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资本主义最终目标,初步理解资本主义

人气:116 ℃/2024-03-26 17:02:57

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经济学予以最颠覆性的批判。由于资本的增长主要通过抑制与生产力相关的工资增长来提高劳动剥削率,这最终制约了资本自身的扩张,马克.布劳格将其称之为积累悖论。

想要更直观的理解和为积累悖论我们不妨从最简单的模型开始。假设一个资本经济体正在进行生产活动,一年的总产值为单位1,考虑到资本需要积累,工人们的工资必然小于1,我们假设工人们的总的工资价值是0.8,那么资本积累也就是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就等于0.2。资本可以拿着0.2投资在机器设备和技术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生产资料,更多的机器设备与技术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与更多的岗位。在这个阶段,资本的积累与增值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然而在这个简单的模型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一年的生产活动所生产出的产品总值是1,而工人手头上的钱却只有0.8。即使这0.8都用于消费,也不可能将所有产品都消耗完。

也就是说,这个经济体每年都必然会有多余的产品与生产力,我们称其为生产过剩。早在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尚处于最具生命力的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之间的价格竞争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只要我的产品的价格比竞争对手的便宜,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顾客,这是最为浅显的道理。正是这双看不见的手通过降低产品价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个漏洞,然而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着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资本寡头们开始在全球层面展开多方合作,追求共谋得力。价格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中被严厉禁止,看不见的手不再起作用,这个漏洞也随之凸显出来,这个漏洞带来的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资料的进步带来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也会不断积累,这个时候资本将不再热衷于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因为现有的生产力已经大量闲置,再继续投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只会途增生产过剩。当资本对实体产业的投资大量减少时,这个经济体的生产力发展将会开始降温,增长率开始下降。同时原本应当用于投资的那0.2的资本积累也变得无处安放,钱太多又没地方花的后果就是没用的钱会越来越多,从一个0.2变成无数个0.2直至增长率持续下降至负增长,然后就破产。这就是过度积累的趋势最终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滞胀。

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生产能力的闲置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如果没有意义重大的技术革新或战争的刺激,滞胀的情况将会一直存在。也正是在那时一位维也纳艺术学院落榜生正准备二战,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被笼罩在“积累被论”的阴影下的时候,实体资本的增值空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于是资本将那些无处可缺的大量资本积累注入金融市场中,寻求另一种途径的增值,金融市场开始崛起。

相较于对实体产业生产资料的投资,注入金融市场的资本既没有带来新的机器设备,也没有产生新的工厂亦或是生产技术,它似乎并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反而是霸占了本该投入实体经济中的投资份额,阻碍了实体产业的发展。然而短期来看,金融业的崛起非但没有阻碍实体产业的发展,反而还间接促进了实体产业甚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举个最显著的例子,在08年进入危机之前美国人将房产当做金融产品大肆购买,对房地产业的需求激增,也加大了对建筑业,家具产业以及原材料产业链的需求,总的上是刺激了相关实体产业的生产与投资。类似的还有围绕金融行业的办公设施与相关产业等等,金融变成了吸收多余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它为实体产业提供了更大的需求,更多的岗位。这样看来金融业的繁荣似乎并不会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反而为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提供了解决方案,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金融赌博性质的投资机制与超高利润为金融资本主义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金融资本所谓的增值只是剩余价值从小资本体转移到大资本体的过程,增值发生在大资本体中,而小资本体则成为其食粮,这是资本梦寐以求的脱离生产行为的增值途径。要想理解这个现象,首先要明白现代资本主义体经济内部有两种价值结构:一种与产品的定价有关,关系到gdp与实体经济;另一种则是金融资产的账面财富。金融资本盯上的正是第二种价值,他通过在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来获取巨额利润,实现账面财富的增值,甚至凭借手上的金融资源开始支配实体经济。

迫于金融市场的威逼利诱实体资本也开始求变,转而更多的投入到金融投资活动中。以上种种转变都可以看出金融资本已经开始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占据主动。除此之外金融资本还将家庭纳入到了金融资本的投资游戏中,金融资本用期货、期权、对冲基金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金融工具,怂恿家庭通过信贷负债和买卖金融产品,将个人资产变成金融资本的一部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资本不但吸收剩余资本,他还要进一步吸收实体经济中的资本份额与家庭层面的资产及信贷债务。除此之外进入资本还拥有实体资本所不具备的高流动性。能够以极低的时间成本置换货币,或者说它就是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货币的大部分职能。它能够用以衡量企业的价值,能够充当资本交易的媒介,能够被人们当成财富来储藏,也能够用来支付报酬偿还债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垄断资本需要更强的流动性以支撑更高效率的资本吞并与整合,而金融恰恰就能满足垄断资本的需求,这也成为了金融膨胀最为关键的催化剂。

