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蒙古为什么要第二次西征?这次是蒙古西征蒙古人的秘密

人气:410 ℃/2024-03-07 07:24:55

生命不息,作死不止,我又开始作死了,这是一个作死的话题,因为太庞大太复杂,写起来很累,而且不一定有人喜欢看。

作死也不废话,正篇开始。

老规矩,仍然先写原因,蒙古为什么要西征,答案很简单,花剌子模,可以说三次西征都跟花剌子模有关。

花剌子模是里海东岸的一个国家,一开始从属于塞尔柱突厥,1141年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击溃塞尔柱突厥后,花剌子模趁机独立,并夺取了大片塞尔柱突厥领地,一跃而成为中亚数一数二强国。

1200年左右,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又译穆罕默德)在位,他甚至燃起了征服东方的野心。你别觉得搞笑,可在人家眼里真就是这样,摩诃末打遍中亚无敌手,这给了他一种错觉,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国家一样菜。

花剌子模依靠贸易起家,古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沿阿富汗到巴格达再到地中海,另外一条是沿着中亚五国直到黑海里海。花剌子模本身就占了一条,控制阿富汗后等于把东西方通道尽数垄断。

东方无数精美的货物让花剌子模发了大财,也让他们起了贪念,仅靠贸易就能赚这么多,如果占领会怎么样?

1215年,铁木真占领了金国中都(北京),摩诃末听到消息,便派使者祝贺,表达了通商愿望。蒙古人是个很重通商的民族,游牧民族不事生产,获得物资的方法除了抢就是贸易,所以铁木真很快派了一支450人组成的商队过去。

摩诃末祝贺是假,探听虚实是真,没想到蒙古人非常实诚,几句话一说,商队就来了,而且满载金银财宝。商队刚抵达花剌子模,摩诃末就把人全部抓起来杀掉,财宝充公。

这事搁我们来看非常离谱,简直离了大谱,商队财宝再多,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微不足道,尤其这可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钱。

契丹被金灭,金被蒙古灭(当时情况是快灭了),而契丹残余耶律大石跑到中亚,干掉了花剌子模的老大塞尔柱突厥。也就是说,你大哥连蒙古人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你有几颗脑袋敢跟铁木真闹?

这事离谱到铁木真也不敢信,他以为这是个误会,八成是某个官员见财起意,杀人越货。所以铁木真派去了使者,要求严惩凶手,并希望不要影响两国关系云云。

结果摩诃末杀了为首的使者,剩余两个使者剃掉胡须,驱逐出境。

这可把铁木真气炸了,打他统一蒙古诸部以来,还没人敢这样。哪怕是在征伐金国的紧要关头,铁木真仍然决定开战,他把征金事宜委任给大将木华黎,自己亲率诸子西征。

1219年秋蒙古大军出动,1220年3月就攻下了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铁木真带了11万大军,而摩诃末手下有40万人,但仗打完之后呢,蒙古还是11万人,花剌子模一个兵不剩。

根本不堪一击,所以说学历史有多重要,摩诃末但凡有个历史老师,也不至于干出这种蠢事。

首都失陷后,摩诃末逃到了里海的一个小岛上,铁木真派人去追,其中一路由哲别和速不台统领。这两位大哥也不知道是迷了路,还是望洋兴叹找人出气,蒙古人再怎么牛,也没法扛着船出去打仗,总之这两位大哥带了3万人,一脑袋扎进了俄罗斯南部,也就是钦察诸部。

所以说毛子哥是纯倒霉,稀里糊涂天上掉下来一个灾星。当时俄罗斯还没有成型国家,都是大公国,左一个大公右一个大公,你也可以理解为无数小部落,即便这些部落联起手来,也不是哲别速不台的对手。

最让毛子哥受不了的是,这根本不是主线任务,这只是个支线,哲别他们只是去找人,八成因为语言不通闹了误会。

哲别:我们找个人,这人名字叫摩诃末。

钦察诸部:没喝多?TMD,你敢讽刺老子酒量,来啊,兄弟们并肩子上。

语言不通,地理环境也不熟悉,加上哲别速不台任务重压力大,闹矛盾很正常,总之毛子哥白白挨了一通揍,1223年卡兰卡河战役,罗斯大公们的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而哲别和速不台优哉游哉回师了。

