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创意绘画对牛弹琴:巨幅作品召唤

人气:398 ℃/2024-02-18 10:05:29

编者按: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发起并创作的大型抗疫主题作品——《召唤》日前在中华艺术宫隆重亮相,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积极评价。作品高2.2米,宽18米。这是国内目前最大尺幅的抗疫主题美术创作,共20位美术家倾力参与,在近两周的时间内创造了上海美术界的多个“第一”,本文通过全部主创人员的叙述还原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以飨读者。

刘亚平:

2020年3月20 日,当我们这支20人组成的创作团队在美协创作中心集中开会的时候,我心里终于有点底了,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着手细化初稿的方案。在此之前,我很多天都睡不踏实。面对这样规模的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迅速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创作团队并迅速确定创作初稿。为了确保创作质量和创作速度,我们在组建创作团队时,就充分考虑了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美术家,以求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可以说,这次《召唤》的创作对全体主创人员都是一次大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的创作团队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交上了一份无愧于上海美术界的答卷。

平龙:

新年伊始,疫情的严峻气氛渐浓,如空气般弥散在全社会,封城、封村、封路,人们闭门禁足抵御病毒……。与此同时,却有一批批抗疫英雄不顾危险,告别亲人,逆行武汉,驰援湖北。至暗时刻,光明何等可贵,危难来临,方见脊梁与担当。“召唤”终于传来,20位上海画家接受了18米巨幅作品《召唤》的集体创作任务。从接受“召唤”进入前期策划到中华宫主墙面安装完毕,总共约十几天的时间,而真正绘制实际只有10天。这10天压力很大,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我们只好边设计边施工,在绘制中不断补充素材、深化调整。特别是创作组“总导演”刘亚平老师,经常是处于忙得团团转状态,随着绘制逐渐深入,大家群策群力、各施所长,硬是将众多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用不同画法融合成一张完整作品。当然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总结,如小稿阶段略显仓促,事先如在草图上安排好结构色彩,谋定而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微观变化在巨幅作品中不易体现,大架构就必须更加强调。无论如何,这次的创作过程对艺术家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们按时交卷了,传递了我们的一份力量。

柳毅: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的美术工作者一直很揪心,我个人在这段隔离的生活中,身在上海,心系武汉,也时时关注各地的抗疫信息。就在抗击新冠肺炎进入关键时期之际,上海美协组织策划了大型主题画《召唤》的创作并希望上海水彩界的画家集体承担起这一任务,我感到这正是艺术家应尽责任的时刻,于是欣然接受“召唤”。这幅18米长的作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我们第一组的画面中有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民众、里弄干部和快递小哥等,反映人民在面临疫情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坚定。在创作初期,杨艳、王珺和张晓霞三位年轻画家根据安排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并处理和统合成基本的构图,杨宏富老师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连贯衔接,串联成生动、典型的抗疫场景,形象地表现出了“召唤”主题。由于参与创作的作者以上海的水彩画家为主,而这次的主题创作却是以丙烯颜料作为绘画媒介的,好在我们都能很快适应、同心协作,不断完善。作品《召唤》目前在中华艺术宫和其他许多作品一起如期展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国内外媒体的肯定,彰显了中国人民面对疫情时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上海水彩画界关注现实生活、积极投入现实题材创作的成果。

滑动查看效果草图

杨宏富:

这次受上海美协水彩粉画艺委会的邀请,我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主题画的创作中,一不小心成了“援鄂”画家,感到无尚荣光。我是连环画作者,所以在开始阶段受委托根据电脑设计稿整理绘制同比例缩小版的黑白小稿。在绘制小稿的两天里我都是画到深夜,第二天早晨5时不到即起床继续工作。与此同时,我和群里画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同步找资料,拍照片,补充素材,充实稿子。作为连环画家在这次创作中能和水彩画家密切合作,发挥作用并让我担任第二小组组长,我格外高兴。由于这幅创作是大型色彩丙烯画,艺术表现的转换难度不言而喻。幸亏我有过二十多年的电影海报绘制经历,比较熟悉水粉和丙烯材料,加上各位画家的倾心创作,各显神通,我也边画边学,收获很多。感谢美协提供的这个平台,一声召唤,画家们都愿意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大家以能参与为荣,为了画面整体,合力抱团,融为一体,让我这个水彩画圈外的人看在眼里,服在心底。