纵观历史,金融的扩张与实体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最原始的金融是资金流通的桥梁,它依托着实体经济而存在。然而到了垄断金融资本阶段,实体经济随时会陷入滞胀的窘况下,金融资本却凭借着投机活动的超高利润与高流通性获得了失控般的爆炸增长能力。经济停滞与金融膨胀共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它意味着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不再有必然的直接联系,金融资本获得了高度的独立性,甚至高高零价于实体生产体系之上。

假如一种或一系列资产的价格远高于它本身的内在价值,那么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差值理解为泡沫。泡沫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现象,早期泡沫规模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然而到了20世纪,金融资本获得了高度的独立性,彻底脱离实体经济的约束开始野蛮生长。这种脆弱的没有剩余价值积累过程的金融结构,使得资产的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差距无限制的扩大,而金融的高流通性更是让金融泡沫遍及全球。

泡沫带给资本积累的矛盾是深远的,买家对某些资产的增值预期会驱使着他们借贷购买,因此泡沫的产生一般与信贷的扩张相伴而存。当泡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破裂,市场迅速降温,而这些买家与参与其中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将会面临着资产大幅缩水的窘况。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资不抵债,从中我们不能窥探到金融资本主义本质上只是以牺牲信贷市场的稳定性,短期内为实体产业带来了新的盈利性投资机会。

再回过头来看金融资本主义的到来是否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累悖论呢?答案是否定的。短期的经济复苏后面等待着的是更严重的滞胀。拿1991年泡沫破裂后的日本来做例子,股市下挫造成了个人资产的缩水与信贷收紧,使得消费者手里的钱少了,负债更多了,消费需求自然随之骤降。诸如房、车等大量产业与相关产业链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可笑的是同时存在)。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债务性通缩局面是长期且持久的,直至今日,日本也还没有走出那次金融危机的阴影。

借用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金融就像是毒品上瘾一样,为了保持资本系统的正常运行,金融需要不断的予以新的更大规模的刺激,而刺激过后则会迎来进一步的过剩。它终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最根本的结构缺陷。

综上所述,垄断金融资本主义陷入了永无止境的经济停滞和金融膨胀的死循环之中,它永远无法摆脱积累悖论。而无论是经济停滞还是金融膨胀,都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种自然的经济现象,它由资本主义本身所决定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垄断金融资本主义正在面临的困境,也是资本主义注定无法摆脱的命运。

如上所论述的那样,资本主义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存在,他在死循环中不断摧毁与重建体内的一切。资本主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时常出现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具体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于金融的监管会逐渐放松,经济开始出现泡沫,泡沫就像击鼓传花一样,不断泛滥、膨胀直至将所有人拉进资产的投机活动中,直到没有下一棒选手接盘,由泡沫建起的繁荣便会轰然倒塌。大量投机活动参与者无法偿还债务,信用危机带动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促进信用危机,直到信用被重新建立,经济才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之中。通往发展的车票往往是通往危机的车票,就像用*********来戒除******也不是没有过。

整体来看,经济危机逐渐持续更久,范围更广,破坏更强一些,它们甚至可以引发一场战争。而战争、瘟疫、自然灾害、能源短缺等也可以引发经济危机,形成相互作用。不过因为泡沫的细分太重太多,让我们容易忽视了这些身影。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也发展出诸多学派,但尚未有一个学派的理论能够使资本主义经济跳出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的永续稳定发展。

但金融业的从业者并不会任凭每次经济周期过去而无动于衷。经济周期交叠之际,旧行业洗牌,新行业发展,金融资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盈利的机会。泡沫滋生那就吹大泡沫再套现离场;战争爆发那就涌进军工、航天;瘟疫流行就马上入股医药卫生;自然灾害立刻进军房产、基建;期货、股票衍生品、房产、虚拟货币、数字艺术品,金融资本从一个领域流淌至另一个领域,它们不断的进行哄抬价格,收割,财富套现离场的过程。只要有利可图,金融资本不在意流淌的领域,不在意流淌的方式,更不在意流淌的国家。凡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金融资本间肆意流淌永不止息。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两位顶级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的致富经历,从中寻找答案。在谈及两位专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投资的基本方式,投资大致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类:短期转为做多和做空,长期主要为价值投资。

