缮;乾隆三十一年(1766),鄞县知县张又泰修筑城垣十九段,建楼六座;嘉庆二十五年(1820),鄞县知县郭淳章用官帑再次修城;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841-1842),受英军入侵和台风的影响,城墙受损严重,永丰门楼遭毁坏。道光二十五年(1845),城池进行了一次大修,修建城身,凑长一千三百八十六丈六尺;修沿城炮台二十二座、雉堞一千九百三十个、窝墩十二座、铺房三十六间、大小城楼十二座、各门盘诘房一十八间;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巡道段光清筹款重修宁波城;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陷宁波城,至同治元年(1862)四月清军收复宁波城,和义门楼及东北面雉堞、窝铺都被炮火毁坏;同治二年(1863),修缮被炮火毁坏的部分。

图07.清光绪年间宁波府城图

至清末,宁波罗城仍为六门,城上有门楼,外有月城,称瓮城。城门跨河置吊桥,设南、西水门,引水贮于城内日、月两湖,贯通城内河道。并经水喉、食喉、气喉和总闸与江连通。

1913年,罗城西门的居民因月城内垃圾废瓦高堆、人居环境恶化,请求政府拆除早已坍圮一半的城西雉堞,整饬老城沿乱象。1920年,当局设立“宁波市政筹备处”,道尹黄庆澜召集宁波官绅开会,商议拆去罗城城墙,到会人员一致赞成并推举出委员,三年内即拆除了六个城门的月城。1924年,为方便老城与江东的往来,拆除了灵桥门和东渡门两座城门。次年效实中学在扩充校舍时因城垣阻挡,在议准后率先拆除城西的一段城墙。

图08.民国时期鄞县城厢街道图

1927年,因析出城区成立宁波市,为方便市内汽车行驶,市政府实行平城垣议案,开始全面拆除城墙,改造环城马路。今日和义路、东渡路、长春路、灵桥路、望京路、永丰路即是拆城之后在原墙基建起的,六条路的命名也由六座城门而来。1931年,宁波市撤销又并入鄞县时,城垣已全部拆除,只留下位于城西的庆云楼(钟楼)与现存海曙楼(鼓楼)两相呼应。然而,此后庆云楼又因1956年“八一”台风破坏严重,于1958年拆除,宁波罗城从此完全消失。

三、甬城六门遗痕探寻

图09.罗城六门探寻之旅

葵卯年春节,海曙区文广旅游体育局推出“微游宁波老城”阅读城市故事5条公益精品线路,但“按图索骥”报名时发现,除了“骑游六门罗城之旅”外均已秒光。正月初六(2023年1月27日)下午如期赶到集合点,却被告知因北风太大,原定的骑游临时改为徒步,而游程也改为天宁寺塔、鼓楼、和义门瓮城遗址及教育博物馆。导游对于“六门”的介绍与这次没有成行的六门骑游,在我的内心埋下了探寻甬城六门遗痕的种子,于是借着2月12日下午的空闲,邀约夫人进行了一次徒步探寻六门遗痕之旅。

⒈ 和义门

图10.和义门旧影

在公交江滨公园(德威斯妇儿医院)站下车,沿着江边步道穿过解放桥下的涵洞,在万豪酒店与解放北路之间近和义路处就是元代和义门瓮城遗址。有两处文字介绍,一是在区级文保单位碑背面,一是在入口广场中央专门设立的一块椭圆形“元代和义门瓮城遗址简介”碑,后者较为详尽,中间段文字是对考古现状的描述,摘录如下:

图11.和义门瓮城遗址

2003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和义大道建设工程开展考古挖掘时,瓮城得以重现于世。现存基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大致南北走向,残留之东、南、北三面城墙,外长各为42.7米、10米、5米,下宽各为6.55米、6.75米、5.6米-1.7米,存高各为1.1米、1米、0.4米。墙基内外多用条石或石板横直错缝平砌而成,砌石向上逐步收分,黄泥粘结间以石灰抹缝,中垫条石、碎石和石板,石缝间填塞泥土及断砖碎瓦,两侧墙下夯打密集木桩为基。整体瓮城遗址规模比较宏达、结构相对完整,实属研究宁波城市发展历史难得的实物例证。另在瓮城基址南侧发现残损南宋木质尖底沉船一艘,经复原研究,推算该船总长为12.79米,满载排水量为5.185吨,是为历年来和义路附近出土的第三艘古沉船,亦再次表明此地乃是古代宁波对外交流、贸易和造船业之中心。

⒉ 东渡门

图12.来远亭遗址碑

考虑到和义大道人流、车流比较大,尾气污染严重,加之没有参观沿途的宁波教育博物馆(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旧址)与钱业会馆的想法,所以继续沿江而下,穿过新江桥,右转沿奉化江向南。过江厦桥涵洞后就是江厦公园,远远地就能看到来远亭遗址碑,可惜碑亭内书本状的石碑因又高又大却完全是平摊的,我一米七的个头根本没办法看清上面的文字介绍,要是能将书本倾斜一点有多好啊。

