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凉山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地丨新梦初发追星赶月莫停留

人气:129 ℃/2024-01-18 10:12:21

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杜江茜 杨涛 肖洋

1941年,时任西南联大化学系教授的曾昭抡,带队徒步穿越大凉山考察。在他所著的《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中,彼时,大凉山腹地还处于奴隶社会,偏居一隅,道路险阻,农业落后,工业全无,居民更是鲜与外界接触,是一处闭塞神秘之地。

1952年,凉山州的前身——凉山彝族自治区在昭觉县成立。凉山开启新纪元,开始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进程。

2020年,凉山州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自此,凉山迎来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迈步奔向小康。

6.04万平方公里的凉山,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就达4.1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贫困量大、贫困程度深,被称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数据显示,2013年,凉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88.1万人。到了2020年底,凉山已经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凉山用数年时间,书写了脱贫攻坚的历史答卷。

脱贫之路:一个都不能少 6年累计减贫105万人

2021年2月,昭觉县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和孙女在家门前合影

海拔2800米的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春天要来得晚一些。3月,路边的树木大多还未苏醒,但家家户户已经忙碌起来,开始春耕。

地里,土豆陆续播种了。山坡上,去年种下的50多亩蓝莓,也是村民们牵挂的对象。

2020年7月,昭觉县三河村,女孩吉好有果在家门前留影

在火普村12公里外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这里海拔更低,田野里各色花儿已经开了不少。管理蜂箱,是村民吉好也求每天要做的工作,30多箱蜜蜂,嗡嗡嗡地围着他打转。

昭觉县三河村的新居

火普村与三河村,都具备大凉山腹地典型彝族村寨的特点:偏僻、贫困、落后。如果将时间倒回10年前,村子还不通公路,沟壑间散布着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普通话,难以和外人交流。

2019年春节,昭觉县三河村,习总书记牵挂的村民吉好也求一家搬入新居

但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两个村都已旧貌换新颜:沥青路通村入户,村民们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人均年收入,从几年前的两三千元,增长到了现在的上万元,村子里,还发展起了旅游产业。

昭觉县火普村

火普村与三河村,是凉山2072个贫困村之二。2072个村的脱贫经历,可以描绘出整个凉山的脱贫轨迹。

从2013年算起,当年,凉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1万。在2072个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有1350个,50%至80%的有383个,80%以上的有71个,被称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对于凉山的脱贫,凉山州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开发局长王永贵,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内地其它地区的扶贫,就像一件衣服破了几个洞,一针一线,补好就行。但凉山不一样,这件衣服全是洞,一个连着一个,怎么补?

面对这个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川省举全省之力综合帮扶凉山,人财物,凉山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中央有关部委,广东、浙江两省,也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给与了有力帮助。同时,凉山也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

“脱贫有多难,凉山就有多拼!”这一句话,一直被看做是凉山在脱贫攻坚中的座右铭。易地搬迁、产业帮扶、教育发展、医疗保障、移风易俗……凉山找到了一条彝区脱贫攻坚之路,近10万名奋战脱贫一线的干部,也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来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指数。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2014年至2020年底,凉山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进。

易地搬迁:告别贫瘠山区 4年35万人搬入新居

昭觉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47岁的某色阿场普通话不太好,经常说着说着就不好意思起来,搓着手,笑眯眯地不再说话。

某色阿场,是昭觉县“悬崖村”的村民。2020年5月搬进县城安置点南坪村的新家,10个月后,他逐渐适应了当一名“城里人”。3个孩子都在附近上学,早上送完孩子,他习惯背着手,围着安置点小区溜达一圈。

回到小区,打开房门,100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进门左边是厨房,外面有生活阳台,右侧是卫生间,客厅两侧分别有3间卧室,户型方正,采光和通风都很好。

某色阿场说不清楚,祖辈是何时在悬崖上安家的。因家境贫寒,他34岁时,才有女孩愿意嫁上门。

2007年,跟着迎亲队伍,某色阿场的妻子穿着厚重的新娘妆,攀爬着藤梯上山。当她花了4个多小时,从陡峭的悬崖下上到村口,看着眼前稀拉拉的土坯房,内心很是崩溃:怎么会嫁到了这种地方。

2020年5月,“悬崖村”村民某色阿场一家,在县城安置点的新家里合影

某色阿场的大儿子某色石布今年13岁,和“悬崖村”的其他孩子一样,上学比较晚,正在读四年级。不过,他的成绩在班上排前五位,普通话说得非常好。

和父亲不一样,对于自己出生的村子,某色石布并不怎么留念。他的记忆中,在还没有修好钢梯前,每次上下山,父亲要用绳子绑在他的腰上,拉着他走。“新家这么好,我再也不想再回去啦!”