做多即认为股票、货币等将上涨,于是大量购入代期涨的高位卖出,通过涨幅差价获利。近些年虚拟货币价格大幅上涨,不少人趁机做多高位套现实现了财富自由;做空即认为股票,货币等将下跌,便以押金借入直接卖出,待其跌到底位买回、赎回押金通过跌幅差价获利。

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乔治索罗斯就是一位做空的好手,他成功做空了英镑、泰铢等货币获利数10亿美元。价值投资即寻找价值高于价格并有前景的公司对其进行投资或者并购,通过长期持有来获利。沃伦巴菲特就曾通过价值投资成为全球首富,他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持有苹果、美国银行、美国运通、可口可乐、美国合众银行、比亚迪等多家公司的股票,单是每年的股票分红收入就是天文数字。投资是与市场博弈,市场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

199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主席查里芒格在南加州大学马希尔商学院的演讲这样说道:部分有效,我们可以用有效市场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股票是个有效市场,任何公开或非公开的市场交易相关的指标实际都已经被消化并且体现在资产现有的价格当中了。正因如此预测股票未来涨幅只能依靠市场的新信息,资产价格会波动是因为新的信息。可新的信息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你得知道股票未来会涨这条信息你才能预测股票会涨;

部分低效,我们可以用反身性理论来解释,股票价格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反应。它在一个同时决定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换言之股票价格的变化堪称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事件过程的相互影响,以这种影响作为因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市场参与者总是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性,进而对市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普遍相信股票市场预期了萧条,实际上说它促成了预期中的萧条成为现实。市场既有效又低效,既不可预测又可预测。所以与市场博弈就要剔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从而预测出市场的未来,采取合适的投资方式才能稳定的实现钱生钱。

做空做多和价值投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盈利方式,但是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无缝衔接,实现盈利的最大化。假设在一个存在大量泡沫的经济体中发现了一些值得长期投资的企业,立刻入手他们的股份无疑是不理智的,因为在泡沫爆炸之前股价居于高位,贸然买入则会进一步抬高股价,导致持有成本很高。

不妨等到泡沫爆炸之后再进行收购,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股价下跌货币贬值使得持有成本变低;二是企业会在危机中精简业务和人员,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回顾巴菲特的几个重要投资,在1973年美国经济危机后抄底华盛顿邮报;在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后抄底可口可乐;在2007年次贷危机后抄底纽约梅隆银行、高盛、摩根大通;在2020美股熔断后抄底美国银行。曾经的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用了几十年时间证明了这条道路是可以稳定获利的。

等待泡沫爆炸着实慢了些,有时可以选择给泡沫加压让它早点爆炸。如何判断一个经济体中是否存在泡沫,答案是用眼睛看。迈克尔巴里正是读完了上千份次级贷款评估文件发现人们根本无力偿还高额的债务,提前两年预测出了2007年次贷危机,通过数据分析来实现这一点。贷款、负债、物价、股价、地价、收入结构均可以用来作为样本,企业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泡沫,毕竟与做空经济体相比做空企业的成本要低上太多。

需要注意的是给一个经济体的泡沫加压并非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这需要极其庞大的资金和恰到好处的时机。如果你做空的太早成本就会过高,此外经济体的信誉也是影响做空收益的要素之一,索罗斯在做空卢布时俄罗斯政府选择放弃旧卢布发布新卢布,莫斯科把单输的局面扭转成了双输,与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同归于尽。

现在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华尔街为首的西方资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一个经济体中是否存在着泡沫并寻找值得进行价值投资的优质公司,如果它存在泡沫的话那就对其进行做空加速泡沫破裂,泡沫破裂后股价币值下跌即可套现获利,此时再进行价值投资以低成本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实现有利的最大化。

可是财富不会凭空而来,以此种方式实现的盈利最大化也同时实现了仇恨最大化。做空经济、收购公司,利用经济规律从他人手中收割财富,必然成为人们所憎恶、所痛恨、所崇拜、所痴迷的对象。资本主义就在那里,无论视角如何我们总是身处其中,它是支配世界的贪婪意志,也是徘徊在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无形的幽灵。

资本主义诞生自人类供需关系发展的浪潮中,作为引擎驱动无数的经济体向未来使去,它是以增值为唯一目的的机器裹挟着我们前进。我们也该意识到它并非唯一的生活方式,毕竟我们无法用钱杀死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的行动杀不死资本主义,真正应该反抗的正是这种以资为本,利益至上的思考方式。

搜索更多有关“资本主义最终目标,初步理解资本主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