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香港特首什么年龄可以参选?香港特首总想难事第二任做但有第二任吗

人气:109 ℃/2024-03-08 19:34:10

文|刘澜昌

香港回顾至今已有五位特首,董建华和曾荫权都是一任多,梁振英和林郑月娥只做一任不获连任。如今,李家超可否做两届,还是未知数。笔者发现,这些特首们都想第一任稳稳妥妥,把很难做的事例如土地房屋问题放在第二任做,可是事与愿违,结果难题一届拖到下一届。

如今,香港第五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将要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了,难题会否又拖呢?

于是,笔者想到,当下香港是否也应该有一个“24字方针”呢?

20世纪90年代,*********同志提出了24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随着形势向好地发展,中国突破了西方的制裁,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加上“有所作为”四字。故此,也看出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邓公为中国崛起航船的指路明灯也是与时俱进、适度调整,奋发向前。今天,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证明,战略方针英明,高层设计正确,功在首位。

香港特区发展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年多来带领特区由乱到治,由治及兴,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前进道路依然充满挑战:1、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大气候不确定性大,波诡云谲,尤其美国取消对港特殊地位待遇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持续。2、内地经济复常遇到困难比预料的多,而本港而内生动力不足。故此,宏观决策尤其重要,需抓住关键点,四两拨千斤。

香港的“24字方针”,笔者拟为:经济第一,抓大放小;留住外资,宽松环境;手中有地,破除藩篱。

笔者认为,新一份施政报告应有政治家的高度,避免事务性铺陈。

中央领导有两句治港名言值得格外重视,尤其是在撰写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要给予高度的体现。第一:全面准确践行一国两制不变形不走样。第二: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如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能够充分体现,那这一份施政纲领必然是一份有政治家高度的政纲,而不是拉拉杂杂的事务性铺陈。由于,回归以来的施政报告难免跳出“中药铺”窠臼,新一份施政报告更应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去统领具体落实的举措。

由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因此对行政长官赋予更多独立决策的权力。有权力必然有要求,中央对特首的要求当高于内地的诸侯。事实上,香港事务涉外的机会,远多于内地的省级领导,因此,更要求香港特首要有政治家的特质。

当前,应该如何用政治家的眼光准确判断香港的形势?无疑,政治形势非常稳定,尽管内外反中乱港的势力“人还在,心不死”,总还想搞事,但是翻不起大风浪,2019年的黑暴事件绝无重演的机会。但是,疫后经济复苏尤其是赶上内地的发展步伐,遇到相当多的挑战。

这一任特首的“五年关键期”,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逼人,时间不等人,千万不要有“难点留在下一任解决”的念头,否则又蹉跎了岁月。

一,经济第一,抓大放小。

经济第一,是对于政治而言。习惯上,“政治正确”,是政治挂帅,政治压倒一切,这是思维上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开论坛,作报告,搞互访,迎送宴会等等场面上的礼仪式的事务热热闹闹,大面子似乎有所交代,然而往往事后一风吹,完了就完,过眼烟云,钱花了不少留下的只是年终总结上的一笔。事实上,这种陋习内地早就进行纠正。“政治正确”,是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方向的统领,而不是要与经济抢时间和空间,“左”的时期的七分政治三分经济早就被扫到历史垃圾箱。“政治正确”的积效,最终要在经济发展上体现。

香港目前的经济难点,是有目共睹。外贸进出口持续下滑,严重拖累GDP提升;股市不仅是反弹乏力,更重要的是资金流出多流入少,尤其今年到香港上市在历史低位;消费市场,也受到大环境的挑战,往内地消费多于来港游。

香港市民反应,当下特区政府对发展经济是上心的,而且也有说做就做的手势和力度。例如,活跃夜市经济,可谓雷厉风行。不过,应该说,这是“放小”的层面。重点要在“抓大”上用大功夫。有学者提到,香港回归以来最大的短板是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是“难得,不容易的”,遗憾的是,往往避重就轻。也有人说,香港目前着力发展创新科技,这是对的,如果回归之初就搞了芯片业,如今香港就是另一番景象。

笔者认为,对于“抓大”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要与大湾区的大未来,与国家的大未来紧密相连。中共20大报告规划,到2035年就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我们香港目前最大的两个计划“交椅洲填海”和“北部都会区”到那时只不过初见眉目,这样的速度能行吗?

