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乡土散文刊物主要内容:乡土散文,消失的算盘

人气:350 ℃/2024-02-01 02:28:02

走向消失的算盘

算盘。据历史记载,是东汉末期,数学家徐岳发明的,用来算账用的一种工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各种计算器还没出现时,人们算账基本上都是用算盘。

那时候,供销社,收购站,药铺,甚至连旅社的柜台上都会放着个算盘,就连生产队里分粮食,也会用算盘去计算,所以算盘在那时候用处非常大,也随处可见。

算盘的形状为长方形,周为木框,一根横梁又把木框内分为上笮下宽的两部分,横梁上有通孔,框上有半孔,直柱通过横梁连接上下两框。梁的上半部分,柱上置两个算珠,梁的下半部分,柱上置五个算珠。置上算珠后的柱,就叫“档”了。一个“档”上,共七颗算珠。

梁下边柱上的每个珠子代表1,梁上边的两个珠子,一个就代表5,个十百千万的位数,也是从右向左排的。因为拨动算珠的这事,基本上是要用右手去完成,所以那位数也便要由右开始,这一整套的操作结合起来就叫“打算盘”。

算盘一般情况下,根据需要,从九“档”到十五“档”不等,再小点的也有七“档”的,但无论几“档”,都是单数“档”数,为何是单档数?历史没作说明,作者也不好妄加揣测。

作者那时候上小学,除了要学好加减乘除法外,学校还开设地有珠算课,城里学校学得稍早点,农村学校珠算课要到四年级才开始。上四年级那时作者身上,左边挎的是毛巾缝成的书包,右边是个大算盘,跑起路来,算盘珠子撞在算盘框上乒乓作响,这一路响声却也在乡村小路上,留下一道独特的风景。

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先人们为方便珠算的学习,总结了一套“珠算口诀”,边背着口诀,边噼里啪啦地拨算珠,手随口动,往往配合起来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老师会让我们先把“珠算口诀”背地滚瓜烂熟,之后再结合起来练。在珠算的学习中,作者最喜欢练的就是那种打“三面九”,以至于至今还在纳闷,那种从左往右排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连加三遍后,为何就变成了从右往左排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算盘上还可以玩一种游戏叫“老虎吃小孩”,两个孩子面对面,一个占据上面笮处的两个珠子,一个占据下面的五个珠子,谁先把对方的珠子“消灭完”,就为赢。往往我们玩游戏比学珠算学得快,走在放学的路上,摊平一片土,摆上算盘,再战个“你死我活”。

用算盘算账,是过去“会计们”必须熟练的功课,以至于熟练的老会计们打起算盘来,那噼里啪啦的声音都很响,就像音乐,节奏感十分强烈。那时候的影视作品或连环画小人书里,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讨债的地主们咯吱窝里会夹着个大算盘,那时候的经济往来基本上都是“算盘”说了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商店,银行里,各种电子计算器取代了过去的“算盘”,就连做小生意卖青菜的,都是菜往电子秤上一放,钱数就出来了,电子秤瞬间就给你把账算得一清二楚了,这些,在过去可都是“算盘”干的活。科学的进步,让“算盘”彻底地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提倡人们“勤俭节约”,有个成语叫“精打细算”,这个成语就是由“算盘”而诞生出来的。倘若再过几十年连老师们都没见过“算盘”了,不知那时他们该如何给学生解释这个成语,讲解这个成语。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这种“珠算口诀”,到我们这一代人便戛然而止了,这可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啊。

但愿“算盘”哪怕过时了,无用了,就是作为艺术品以后我们还能见到,千万别绝迹,好让我们这代人,暮年后还能买到它,再玩一次“老虎吃小孩”的儿时游戏。


审阅:赵成

简评:绝大多数的发明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退出舞台,但它曾经的价值却是无法磨灭的,即便是物件本身被历史灰尘所掩盖,其故事也是永存的。

终审:严景新


作者 :王桂田,笔名文海钓客。宿州市第九中学工作。中国乡村杂志社,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宿州市作家协会作家。2019年度宿州文学奖获得者。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搜索更多有关“乡土散文刊物主要内容:乡土散文,消失的算盘”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