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孟浩然最后一首诗 孟浩然一首诗写月下孤寂惆怅无计可消

人气:119 ℃/2023-09-24 01:03:19

孟浩然(689~740)比李白大12岁,李白25岁结识孟浩然的时候,孟浩然已经以一首《题鹿门山》成名,并且已经在鹿门山隐居。他们俩性格相投,都是性情中人,一见如故,所以他们相约到江夏(今武昌)游历。随后,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广陵(江苏扬州),他们在黄鹤楼相别,远望着孟浩然远去的帆船,李白写下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说李白同孟浩然兴趣相投,还可以从孟浩然的一首月下诗《秋宵月下有怀》看出。在这首诗中,孟浩然写出无法排遣,无计可消的孤独。对月写孤独,李白在他的《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那份孤独不言而喻。两个对月写孤寂的人自然在性格上有相同的地方。

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全文如下:

秋空明月悬,

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

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

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

望望空伫立。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照下露珠光彩夺目,晶莹剔透,月光好像沾上露珠一样潮湿、朦胧。

寒鸦被月光从睡梦中惊起,四处乱飞,不知何去何从,萤火虫循着灯光从卷起的门帘飞进屋里。

庭院里的槐树树叶已经落完,月光下,那枝丫的影子显得稀疏落寞,隔壁邻居家里传来清晰的洗衣杵的敲击声,显得时分忙乱。

而你我相隔是那么的遥远,都不知道该如何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站立,惆怅地仰望月亮,希望它给出答案。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写诗人抬头仰望月亮的感思。秋天的夜晚,面对明月朗照的美景,诗人心头有一丝喜悦和欣慰,但随即涌上心头的是愁苦,是幻灭,是人生之路的坎坷找不到出路。作品情景相生,思与境谐,在忧伤中夹杂着思考,在无奈中又有些许的希望,读后让人产生共鸣。

首联:“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交代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在庭院里。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诗中强调露水的出现,即已经到了白露时节,天气开始转冷。李白在《初月》中有“白露湿花时”的诗句,白露沾湿了花瓣。这首诗显然更进一层,写出月光和白露间的互动:月光下的白露晶莹剔透,而月光好像沾上露珠,显得朦胧潮湿。

颔联:“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这里前后两句构成对比。“惊鹊”对“飞萤”。诗人感到自己好像惊鹊,被月光惊起后不知所措,在众人欢聚的夜晚不知何去何从,流连徘徊。而飞萤却在一片灯火中从容自在,悠闲自得。

颈联:“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这里前后两句也是对比。诗人把自己比作月光下光秃秃的槐树枝丫,在邻居家忙乱的洗洗杵声中,显得形单影只,无从排解此刻的孤寂。

尾联:“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发出“佳期旷何许”的一声叹息。你我相隔距离遥远,根本不可能约定相聚的日子,只好继续抬头看月,因为你我之间的距离,就像同月亮的距离,只有享受月亮的清辉朗照,保持内心的思念。而保持彼此的思念,就是最好的答案。

这首诗虽然没有写出太过令人感到新奇的景色,却营造出一幅孤寂冷清的秋月图:“明月”、“惊鹊”、“寒影”体现了一份冷到骨子里的冷清,第一句中的“明月悬”和最后一句中的“空伫立”明显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愁思的无计可消,只能用一声叹息来解决。这首诗体现出孟浩然的诗作中惯有的闲适和愁思,以及清淡自然的诗歌风格。

搜索更多有关“孟浩然最后一首诗 孟浩然一首诗写月下孤寂惆怅无计可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