王冠英:

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的情况下,美协一发号召,大家即刻响应,全身心投入到此次创作中去。这件作品的中间部分主要表现的是奋不顾身、逆行援鄂医生们工作的场景,我承担的又是这组画面的中心部分,充分感觉到了协会和水彩画艺委会对我的信任。经过几易其稿,从一开始对医生们工作状态的如实表现,到后面变成医护们托起象征生命的女孩的一组人物组合,使画面在表达精神维度上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组人物形象表现了疫情前线医生和护士们无畏牺牲和忘我奉献的英雄形象,是抗击疫情的希望与力量。从反复讨论、绘制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这十来天创作期间的甘苦,只有参与的画家们自知。在刘亚平老师和平龙老师的努力协调下,终于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和谐,完成了美协托付的重任。“召唤”是我们抗击疫情的号角,也体现出我们团结在一起战胜疫情的决心,我为能参与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巨幅作品创作而自豪。

姚尔畅:

我虽然有过几次参加大型历史画集体创作的经历,但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这样紧急仓促的主题创作还是第一次。幸好美协及水彩粉画艺委会从开始明确任务到前期策划,从内容梳理到资料收集,从正稿绘制到后期调整的各个环节,都组织得有条不紊,十分出色。就自己而言,受邀配合参与部分工作责无旁贷,尤其作为一个援鄂医疗队员的家属来说更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次创作也是一次对水彩画,或者说水性媒介材料表现特性的重新认识。虽然是在画布上使用丙烯材料,但主要作者都是水彩画家,无论思维方式还是作画习惯都离不开水彩技法。传统水彩画透明、轻快、流畅,一般来说不尽适合众多人物为主的巨幅重大题材创作。这次实践无疑对水性绘画媒介的拓展做了有益的探索,或许对今后水彩画形式和语言的多样化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在画面整体协调、人物塑造和细节处理方面都还有改进空间,但是能在短期内突击完成这样宏大叙事性质的项目并取得较好效果,某种程度也上创造了上海美术创作的一个纪录。这次和水彩画家们一起作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深有感触。这支临时"别动队"将强兵精,不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而且与来自“友军”的援兵——连环画家和油画家协同默契,速战速决,完成了“战疫”任务。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水彩画发源地的“水军”战斗力实实在在,一点也不“水”。

陈伟中:

此次抗疫画展主题作品的创作不是一次普通的创作任务,确实更像一场战役,要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画出如此巨幅的创作,实属不易,体会颇深,收获甚丰。以下几点是我的个人感受。 一是主题鲜明,定位准确。正如刘亚平所说,这次画展是一次艺术家对抗疫精神的歌颂,要用艺术手段表达对人民群众坚忍的大爱和对医务人员逆行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二是分工合作,服从大局。此画高度2.2米、长度18米,为架上绘画所罕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三大块,人员也分为三组。我所在的第三组和大家一样首先服从大局,在定下正稿后,认真放大,努力使光色调子统一,疏密有致地刻画,再反复调整,增添气氛。三是互敬互学,携手共创。20位画家在创作中相互往一个主基调上靠拢,各自的个性和艺术语言都统一到大局中去,不断强化画面效果。大家白天在现场奋力创作,深夜还在微信群里不停探讨,攻克创作难关。通过这次活动,我很珍惜这次由艺术合作而结下的友情,也感慨这难得的相互学习的良机,更感怀在这危难时刻,艺术家与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力量。

