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阿细跳月弥勒南:春城秀,热情如火阿细跳月

人气:304 ℃/2024-03-06 07:02:45

来云南旅游的游客,

很多都是奔着感受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来。

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是,

闻歌起舞,特别是彝族,

会说话的就会唱歌,

会走路的就会跳舞。

“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伴随着动人乐曲而翩翩起舞的“阿细跳月”,深受众人喜爱。

“哟哟哟哟”、“哦哦哦哦”这是阿细跳月中男女呼应时嘴里吐出的音,简单的两个字,搭上大三弦的弦音,女孩儿紧凑而有力的拍掌声,一支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便开始了。

阿细跳月,有个美丽的传说

"跳月"来历传说颇多,但都与火相关。

远古时期,人们还不知火为何物,有一天,

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

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

自此,人们懂得该如何使用火,

然而,在居无定所的原始生活中,

根本难以保存好火种,一场大雨过后,

火种消失,人们又得过上挨冻挨饿的日子。

一个机缘巧合,

彝族小伙“木邓”发现钻木可以取火,

这个办法让众人欣喜若狂,

为了庆祝这个神圣的时刻,

众人拾柴,堆起火焰,并围着篝火,

跳起舞、唱起歌,欢度温暖之夜。

而关于阿细跳月舞蹈的动作,

这样的传说更相符,

有一说是在古代刀耕火种时,

烧过的灌木桩容易刺伤脚掌,

撬窝播种时常跳起跳落,

演化而成舞蹈;

另有一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

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

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

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

情投意合之时,

阿细跳月传情

用歌声与舞蹈传情,

是少数民族的一大特色。

"阿细跳月"在历经岁月的修饰后,

被彝族青年男女赋予了爱情的美好。

"阿细跳月"原称"跳乐",

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

且有求偶的含意,

故避开长辈,

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

山野林间趁着月色、

或围着篝火跳,

抗日战争时期始称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节奏明快,

彝族的男孩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

边弹边舞,舞姿热情激烈,奔放粗犷,

显示出了男子的矫健豪放,女孩儿脚步轻盈。

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着笛声、

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

时而相对而舞,保持着集体舞的阵容,

温雅自如,情趣神怡。

在载歌载舞中,

青年男女们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

在乐奏的配合下,变换队形,

形成一男一女对舞。

在“阿细跳月”中,能够感受彝族青年们对爱情的向往,对情人的眷恋。

在永不止步的舞蹈中,幸福的生活下去。

阿细跳月,

延续千年的幸福和快乐

总有一份情,在慢慢升温,

不管是阿细跳月的眉目传情,

还是热情奔放的参与,

抑或是大三弦的曲调动人,

总有原因,

让这个边跳边奏的舞蹈得以传承。

在篝火旁,

或许你只是一个看客,

只是在一旁静静观赏,

身着彝族服饰的舞者,

用一个个优美的动作

诠释着舞蹈的生命,

他们是那样的热情洋溢,

他们是最美丽的人儿。

那动人的旋律,使人难忘。

阿细跳月,

它像清爽的山风,

像欢快的山溪,

像燃烧的火把,

在岁月的长河里,

久跳不衰,

美名播四海,

备受国内文艺界

和国际友人的青睐,

是人们所喜爱,

也是最普及的民间

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阿细跳月表达着

对彼此的爱意和丰收的喜悦,

他们是来自内心最真切的表达。来云南,来昆明,到石林,

一定得感受一场阿细跳月的欢乐!

搜索更多有关“阿细跳月弥勒南:春城秀,热情如火阿细跳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