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宋代漳河:民国回隆一带严重的漳河水患

人气:155 ℃/2024-04-07 16:59:19

现在的漳河,由于有岳城水库,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除了在雨季还能见到水,大多时候都是干涸状态。这样的河流,似乎与水灾压根沾不上边,几公里之外的村庄,都感觉不到这样一条河流的存在,回隆镇距离漳河十七八里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感觉漳河很遥远。

然而历史上的漳河,绝非如现在这般的温顺,远的不说,只说民国时期,漳河两岸流行着一首“漳河宽,漳河长,滔滔洪水似虎狼,年年淹没万顷地,妻离子散弃家乡”的歌谣,而回隆镇四县交界一带是漳河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带。

我们知道,乾隆22年,漳河大水将魏县县城淹没,所以那时的漳河还在魏县北部一带,后来到乾隆五十九年,漳河在临漳三台决口,改道到了安阳县,一下子从北向南迁移了六十多里地,走冯宿、田氏一线,在楚旺北注入卫河。后来,漳河在临漳三台以东又多次决口,在民国时期,漳河的河道居于乾隆河道与道光河道的中间,其魏县段,自口头村过车往集、泊口集,再过牙里集,进入南乐县。自清朝晚期至民国期间,漳河从冯宿、田氏一带移动到砖寨营、车往一线,之后,漳河屡年在砚瓦台、砖寨营、蒲潭营处决口,洪水大多数时候都是向东南漫流,回隆所在的两省四县交界地带成为漳河泛滥重灾区。

1932年9月,临漳、安阳、内黄纷纷报告漳河决口,其中内黄县报告该县第六区各乡,因漳河决口三处,水灾甚重,秋禾被淹。由下图可见,内黄县第六区主要是今天的内黄西北部、魏县西南部之田氏、宋村、楚旺、泊口、回隆、甘固一带,而漳河就从第六区北部甘固、华营、佃坡穿过,当年漳河在这一段就决口三处。

内黄县第六区

1933年,漳河再次于临漳决口,河水东南漫流内黄一带。据1933年11月16日上海《申报》报道,临漳县漳河沿岸受灾人民代表二十余人向上海慈善团体发来求助电,电文说,漳河,最初始见于尚书禹贡,名曰衡漳,“衡”即“横”也,寓意溃决横流,所以说漳河之善决,由来已久。河道广阔,水性猛,每年伏汛暴涨,广数十里,河南安阳、内黄、河北大名等县,均被其灾,而临漳首当其冲,受害尤烈。河南诸水,黄河而外,惟推漳河为最巨,故俗有“小黄河”之称。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六月以来,漳河暴涨二十次,决口数处,共淹百余村,河南省刘峙主席叙述河南水灾首举漳河,盖其滔大浊浪,洪水横流,所有麦禾之淹没、岸地之坍塌、房屋之冲倒、民众人口之淹毙、一切牲畜什物之漂流,种种惨状,见者伤心,谈之下泪,灾民无居无食,颠沛流离,其被害与黄河相等。

1934年7月,《申报》报道,17日早安阳漳河决口,宽六七里,急湍巨浪向南奔流,回隆集、洹桥一带,尽成泽国,平地水深七八尺(两米多)。

申报截图,本报道中地名有误

1934年7月31日《益世报》报道,詹庄营判断应为“砖寨营”

同年的天津《益世报》也报道,安阳县境内之漳河,近来因上游连日大雨,山洪爆发,水位陡涨,以致本县第四区砖寨营(注,砖寨营属临漳,报道有误)忽告决口,水势汹涌,直往东南而下,目下该处各村居民,正在抢堵中,被灾之处,计有回隆镇、洹桥等三十余村,一片汪洋,尽成泽国,田园房舍,人口牲畜,均损伤无算,被灾居民莫不叫苦连天。本报道中提到的安阳县第四区即安阳县东北角四县交界处,若砖寨营决口,漳河东南而下,正将回隆一带淹没。

安阳县第四区

1935年8月17日《新闻报》报道,漳河前于冀南大名西南溃决后,口门冲刷愈宽,迆东北岸继复决口两处,灾区极广,西淹至回隆,东北淹至大名四周,附近各乡镇,皆被水纵横漫淹。

同年9月《申报》报道,砖寨营漳河决口,经力堵,将合龙,不料九月二十四日秋水大涨,复冲决数丈。另据资料分析漳河决口原因,漳河自临漳三台以下,两岸土质疏松,遇水极易塌陷,河槽不能固定,堤防断续有无,以故频年洪水暴发,当时漫溢决口,临漳安阳内黄三县受灾之区,每各有百数十村之多,治理兹河,刻不容缓。

1936年,漳河在砚瓦台、蒲潭营多处决口,这次决口将漳河两岸全部淹没。

1936年7月7日《大公报》报道,由于近日来,阴雨不止,山洪暴发,致漳水昨晚陡涨,据北皋集来人谈,县属西南蒲潭营已现决口,双庙集、南仕望、德政集、岸上村等七八十村,平地水深二三尺,秋禾尽被淹没,场中麦垛顺水漂流而去者甚多,漳河南岸所筑之堤甚高,水势不能南流,大名水灾严重。

1936年7月8日《中央日报》截图

这里说到漳河蒲潭营段由于南岸堤高,河水向北岸淹去,而第二天8日《大公报》来自安阳的报道,则说到由于临漳砚瓦台决口,洪水将南岸也淹没。报道说,近来霪雨经旬,兼之县西太行山亦降大雨,山洪暴发灌注漳河,前夜(6日,与蒲潭营决口是一天)临漳县砚瓦台决口,直向东南泛滥,昨日(7日)到达本县回隆镇,该镇四周,水深数尺,一片汪洋,镇北前后洹桥、金乔庄等八九村,均被淹毁,情势严重。

1936年7月7日《大公报》截图

1936年7月8日《大公报》截图

1936年漳河淹没村庄照片

1936年7月11日的《申报》也报道,由于临漳砚瓦台决口,临漳称沟湾一带被淹没,水深达三公尺有奇。

1936年10月7日《时事新报》报道,安阳、临漳、大名三县百姓为了解决堵筑临漳大呼村漳河决口的纠纷,以及开辟新河道,河南第三区(民国时豫北地区为河南省第三区)专员程起陆、大名马专员在回隆镇会商,决定由各县派人勘查后,在砖寨营和大呼村开挖弧形河,新河道挖成后再堵决口。

综合这些报道,我们可以得知1936年7月6日这次漳河决口水灾非常大,从临漳砚瓦台、大呼村到蒲潭营,漳河多处决口,造成南北两岸的临漳县秤钩湾、砖寨营、大名县北皋集、双庙集、德政集、四县交界的回隆集等广大区域全部被淹。

1937年,漳河水灾依旧。此年9月8日的《南华日报》报道,彰德7日电告,自临漳柳园集东南至回隆镇、楚旺镇中间的冯家庄、湘河店、八河干、辛庄,全部汪洋,漳河在马庄、武家村、油房、后屯、砚瓦台、砖寨营、等地决口十多处,自7月4日续涨,至8月底,水势浅处四尺深,深过一丈,禾苗尽毁,房屋倒塌十之七八。

可见,在民国时期,漳河几乎每一年到了雨季都会暴涨,每一年都会决口,而临漳、魏县(大名)、安阳、内黄四县交界处则是遭受漳河河患灾难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不仅要面对土匪侵扰,战争兵乱,还有频繁的漳河水灾,生命财产毫无保障,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化为乌有,丝毫看不到任何希望。

搜索更多有关“宋代漳河:民国回隆一带严重的漳河水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