请横屏观赏高清作品

池振明: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荆楚大地,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驰援武汉,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更是冲在了抗疫的第一线,这种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大爱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召唤”创作组的一声召唤给我提供了机会。我负责左侧一组画面中间部分的绘制,主要表现的是疫情爆发初始阶段、医务人员快速抢运救治病人的场景。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通过作品把生命至上的崇高人性光辉再现出来,突出白衣战士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创作中力争体现出一个“快”字。把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的形象展现在画面中;在画面处理上,我力争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整幅作品变得更加丰满。尽管我已将近二十多年没有用丙烯作画了,有些生疏,但显然丙烯在表现强度和大尺幅画面塑造方面更有优势。我深深体会到:艺术创作要有真情流露,材料与技法必须服从主题思想,一切要从画面的整体需要出发。

傅钢:

当听到上海美协要组织创作《召唤》时,我作为一名美协会员立即响应召唤。这次创作规模大、时间紧、人数多,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好在这次创作主题十分鲜明,且合作者之间又互相熟悉,所以大家配合得比较默契。这种大型创作的前期构思、画面组织、小稿设计都极为关键。策划班子和参与的几个年轻画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为个体的参与者,我们主要是根据总体要求塑造具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整个画面协调。那么大的画面,那么多的人共同创作,难免有不统一之处,这需要相互磨合。所以最后还需要有人统筹调整,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我之前较多从事风景画创作,通过此次经历也勾起了我人物画创作的欲望。

李利民:

参加《召唤》这样规模的集体创作是我艺术生涯中的首次。大型集体创作是在一个大空间中,不同于画家个人的小天地,不能拘泥于个体语言而使局部孤立存在, 要时刻考虑到周围以及背景之间呼应的整体关系,不论造型、叙事、色调等都需从个体调整为集体的格局意识。我们第三组在组长平龙的协调下,围绕主题对人物造型与叙事性的细节下了一番功夫,为了让画面的图像语言避免海报、广告和招贴画感,在素材采集之后对素描稿进行了反复调整,尽量把各个人物、建筑和器械的细节具体化,避免粗糙空洞之感。我们虽然有分工,但又不分家。平龙从黑白灰及大处把控整体画面的关系;我与王伟民相互协作塑造主要人物并连接第二组画面;陈伟中、陆翠玲从大背景深入穿插,奚赛联负责右侧一组人物的刻画, 张晓霞尽心尽责,随时提供资料保障。十来天的时间虽然短,但收获很多,作为画家,经验和教条可能会是创作中最大的阻碍,面对变化, 可以尝试突破惯常的想法和思路。作为集体创作中的个体,一定是在统筹的前提下,从画面大关系、大框架上去思考,面对抗疫大局,我们的民族不也是如此吗?正所谓“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李伟:

全国的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先行,各行各业紧随其后,我们画家也不甘落后。连日来,众多艺术家都用画笔迅速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之中。我为能参加这次主题作品的绘制而深感荣幸。上海20位画家合作一件作品大概也是首次,参加绘画的老中青三代画家群策群力,既发挥了各自的艺术长处,又为了画面协调一致,做出了很多顾全大局的修改和统一。经过共同奋战的十余天,我们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一组

局部

画面左面部分,是一组以快递小哥社区大姐和志愿者等等百姓组合的人物。最开始按照分工画的时候,画家们可能都想着面面俱到,合到一个整体的时候,画面就显得散,那种节奏感没有了,有的形体关系在整体布局里可能和其他部分衔接不起来。这就需要从大关系上面去调整。这样的情况在最开始的时候,三个组都经常碰到,而大家就是在合作的同时,互相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及时调整。

梁钢:

参加《召唤》的集体创作是我从事水彩画以来首次,使命召唤,不可怠慢。我被分在第二组,为医护人员造像。我擅长水彩画。用丙烯颜料在油画布上作画倒是头一次,严格来说这是一次跨界创作。画水彩通常先从淡色始、这是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所以这次作画时常被惯性所干扰,效果不甚理想。水彩画本体语言是水与彩的交融,尽管丙烯颜料也以水为媒介,但在油画布上是无法体现纸上所呈现的效果。丙烯画更多的是要往油画方面靠,水彩画以留飞白来唤起画面的灵动,丙烯则不行,留了白感觉没完成。为了克服这些难点,大家相互探讨,打破了不少水彩画的束缚,终于呈现出逆行者们的英勇姿态。古人云:“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如我,绘在心,无私画更真;用心绘,技弱画更纯。上海的“水彩人”正是用这样的精神来讴歌我们心中的抗疫英雄。

陆翠玲:

每天我们都能从不同的媒体上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疫情状况,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中许多感人的画面、不平凡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并激发自己用绘画语言表现抗击疫情的强烈愿望,为此我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画了许多小稿。当接到需要许多画家共同一起完成反映抗疫战斗的巨作时,一种使命感和创作冲动促使我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个团队中。为了能让每一个参与创作的同仁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负责这次创作的刘亚平老师根据各个画家的特点,不断地和大家探讨画面的构成、色彩、表现等,通过这次集体创作让我学到了许多。

罗陵君:

我所在的第一组,画面的内容是表现疫情时期普通百姓和志愿者的工作场景。画面中有把病人转移到医院的医护人员、有为医生送餐的快递小哥、还有热成像监控仪下接受体温检测的普通市民。我所画的是其中两位正在消毒的人员,一开始我想用比较写意的方法来画,人物平面化处理,造型稍微夸张一些,但后来发现与整体风格不协调,我马上加以调整并请一起创作的老师来出谋划策,力求把形象塑造好。由于画面左边需要增加一些比较“硬”的线条结构,为此还增加了一辆登机时用的楼梯车来解决了画面较“空”的问题。短短几天时间,我从各位前辈这里学习到很多。集体创作,不像平时自己画画,不仅仅要造型、色彩准确,更重要的是把握大的画面关系,并是自己的创作与整体融合在一起。

王珺:

我在前期参与过程中主要是配合老师们的想法协助收集素材,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多种画面效果供老师们参考。绘制过程中,画面的野草效果是我和老师们一起经过多次尝试加上去的。在创作小稿中构思的本是向前伸展的平地,但在正稿上色后地面显得有些空洞。刘老师提出是否可以画一些菊花,我则建议可以尝试画野草。野草虽不起眼,但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倔强得让人肃然起敬的生命力。第二组前景中的“人工肺”也是我负责绘制的,我努力将其画得更加的真实从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尽量使用干净利落的笔触表现出高科技医疗器械的感觉,一根根电线和管道使画面更显真实。这是我绘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经历。

第二组

局部

中间部分的人物安排,是一组医护人物。因为左边右边画面部分的人物都有较强的动态,刘亚平说,考虑这一组作为画面的中心,塑造的是主体群像,是一个救护生命蕴含力量感的群体人物的组合!设想就是尽量以静态为好,不宜动感太大,能把人物高低、疏密、前后错落的组合关系安排到位就好。这组中心人物的塑造很好地抓住了前期设定的感觉,也基本稳住了画面的中心部位。

王伟民:

2020年必定是难忘的一年,我怀着对逆行者无比崇敬的心情参与到《召唤》的创作中来。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我们第三组全体画家就开始深入生活,在杨浦区建设工地周边奔走,寻找生活中的“火神山建设者”的创作素材和典型形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平龙老师进行了绘画分工,我和李利民用了两天的时间,根据照片再细化,创作出小稿,随后大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反复推敲。由于这一步做得比较细,正稿绘制得以顺利开展。在绘画过程中,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