为什么回去?因为摩诃末有消息了。1220年底摩诃末就病死了,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扎兰丁,扎兰丁收集残兵,跟蒙古兵打了一架,仍然惨败,扎兰丁游过印度河,孤身逃亡印度。

蒙古兵本来想继续追,可发现这里气候受不了,别说人,马都快热趴下了,于是铁木真发布了一条敕令:“河里有神兽,我们不能过河。”

对内解释则说,扎兰丁没有大才,不足为惧,实际原因就一条,印度太热。

既然知道正主在哪,当然要召哲别速不台他们回来,直到1225年蒙古大军班师回国,鼻青脸肿的毛子哥仍然一头雾水,不明白这伙人从哪来,更不明白自己为啥挨揍,于是就流传起了上帝的惩罚一说。

愚蠢的人们啊,因为你们不信上帝,导致降下了惩罚。

虽然第一次西征是个支线,但让蒙古人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是想维护大蒙古帝国安全,必须建立外藩;第二则是西方更好打,那里全是软柿子。

随后一件事加深了这一判断,1225年蒙古刚退兵,扎兰丁就回到中亚,重新建立起了花剌子模。1228年蒙古新大汗窝阔台只好亲率大军,再次征伐中亚,花了三年时间,扎兰丁死于乱军之中,花剌子模再次灭亡。

这件事给了蒙古很深的教训,仅仅征服不够,必须建立统治,也就是外藩。如果说第一次西征和第二次的最大区别,就是第一次是为征服,第二次则为统治。

所以1235年的拔都西征,一开始目的就很明确,而对于欧洲人来说,上帝的惩罚又来了。

西征大军第一站仍然是毛子哥,毛子哥彻底被打怕了,刚照面钦察诸部就投降了。1237年春蒙古军抵达钦察诸部,而到了1240年底,蒙古军就攻下了基辅。

西征也没有目标,建立外藩没人嫌大,既然这么顺利,那就继续往西。1241年春蒙古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向北攻击波兰,向南攻击匈牙利。

北路军在里格尼茨击败了欧洲领主联军,但遇到一个硬骨头,奥勒穆茨城(今捷克奥勒穆茨市),蒙古军围攻了两个月,没拿下来,于是按计划拐头向南,跟南路军汇合。

因为南路军才是主力,由拔都亲自统率,1241年3月抵达匈牙利首都佩斯城下(匈牙利首都原分为布达和佩斯两座城,后来才合二为一),4月击败匈牙利6万军队,攻陷佩斯城,然后一路追着匈牙利国王别刺二世不放,于年底再次攻陷匈牙利旧首都格兰城。

值得说明的是,匈牙利是当时欧洲数一数二强国,所以这一路是拔都亲军。匈牙利是早先西迁欧洲的匈人和柔然人后裔,等于是蒙古第二次西征,是东方游牧民族和东方游牧民族的后裔火拼。

拔都正在紧追别刺二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窝阔台死了。于是率军东还,1243年走到伏尔加河的萨莱城,在这里建立起了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也是蒙古帝国的第一个外藩。

拔都为什么不继续往西?后院都失火了还怎么打。有人总觉得蒙古兵不需要补给,他们打仗都是牵着马赶着羊,不愁吃穿,所以也没有后勤运输队。

这是误解,蒙古人带再多牲畜也经不起消耗,能带多少牲口?从蒙古走到西欧,光走路都要两年。而且马羊是战略物资,轻易不能吃,吃光了蒙古骑兵变步兵?羊奶还喝不喝了?

蒙古人能开展史无前例的远征,是因为坚忍。

1245年受罗马教廷指派出使蒙古的加宾尼写了本《出使蒙古记》,他在书里说,蒙古人补给困难,一样为物资发愁,但他们可以吃一切能找到的东西,甚至像猴子一样,把抓到的虱子塞进嘴里。

蒙古军队的奥秘不是他们不需要补给,而是他们能忍受极端恶劣情况。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通常来说有三大特点,第一不洗衣服,第二不洗碗,第三吃一切食物。

三大习俗虽然细节略有不同,但根本上是一样的。比如柔然人洗碗靠舔,《北史》说柔然人吃完饭家里女人碗筷一收拾,挨个舔一遍就算洗过了,蒙古做法是煮一锅汤,吃饭前用汤把碗筷涮一遍,然后再把汤喝下去。

