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篆书的玉字和王字的区别,学说文解字理解篆书里

人气:360 ℃/2023-09-17 18:29:38

陆宗达先生在他的《说文解字通论》里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这个论断是准确的,但因为《说文解字》所用语言文字系中国古代汉语和书面语,因此,一般读者读起来仍然是吃力的,如何让普通读者读好、用好这部经典,这是一个难题,我们试图通过尽量浅显的文字对《说文解字》进行释读,虽然仍然是针对它所收录的每一个汉字进行分析解读,分析其字形,解说其字义,标定其读音,但所用的语言力求浅显,我想,这就是这个系列文章存在的价值,一般的读者或者篆刻爱好者,可以把这系列文章当作“白话版的说文解字”来读,因此,当后台有朋友留言说:“放下《说文》读小丁”时,我是很高兴的,这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坚定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

今天接绪解读《说文解字》,要说的是这6个汉字。

(今天解读的6个汉字)

1、禫。读作dàn。这是《说文解字》“示”部的最后一个汉字,后人依据规律认为上一节讲的“祘”是部首的重复认为“祘”才应当是示部最后一字,认为“禫”是后人增加出来的,咱们不管,咱们只管认字。《说文解字》里释作:“除服祭也。”显然,这又是一种祭祀类型,什么祭祀类型呢,就是脱去孝服的祭祀仪式。古人对礼十分看重,脱孝服也有一个专门的祭祀仪式,叫做“禫”。从字形上来说,左边一个“示”表示神明(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回看前面“示”字的解说。)右边的“覃”金文的形状是放盐(卤)到容器里,《说文》古文和《说文》都基本上是这个动作的描述,只是到了汉印用字时,才隶变成“西”和“早”结合的“覃”。放盐到容器里起什么作用呢,就是保持容器里的事物能够长期保存,因此“覃”的本义就是“长久,悠远”,《说文》解释“覃,长味也”。

(禫的字形演变)

加上了一个“示”之后,组成了“禫”,就是除服祭,就是除丧服的祭礼,古人认为父母的恩情是深厚而长远的,所以守丧一般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郑玄解《仪礼》称,“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宋书》又称这个期限为二十五个月,所以,我们平常说的守孝三年,古往今来,其实这个三年并不是准确的三十六个月的三年,不管是二十五个月还是二十七个月,都不足三年,到了时间,脱去孝服,要有个仪式,这个仪式就叫”禫“。

2、三。读作sān。这是《说文解字》的第四个部首,现在通行的现代汉语201部首,这个字已经不是部首,而归入“一”部,原因很简单,就是以这个字为部首的字只此一个,没有必要再单列一个部首。《说文解字》释作:“数名,天地人之道也。”这个字不用过多解释,就是古文字的三用三横画表示,是原始的记数符号,表示三的时候,就在地上摆放三根木柴,就是三。后来又有引申,以上部的一横表示天,下部的一横表示地,中间的一横表示人,所以又称“天地人之道也”。字形从甲骨到金文到《说文》到汉碑基本没有变化,就是三横画,说文古文有另一种写法是“弎”,意义相同。

(三的字形演变)

三除了是二加一的和之外还有另外两个意思,(1)泛指多数或多次,比如举一反三,一般情况下,三代指“多”,比如“三思而行”,并不是只有三次思考,而是之多思考几次,《诗经》里的“三岁贯汝”,并不是准确的三年,而是多年。(2)指复姓的组成部分,比如三闾,就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后人,比如三乌,就是三乌大夫的后人。

3、王。读作wáng或者wàng,两个读音,意思并不相同。是《说文解字》部首。《说文解字》释作:“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这是儒家的解释。从字形的演变上来讲,“王”的字形最初就是象征王权的“钺”(一种大斧头)的形状。

(王的字形演变)

钺是君王专属的武器与刑具,也是君王授权诸侯大臣的权力象征。如果天子将钺赐给诸侯,诸侯就可以诛杀乱臣贼子了。《礼记.王制》载:“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因此,“王”的来源也是“钺”的象形。篆刻用字时,要注意它跟玉的区别,王字的中间一横是靠上的,玉则是三横等距的。这个字的两个读音中读作wáng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意项:(1)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如越王勾践;(2)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最高封爵,如郡王;(3)朝谒天子;(4)首领;(5)大;(6)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7)虫名,一种大蜘蛛;(8)匡正;(9)一个姓氏。读作wàng时,也有几个意项:(1)统治、领导一国或一地;(2)成王业;(3)胜过;(4)通“旺”;(5)通“往”。

4、闰。读作rùn。《说文解字》“王”部的第二个字,现代汉语201部归入“门”部。《说文解字》释作:“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从王在門中。”什么是“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呢?这跟地理和历法有关,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465天5时48分46秒,中国的夏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者355天,所余出来的时间约三年积成一月(即“餘分之月”),加在一年里,这样的办法叫作“闰”,五年之间可以有两个闰月出现,称“五岁再闰”。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举行告朔之礼的时候,王通常居于明堂,但是如果逢闰月,王就居于路寝门,所以“闰”是“从王在门中。”就是王站在门内,这也是闰字的字形来历,它的小篆字形如图,这两种写法通用,具体情况自己选择:

(闰字的小篆写法)

5、皇。读huáng。《说文解字》“王”部的第三个字,现代汉语201部归入“白”部。《说文解字》释作“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用自解释皇似乎并不准确,但《说文解字》有一种版本里,皇字就由“自”和“王”两部分组成,因此,《说文》就有了上面的解释。我们看字形,金文的“皇”,就是代表光芒四射的高高在上的“王”,就是上帝。《诗经》称:“上帝是皇,皇矣上帝”;《尚书》:“惟皇上帝。”《论语》里有“皇皇后帝”的说法,古人为了表示高高在上的天上最高权力的王,就用“白”字代表强烈的光芒,因此有了“皇”字,用来代指天上的“王”或者上帝,比如“三皇五帝”在甲骨文里,“帝”指上帝,“王”指君王,两者是有差别的。

(皇的字形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觉得简单的“王”已经不能形容自己的伟大,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位可以称“皇”的人,因此叫“始皇帝”,同时,“皇”还可以代表极其明亮,跟“煌”字通用。另外还有大量的意项,暂时不一一列举了,免得被人说不如查字典来得方便。

6、玉。读作yù。王是《说文解字》的部首。《说文解字》释作:“石之美。具“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仁、义、智、勇、洁”是玉的五种德行,因此被人称为“石之美”。古时的人捡到精美的石头(玉),就用绳子串起来穿戴在身上做装饰品,“玉”字的甲骨文和字形差不多就是用绳子均匀地串起玉石或者玉琮的象形,到了金文,就演变成了上下不出头类似“王”字的样子。

(玉字的字形演变)

初学篆刻,很容易将“玉”和“王”用错,今天同时分析了“王”和“玉”的字形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个字完全是不同的两个字,一个是斧头的象形,一个是一串玉石的象形,因此,“玉”的三横是等距的,而“王”的中横是偏上的。篆刻用字时,要确认清楚再选用字,不可用错。

(【说文解字】之13)

搜索更多有关“篆书的玉字和王字的区别,学说文解字理解篆书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