某色阿场所在的小区,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4个集中安置点之一。2020年4月底,包括“悬崖村”在内,昭觉县92个行政村、3914户、1.8万多人,通过抽签的方式,分到了新房。

布拖县,苦荞即将成熟,土地披上绿装

同处大凉山腹地的凉山州布拖县,也在2个月后,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抽签分房。整个安置点修建了114栋住房,安置了全县26个乡镇、100个行政村的2890户、14230人。

在布拖县以北163公里外,凉山州越西县城北集中安置小区,在2019年10月,这里迎来了6660名易地搬迁居民入住。一年多时间过去,搬迁户沙马阿且一家,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在县城打工,妻子在公益性岗位上班,两个孩子也在小区上了幼儿园。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安全住房是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凉山腹地,像“悬崖村”这样的村子有很多,山高坡陡,道路难行。而且,不少地方位于高寒山区,出产贫瘠,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易地搬迁,搬到更好的地方,是脱贫的治本途径。

从2016年以来,凉山已累计完成7.44万户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建设,改造农村危房5.2万户,12.42万户、62.2万人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有7.44万户、35.32万人,从高寒山区、高二半山,搬到了县城,或者是平缓地带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教育普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义务教育保障率达100%

2020年11月,昭觉县搬迁安置小区,一群孩子在用手机拍照

阿措么日扎的微信名,叫“背着书包闯天涯”,14岁,上小学六年级,头像上,她调皮地扮着鬼脸。2020年6月,和父母一起从布拖县乌依乡搬到县城的集中安置点。

阿措么日扎性格开朗,读书也很努力,上学期,成绩是年级第一名。她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当一名老师。

这一学期开学后,她发朋友圈立志:打起浑身精神,告别懒散,立下恢宏志向,积极进取,愿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乐此不疲。

在阿措么日扎的母亲阿力么沙石看来,尽管自己和丈夫没有上过学,但他们坚持要让孩子读书,夫妻俩决定好了,一定要让女儿上大学。

马鞍山乡茶叶村小学,曾是凉山州西昌市最偏远的小学之一,从2000年起,马建华一直在这里任教。在他的记忆中,那些年,让孩子上学的家长并不多,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在家里放牛养羊,当时,老师们经常要挨家挨户去“请”家长让孩子去上课。

时过境迁,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这些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如今,在凉山,即使在最偏远的村子,谈到子女们的教育问题,家长们一点都不会含糊。到2020年,凉山州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已近100%。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也是凉山脱贫攻坚的短板。2015年10月,凉山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幼”计划,在每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免费进行学前教育。到2020年底,大小凉山彝区开办村级幼教点3192个,招收幼儿17.8万人,选聘辅导员8672名。

在凉山,彝族孩子读书,语言是第一道关卡。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旨在让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就学会普通话,打破语言障碍,提升学习能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行动,已经在全州所有幼儿园、幼教点全面实施,三年将累计惠及50多万学前儿童。从目前的评测数据来看,经过“学前学普”后,当年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普通话合格率超过99%。

“越穷越要办大教育”。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凉山累计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资金90.74亿元,凉山建成乡镇标准中心校667个,免除8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34万名家庭困难寄宿学生和家庭困难非寄宿制学生享受生活补助,为10.6万名高海拔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取暖补助。同时,2.2万名贫困家庭失辍学子女全部复学,全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保障率达100%。

凉山脱贫攻坚大数据

到2020年底,全州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7.44万套,35.32万群众搬入新居。建成彝家新寨安全住房1067个村、6.66万户、藏区新居7204户,12.42万户、62.2万人改善了住房条件。发放衣柜、碗柜、桌椅板凳、(大小)床等“四件套”14.1万套/户、电视机9.7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0.63万台、洗衣机1.75万台、沙发1.98万张、电冰箱1.24万台。

新改建农村公路2.02万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硬化路”。

建成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5599处,巩固提升4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

8.3万用户实现从“无电”到“有电”转变,38万人实现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

建成乡镇标准中心校667个,全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保障率达100%,“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逐步实现。

开办“一村一幼”村级幼教点2894个,招收幼儿12.57万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全州3704个幼儿园(幼教点),累计惠及28.03万学前儿童。

新建贫困村卫生室1218个、改扩建7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全州1.02万家帮扶单位、8.2万名干部全面下沉攻坚一线。四川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各地各部门选派5700多名综合帮扶干部驰援凉山。25名扶贫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124名帮扶队员因公负伤入院。

新增“1 X”生态林业产业基地1683万亩,马铃薯35万亩、优质高原水果68万亩、冬春早市夏秋高山错季蔬菜42.1万亩、苦荞9.4万亩、中药材12.1万亩。

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33.8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48.79亿元。

通过消费扶贫周等平台,凉山特色农产品累计销售超过30亿元,惠及贫困县乡村人口30万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搜索更多有关“凉山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地丨新梦初发追星赶月莫停留”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