草原很缺水,虽然名字叫草原,但其实只有薄薄一层土,随便挖个坑,除了上面一层土,下面全是沙子。

缺水就缺少一切,总有一种误解,认为草原民族吃羊肉喝马奶,蛋白质摄入量高,所以体格强壮。

真相则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从来不以体格强健著称,因为他们根本吃不起肉。有限的牲畜需要换一切必需品,盐、铁、茶叶、布帛等等,甚至去换粟米,这样粮食才够吃。

养鸡的吃不起鸡蛋,贩盐的吃淡饭,这种事屡见不鲜。

从出土的《居延汉简》看,汉朝戍关士兵吃得比游牧民族好百倍,随便一个汉军士卒,一个月吃几只鸡,宰一头羊毫无压力,而匈奴人两三个月也不见得能吃上一口羊肉。

这是一个常见误区,我看过一篇文章,认为匈人不是匈奴的最大理由,是西方人描写匈人个子矮小,而我国史书描写匈奴身材高大。

匈奴的确有少量部落衣食无忧,比如王庭,但更多面黄肌瘦,身材瘦小,而且因为他们常年骑马,罗圈腿非常严重,站在地上显得更加弱小。

北方民族为什么那么强悍,他们连这种生活都能忍受,还有什么可怕的?

蒙古兵战无不胜的秘密很简单,强大的战斗力背后是最强韧的意志,如果把蒙古军队成就归结于几个名将的指挥能力,那是对战争最低级最粗浅的理解。

这也是蒙古人能发动不可思议远征的原因之一,再恶劣的条件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与此对比西方神话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几乎全步兵(马其顿方阵嘛),没有补给也没赶牲口,一路从希腊走到了撒马尔罕(乌兹别克)。

我敢说他们一定是听蒙古西征听多了,以为远征很轻松,所以编出来一个破绽百出,四不像的神话故事。

即便如此,蒙古军也不是不需要补给,粮草可以解决,但武器呢?

这里还有几个误区,关于骑兵,主要是骑射。

骑射的麻烦第一在于骑,想培养一个骑兵,那不是三年两年的概念,十年都未必出师。这可不是让你骑着马跑一圈,而是要上阵杀敌。

游牧民族三岁骑羊,五六岁就开始骑小马,他们一辈子都在马上,甚至骑马比走路还熟练。古代匈奴蒙古人,他们走路真就是一摇一晃,跟喝醉酒一样。

中原民族不是没马,比如大家认为武力最弱的北宋,牧马监饲养的马常年超过20万匹,虽然这里面一多半不能当战马,只能送送信,拉个马车什么,但大宋朝组织几万名骑兵没啥难度。

可为什么没有呢?原因就出在人上,失去北方边境的最大困境不是缺马,而是缺人。北方边境汉人,生活习性跟游牧民族差不多,一样天天骑马,为啥募兵都找北方人,就是因为人家会骑马。

如果从南方募骑兵,成本高不说,练10年8年下来,好不容易学会了,年纪也大了,可以退伍了。

骑兵作用也非很多人想象的冲锋陷阵,硬碰硬厮杀有句话可以形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骑兵是极其宝贵的战争资源,如果你这样用,第一时间你的脑袋就没了,领导一定发飙。

TMD,你这是拿大白菜喂猪,干得全赔本生意。

即便冷兵器时代,也一样很少肉搏,肉搏战通常都是逼不得已。蒙古骑兵也一样,他们冲锋只有一种情况,战局已定,在敌人丧失斗志的时候冲一下,然后追击。

所以蒙古骑兵第二大法宝就是射,这个射指骑在马上射。

曾经有人说,蒙古兵一样要求步射。这叫一知半解,蒙古军学的确有下马射箭一说,但那是为了诱敌,等你追出来就发现这些弓兵,瞬间都成了游骑兵。

骑射跟步射根本不一个道理,找一匹马试试就明白,马上开弓使不出力气,看一个人骑射水平如何,不光看精度,更要看他能拉开多大强弓。

这是一个需要常年苦练的技巧,蒙古人的技巧如何呢?他们骑着马比你站在地上射得都远。

机动性有多重要,我觉得不用解释,而如果理解了以上两点,你就可以假想一下,对方射得比你远,跑得比你快,你能怎么办?你只能挨打。

射几箭往后退,再射几箭再往后退,等你什么时候撑不住,你也想后退的时候,蒙古骑兵就冲上来了。

冷兵器时代,适合跟蒙古人干架的场所只有一个,守城。只有攻城时,蒙古兵也得爬城墙,一样拎着大刀往前冲。

如果换成野战,真心无解。

欧洲贵族傻兮兮冲出去跟蒙古兵野战,那可不是有多少死多少,全当了箭靶子。

说个题外话,从这点就能想象出汉武帝打击匈奴有多不容易,卫青霍去病打的可都是标准野战,至今我都想不明白,汉军究竟依靠什么战术,击败了骑射天下第一的匈奴人。东汉时期条件好得多,占领了西域,要人有人要马有马,科技又领先一大截,硬刚都没问题。