奚赛联: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原本欢乐的春节变得冷清,热闹的城市变得安静。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逆行奔赴前线。应上海美协和美协水彩粉画艺委会之邀,我参加了这次创作活动。在这幅反映抗击疫情的大作品中,有相当比重是表现抗疫过程中社会方方面面普通人的无私奉献,我负责的部分就是表现市民百姓在这场疫情中的事迹。作画时,我也和大家一样从熟悉的水彩表现语言调整到用丙烯媒介来表现,通过集体协作,反复推敲和调整,圆满完成了这次特殊任务。

第三组

局部

右面画幅部分,按照原来的构图,画面是撑得比较饱满的,画也比较完整。一开始这个小组为了画的好看,直接缩小了器械的比例,画的比较完整,但这些部分的物体虽然完整好看,但整个画面的力量感却被严重削弱。后来马上调整后,加强了形体的分量感觉。这个画面又用水彩积色法处理出了需要在整个压抑的背景下显现希望的亮色!现在这个部分的疏密关系和色彩处理在画面整体关系上还是做得比较有亮点的。

徐君华:

面对召唤,参与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当看到现场竖起的2.2米高,18米长的巨型画布,立即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性,这必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创作经历和艰巨挑战。画面上100多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分布在不同位置和层面,必然要有主次和虚实之分。我分工的一部分背景人群在画面上必须服从大局,不能过于突出。我认识到只有服从画面整体效果,每个人所画的局部才会有存在价值。根据整体画面的推进,某些局部会推倒重来,或是忍痛放弃较为满意的细节。这次的创作经历为我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杨艳:

第一次和那么多前辈和老师们一起画那么大的画,内心非常激动。我参与了从收集素材、集体讨论、中期绘制和后期修改,直到最后在展出现场调整的全过程。与我平时的创作不同,这样的大作品让我体会最深的是“碰撞”与“磨合”。画面的三部分内容与各自人物关系如何安排?连接起来的画面如何协调?色调如何既有变化而又不失整体?特别是作品移至中华艺术宫后,发现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那就是将三张画连在一起的那股“气”。平龙老师用大量的暖色进行贯穿,“气”的走势一下子串联了起来。我画的那组热感应人物形象,画了几次都不满意。老师们鼓励我“不要看局部”,“画面中需要这么纯的亮色”,“整体看的话这样的纯色一点也不孤立”。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我还穿上防护服当起了模特,协助拍摄人物造型。穿上防护服的那几分钟,雾气一下子就布满了面罩,这才深深感受到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也更多了一份敬佩。这短短的10天,各位前辈齐心协力、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也让我感动,作为后辈的我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受益良多。

张晓霞:

我主要参与了创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刘亚平老师提出 :“表现抗疫一线的工作者,要注意体现‘小人物’。”于是我沿着这个思路寻找素材,分类并筛选,最后在电脑上按照画面比例组合素材。创作时间紧迫且要赶在画家们入场前拿出较为明确的方案,刘亚平老师有时深夜12点还会耐心回复修改意见,早上7点不到又发来一条内容。这种激情和状态深深感染了我。在检索资料时,我也看到了许多感人的“小事件”和“平凡人”,比如一位父亲送别护士女儿援鄂,他说:“恨无男儿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一时使得我潸然泪下。感谢这次创作机会让我体会了这些深沉的情感,最可爱的“好儿女”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将你们画下。

刘亚平:

要在短短十来天完成这件18米长的大作品,有这么多的人物和场景需要处理,非常不容易,非常辛苦。这都要归功于大家的全力以赴,倾情合作和美协最后的质量把关。通过这次创作表明我们这支队伍是拉得出来、能担当的。尽管领导和观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也能宽容由于时间紧迫带来的不足,不过作为作者,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总结经验,在更大的空间和视野下寻求新的提高。在此要感谢美协对创作全过程的全力支持和严格把关。特别要感谢响应召唤、全力付出的各位画家。

上海文联及美协领导与艺术家合影

“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

摄影主题展”

4月8日至5月8日在中华艺术宫免费开展。

团体观众去现场观展需要提前预约。

搜索更多有关“创意绘画对牛弹琴:巨幅作品召唤”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