图13.穿过银泰百货的东渡路

继续前行,从紧邻公交江厦公园站的西二门出公园,过斑马线后沿冯存仁堂左侧就是东渡路的南起点,东渡路是在当年东渡门与灵桥门之间的一段城墙墙基上修建的,要找东渡门遗址自然是沿着东渡路北上,遗憾的是一直到北端与中山东路交汇处,我都没有看到任何“东渡门遗址”的建筑与标识。只有路两端各有一块关于东渡路的介绍牌,虽不是特别完美,却也可以让人稍微能感受到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东渡路,旧名天后宫前街、天后宫后街、小江桥”。“民国十八年(1929)宁波市政府填水、食两喉外之濠河,建筑柏油马路”。宁波原旧城六门为东渡门(即东门)、灵桥门、长春门(即南门)、望京门(即西门)、永丰门(即北门)、和义门(即盐仓门),位于旧城东面的东渡路,以其所在的东渡门而得名。

图14.新江桥旧影中的东渡门城楼

东渡门是罗城的东门,它的西边是当年最繁华的东大街(今中山东路),门楼是朝向北边(今时代广场),直通桃花渡(今宁波影都位置)——罗城通往江北岸的舟渡,随着新江桥的出现而淡出,最后只留下了一条桃渡路(今甬江大桥西堍)。如今,“桃渡路”又被借用给了当年车站路的南端。

⒊ 灵桥门

灵桥,原名东津浮桥,俗称老江桥,是唐长庆三年(823)明州刺史应彪所建舟架浮桥(原址在今江厦桥处)。传说浮桥竣工时天空出现彩虹,吉祥灵应,于是这座桥便被称作“灵现桥”,后简称为“灵桥”;又过了两年,桥身向南移到现在的位置;直到1936年改建成钢架结构的固定桥。

图15.灵桥门旧影

城门就开在灵桥以西。甬江鲜货多集聚于此门,道头冰船云集,渔民们为赶早市而争先恐后地涌向刚开的城门。如今,除了灵桥、灵桥路以及宁波人自我调侃的灵桥牌普通话,灵桥门的踪迹已无处可觅。

⒋ 长春门

继续沿江南行,在兴宁桥处右转上桥堍,并入灵桥路西行至镇明路口,对角处就是古味十足的长春门文化公园。根据公园内的介绍:

长春门……宋宝庆年间称甬水门,城外水系环绕成岛,岛上建有白龙庙;……明嘉靖年间改称为“长春门”;至清末水陆双门、水门月城仍在,城内城外水系沟通;民国初年,水门外已不见月城,仅余城墙上门洞,城外水系过水门与城内月湖、日湖相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墙城门被拆除,城外水系略有变化,长春桥、向阳桥仍在。

图16.长春门旧影

长春门内外原有以“长春”为名的观、庵、塘、圃及书院等史迹,如今,公园内仍保留着陈宅、惠庆医院、澄怀学堂和向阳桥等文物建筑,并将俗称三市的“长春门外南郭市”进行了复原。

⒌ 望京门

图17.望京门旧影

沿着长春路或宁波城内唯一的护城河西行与北上,在西塘河的交汇处对角,新兴大酒店西侧,是一组现代化的建筑,在入口处的巨型文化石上镌刻着“望京门遗址公园”,靠近银杏四季小区一侧的建筑大门紧闭,应该是作为文化陈列馆的,不知道这现代建筑与古城文化是否能够相融?

⒍ 永丰门

长春路过中山西路就是望京路,路西侧的护城河是北斗河。继续上行(东北方向),在永丰北路的正对面就是所谓的永丰门遗址公园,一小块绿化带上砌了几堵青砖墙,墙面上装饰了一幅古城门楼的浮雕与一屏《永丰渡》的元人七律,虽然还算应景但实在算不得公园。

图18.宁波市第二医院一号楼

永丰门原称保丰门,紧依慈溪江,南宋开庆元年(1259)改称,又称“北门”,出城即可陆路通湾头,永丰渡过姚江、到庄桥、镇海,城门不远有堰坝、北廓庙,此门因城外建有“保丰碶”,北斗河和来自西塘河的水,必要时可泄入姚江,“民藉此之利,则丰年可保”,因此城门以碶名之为永丰门。

公园的对面,永丰北路的西侧是永耀电力集团公司,东侧是宁波市第二医院一号楼,其实就是华美医院旧址——很有古城风味的建筑,据说是用罗城所拆城墙的条石、城砖建成的四层住院楼和三层护士学校楼。如今在这四层的一号楼中辟有“宁波市第二医院院史博物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留待下次再行参观。

图19.徒步探寻甬城六门遗痕

特别感谢:

家人的支持,让我得以尽心写作。内人还徒步近十公里、化时三小时,与我共同完成旧城六门遗痕的探寻。

搜索更多有关“江南百景图徽州叶氏:叶立标探寻甬城六门遗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