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一人之下番外篇湘西蛊术:一人之下丨扒一扒,蛊

人气:130 ℃/2024-04-29 00:29:28

一、字意:蛊为虫

蛊字,最早殷墟甲骨文里就有了。

《小屯‧殷墟文字乙编》:“有疾齿,唯蛊虐。”《铁云藏龟》:“贞,不唯蛊?”;等。

从字形上来看蛊字属於象形。

蛊,说文: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爲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

虫,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爲象。凡虫之屬皆从虫。

蟲,说文: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从三虫。段玉裁注:人三爲眾。虫三爲蟲。蟲猶眾也。

可以看出,蛊是虫,是众虫,“晦淫之所生也”。

(按:精者气也,粗者虫也,众粗者蟲也。众粗密闭而不出者,蠱之生也。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晦淫者,众粗者也,败精而成粗,多而众之,积久不运者,蠱也。所以我们要学明白的就是,粗者,过也,淫也,人心惟危也必生粗过淫,道心之微必精纯安。)

二、蛊为毒虫——庶氏除毒蛊

(按:都说南疆东南亚擅长此类,其实原来中土也有,而且是有朝廷官员专职负责驱蛊的。说明其实是个很常见或者说发达。后来汉代武帝巫蛊之乱,连坐死伤无数,皇后大臣砍西瓜似的,一点不留情,对这类东西可见多么严厉,所以开始不断从中原往外驱除这类,慢慢的扩散到边陲,乃至流于海外番邦。所以实际上自古华夏之人就懂得蛊的来历和治疗驱除的办法。而蛊一开始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才有蛊卦的存在用来表述这类现象吧。就是西藏喇嘛用的那些东西一样,其实是被汉代汉文明驱散的巫术而已。结合当地的东西又被人包装成宗教居多。呵呵,治学深入,根本没啥难懂的。自然也就能处置吧。

至于为啥汉代开始不断从中原开始压制驱散这些的道理,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最近也不知道为啥,竟是被我看到尸蛊之类的,也就想起来点东西,讲讲也没所谓。一个自周礼时代就有执掌除蛊的文明,一个自春秋就开始流行尸解的文明,其实对有些东西研究的非常透彻,只不过没啥用,既不能安民,定国,也不能登山问道,研究多了反倒沾上恶生之气,不好前行,才会慢慢淹没不传的。那些什么佛牌之类的,无非就是这种技术的降本流末后的一种小应用,原来闵地巫婆就会拿亡者衣服那啥做类似的东西,改一时之财,败不知多少正气,最后官非横祸的不是没有的。只不过被人能弄成神叨叨宗教名称而已。会做买卖罢了。别沾这些东西啦。

等到我们儒道隐逸课进行到第五六节的时候,估计会涉及到巫蛊之乱吧,毕竟当年牵扯太广,不得不提,汉武帝也是个“麻烦”人物,^_^。估计下节课就会涉及到。到时候由那位主讲给大家聊聊就好。^_^)

《周礼 秋官司寇》: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凡驱蛊,则令之,比之。

注疏部分:

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贼律》曰:“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

攻说,祈名,祈其神求去之也。嘉草,药物,其状未闻。攻之,谓燻之。

禬者,攘除也。”

“攻说禬之”,据去其神也。“嘉草攻之”,据去其身者也。

云驱之,止谓用嘉草燻之时,并使人驱之。既役人众,故须校比之。

可见古代专设除毒蛊之官,庶氏掌之。毒蛊,虫物而病害人。既要攻说禬之去其神,也要嘉草攻之去其身——用药草燻之,使众人驱之,这简直就是古代防疫啊:)

三、蛊卦

易经有蛊卦,为周易蛊卦为第18卦,山风蛊,具体看不明白。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序卦传: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按:是啊,蠢蠢欲动之春风。得看是啥了,^_^。所以其实这个办法也能正着用哈。以后讲周易的时候再说吧。也不难理解。)

四、蛊之为惑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巨将死,天命不佑』」……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归之。

(按:没准立志课就会讲到,O(∩_∩)O。)

这里的蛊疾为惑,女惑男,淫溺惑乱之所生。与皿虫为“同物”。为何这几者“同物”呢?

