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创作的原声,一首老歌松花江上一段记忆刻骨铭心

人气:233 ℃/2024-04-16 22:33:42

文|兵法天下【作品】


导读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上个世纪30——40年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松花江上》曾令无数流亡到关内的东北儿女动容,令每一个华夏子孙悲愤,让每一个仁人志士荡气回肠……

正是这首《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伟大领袖*********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我想其中就包括这首《松花江上》。

最让人意外的是,该作品的创作者——张寒晖先生,他本人并未在东北目睹过歌中他所描绘的悲惨场景。

那么他是如何写出这首歌的呢?她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词曲作者张寒晖以及创作背景

张寒晖是河北人,他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河北老家以及陕西地区度过的,可以肯定地说他根本就没去过东北三省。

当年创作这首歌时,张寒晖先生在西安二中做国文教员,当时的西安正是奉蒋介石“剿共”之命的东北军驻扎地。

据当年的同事和学生回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西安二中的宿舍里会传出手指轻轻叩击木桌的声音。那其实是张寒晖在不由自主地打拍子。

人们经常能看到他若有所思,口中念念有词,有时情绪慷慨激昂,手舞足蹈,有时低声吟唱,嘴里像是在唱着什么。

从未去过东北的张寒晖,也不了解东北民歌的特色,对当地的民族乐曲并不熟悉。但作为河北人的他,在他脑海中却浮现一种“河北民歌”的旋律,也就是当地农村妇女哭坟的腔调,这种风格的曲调通俗易懂,同时非常符合流亡者的心绪,经过反复打磨,《松花江上》就此诞生。

由于“东北三省”的丢失,一些东北官兵和来自东北的逃难者涌入西安,东北军首领张学良以及广大官兵,饱受着同胞们的指责甚至谩骂,并因此心怀内疚和压抑。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张寒晖看着他们流浪与徘徊的身影,听到的是苦闷的哀叹。于是萌生了要为他们写一首歌的想法,他要让这些苦难的同胞唱出心中的悲痛和怀念。

1937年在话剧《一片爱国心》中,观众第一次听到了这首爱国歌曲,她是这幕话剧的插曲,此歌一出一时间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因为她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以至于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国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救国歌曲”之一。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论语》曾告诫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位伟人也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然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 勿忘国耻。因为这是上个世纪中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是历史遗留给华夏民族永远的伤疤。
  • 百年的屈辱岂能无动于衷?怎么能一笑而过?

如是说

国难当头血雨霏,山河破碎恨潜深。

生灵涂炭秦淮泣,人寰惨绝玄武洇。

自古人魔殊同道,而今禽兽违初心。

犯我华夏留祖训,远近必诛祭冤魂。

  • 我们必须直面这段悲壮的历史,缅怀那些仁人志士不屈的精神。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那一曲曲雄浑壮烈的交响乐,如同长鸣的警钟,如同一首冲锋的号角,如同壮士出征的战歌。
  • 除了振奋着亿万中国人民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这首荡气回肠的《松花江上》。

温馨提示:我是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境界。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搜索更多有关“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创作的原声,一首老歌松花江上一段记忆刻骨铭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