笔者觉得,香港“抓大”,首先要“做大”的野心。英国人临别,也送了香港一个“玫瑰园”,而当下我们就不能有一个“大香港之梦”:人口突破1000万,土地突破1000平方公里。

有了大野心,就有大动力!如果连想都不敢想,只是把人往庙街赶,恐怕十年后的香港人更到深圳消费了。

二:留住外资,宽松环境。

香港为什么要搞一国两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香港原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优势,为国家的崛起在金融层面发挥作用。中共20大报告表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此,香港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香港的作用更加体现在中国与国际连接上特殊的桥梁角色,也是中央所肯定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但是,不必讳言,目前在这个方面的挑战甚大。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不确定性大,俄乌战事处于不明朗状态。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取消“对港特殊地位待遇”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笔者也在怀疑,当前香港股市低迷,也有政治因素,有“黑手”鬼影在幢幢作祟。因此,如何“留住外资”,是特区政府一篇很重要的大文章。

宽松环境,这是一国两制本身的要义。一国两制实施,保留原来的制度不变,本身就是给予宽松环境;而一国两制实施,也要求环境宽松。邓公说“马照跑舞照跳”,那可不是单纯的娱乐含义。

自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是正确的。故此,才有港区国安法的诞生,倚天屠龙剑在手,香港由乱到治。如今,在由治及兴阶段,也是需要适时调整发展。如何既握紧倚天屠龙剑,又不影响香港一国两制宽松的环境,是需要深入思考,精准操作,有些事可以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

特区政府及时延续外国记者俱乐部的租约,是非常高明的抉择。事实上,香港只要继续实行一国两制,西方国家也就希望利用这个“东方的情报中心”,也就是难不让CIA、MI5、MI6以及台湾军统合法进入。甚至,笔者也曾幻想,也可以到美国游说恢复“对港特殊地位待遇”,这其实对美国在港利益也有好处。

当今百年大变局的博弈,是一种更加精细更加技巧的较量,落脚点在于香港获得最大利益。

三:手中有地破除藩篱。

特区政府当前最大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在土地。

偏偏,对此香港特区政府遇到的阻力最大,而且阻力来自内部,来自既得利益阶层。国家领导人“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要求,正是一针见血。

*********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而今,特区政府则是手中有地,遇浪不慌!在香港这个细小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没有土地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特首的权力,其实在土地,有地有权,无地无权,被人摆布。在国际层面,港府也是有地才有POWER!即使国际风云变幻,也可稳坐钓鱼船。

可是,香港造地每到关键时刻总有强力反对。香港忽然又见“司法复核”。香港高球会对粉岭高球场的“司法复核”,实质也还是“管治权之争”,对于如何正确施政而令到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之争!可以想象,如果政府输了粉岭收地,那么,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填海也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坍塌。

笔者认为,交椅洲填海造地远远重于北部都会区发展,因为后者只是土地存量的开发,不会增加香港的可使用土地的面积,而交椅洲填海造地则是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可以不断增值的财富。要知道,交椅洲填海可得1,000多公顷土地,再加上第二阶段开发,可达1,700公顷啊。而香港过去百多年来填海也不多是7000公顷地,所以,只要懂算术,都知道交椅洲填海对于香港发展,对于香港追赶国家现代化发展速度,是多么重要。尽管填海需要投入,但是填海的投入比北部收地成本实际还要低,而创造的土地溢利不断增值。而香港的地产集团实际也必须依赖新增土地延续产业,政府应该可以说服他们。

还有,香港的郊野公园的发展,也可以重提,过去梁振英提出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是正确的,起码不会使到公屋“起到冇雷公咁远”。笔者觉得,即使不减少郊野公园面积,也可以考虑市区内的郊野公园与住宅“融合发展”。

总之,土地是“大香港之梦”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搜索更多有关“香港特首什么年龄可以参选?香港特首总想难事第二任做但有第二任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