(按:因为这是道理,万物皆有其理,蛊也是有其理的。^_^)

五、人心为蛊,亡人害己

蛊为毒虫,晦淫之所生。在《周礼》、《左传》中似乎是自然之物或现象。而我们现在说蛊,说蛊惑,观念里多是出于人为制造、养蓄、操纵,以至于迷失。人的这种贪心把自己害死的,害死全家的比比皆是。

《贼律》曰:“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相当于在菜市口斩首,民众共鄙视弃之。)《贼律》为《九章律》之一,《九章律》为汉高祖颁行的法典,由相国萧何依照秦法编纂出来的。可见,至少秦汉之时,即已有“蛊人”者。后世也多为律法禁止,《唐律疏议》规定:“诸造蓄蛊毒及教令者,绞。”

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荥阳郡有一家姓廖,累世为蛊,以此致富。后取新妇,不以此语之。遇家人咸出,唯此妇守舍,忽见屋中有大缸。妇试发之。见有大蛇,妇乃作汤,灌杀之。及家人归,妇具白其事,举家惊惋。未几。其家疾疫,死亡略尽。”

人怎么操纵蛊,大概是通过某种方式造出蛊虫,方法历代记载大致相同。

《通书·六书略上》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

据报道,现代社会有一些学者根据书面记载也试验过,没有得到活的虫物,而拿残余物去化验,则显示确实有某些特殊的病毒。

(按:现代的苗疆村寨里依然有蛊婆,我们都是带着辟之的香袋朱砂丸去的。那也不敢乱吃东西。去年给大家的朱砂丸,对这个一样好使。绝大部分都能避掉。大家留好了啊。^_^)

六、蛊疾

蛊为毒虫,不管是自然蛊虫、自身发生、还是中外界蛊,都是中其毒。从对治的角度,这种就是一种疾病。医家有很对治疗蛊疾的方法,甚至道教也有很多符箓能治蛊。

例如《肘后备急方》就有“治中蛊毒方第六十三”一章。记载很很多方子,例如:

葛氏方,疗蛊毒下血方。

羚羊皮方三寸,得败鼓?亦好。荷叶,苦参,黄连,当归各二两,水七升,煮二升,分三服。一方加犀角,升麻各三两,无?荷根,用茜根四两代之,佳。

人有养蓄蛊以病患,其诊法。

中蛊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不即疗之。食人五脏则死矣,欲知蛊与非蛊。当令病患唾水中,沉者是,浮者非,《短剧》,姚,并同。

(按:第一个是败鼓皮,^_^。最好的办法就是嚼生豆子,要是没有腥味,反而是甜味就是中招了,吐痰这个未必都好用,^_^。不过现在卫生条件好了,确实帮助减少这类存在的环境。也真的是要歌功颂德下现代文明的优势。)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

这种说法感觉是不是比较靠谱?

后世蛊在云南、福建、两广一代的传说流行比较多,而南方的气候也确实多湿热。湿热易滋生蚊虫病菌,蛊是不是这个原理呢?

七、蛊术、巫蛊

民间传说中,蛊已经被巫术化、神秘化。看网上介绍的种类就十几种。在民间传说中,蛊还会变形、隐身。神乎其神的,具体怎么回事就搞不清楚了。

(按:其实还是气用,能破其气,蛊即不为害。为啥吃饭前要问,要说破呢?就是这个道理。自古攻说禬之中的说的演变而已。嘿嘿。好好学,啥法术都是可以破的,这些就是些技术而已,和用改锥,织布一样没啥难以理解的哈。^_^)

搜索更多有关“一人之下番外篇湘西蛊术:一人之下丨扒一扒,蛊”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