关于骑兵再多说几句,这里误区实在很多。

一是盔甲,古战争中,金属铠甲非常少见,通常都是皮甲,为什么?没有实用价值。

一套铁盔甲,动辄七八十斤重,你告诉我,穿这一套出去,跑都跑不动,你能干什么?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为什么避弹衣不用钢板做?

如果机动性为零,战略价值也为零,既然只能杵在原地不动,我干嘛不修个碉堡?

不相信的话你穿一身钢板找人打架,看着很威风,对方只要遛你两圈,保证你连站立都困难,他只要保持若离若即,累不死你也能饿死你。

重骑兵一样,钢盔铁甲纯粹自寻死路,马儿冲不了几步腿就发软,跑不动的骑兵除了当靶子,你告诉我还有什么用?

骑兵不是坦克,它不是用来硬钢的,考虑防护纯粹多余。

但也不是说一点防护都不要,因为有弓箭。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成吉思汗发明了一种藤甲,可以防弓箭,搞得铁木真成了孟获第二,木鹿大王门徒。

真实情况是,蒙古兵的确用树藤,但那是盾牌,藤条盾很轻,可以挂在腰间或者左臂,不至于影响骑手动作。

蒙古兵盔甲也是皮制,但目的不是防护,而是保暖,就他们那个温度,铁甲兵团打一架回来,耳朵鼻子都冻掉了。

真正防护是丝甲,一种特制丝绸,用生丝编制,很结实,箭头很难穿透,会连布带箭一起射入体内,大夫疗伤的时候就很方便,一拔就出来,不用担心倒刺和中毒。

丝甲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发明,中原王朝早就有了,别说丝甲,棉甲布甲甚至还有纸做的盔甲。

别小看它们的防御力,任何东西叠几十层,别说弓箭,火铳都打不透。

那些花里胡哨的重盔甲,真正作用就两个,一是仪仗队,二是二傻子专用。比如金兀术的铁浮屠,铁浮屠到底是什么东西,到现在都没人能讲清楚,而它的作用也就一个,岳家军的背景板。

马也说两句,都说蒙古马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战马,特点跟蒙古兵一样,耐操。

据说国内养马场,因为蒙古马不值钱,往往忽略它们,找个地一扔就不管了,过几年一看,人家仍然活蹦乱跳。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吃苦耐劳,体格倍好,怎么都不生病。

但这不代表蒙古马天下无双,事实上现在纯种蒙古马不多了,都在搞杂交改良,为啥,个头太小。

蒙古马的确对长途奔袭很有用,但不代表天下无敌。一场战争往往只需一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分出胜负,不需要跑马拉松,只用冲刺五公里。

面对面厮杀,你说你是挑高头大马,还是矮小的蒙古马?

所以蒙古骑兵很不擅长肉搏,人小马也小,怎么可能擅长。我看过一本国外写的书,里面描述蒙古骑兵40%都是重骑兵,高大的战马,骑手个个身负重甲,连战马也披了一层铁甲。

作战时,轻骑兵负责引诱敌人,当把敌人引诱到一起后,蒙古重骑兵出动,依靠精湛的肉搏技术获胜。

老实说,这简直是精神病人的臆想,偏偏这本书还成了研究蒙古军学重要参考资料。

蒙古分不分轻重骑兵?分,但这个标准非常模糊,因为每名骑兵的武器配备几乎完全一样,都是一把弓,三袋满满的箭囊,一根长矛,一把弯刀。

说到弯刀也要提一句,刀是弯曲的,弯曲刀刃有什么好处呢?不容易折断。

因为共振等原因,直剑砍在对方盾牌,或者其他坚硬物体上,很容易折断,弯刀就没这个担心。

每次看西方历史或者战争电影,出现高大威猛骑士,拎着一把又直又长的巨剑在马上挥舞,我就一脑门子的汗。

所以说他们是村长级械斗真心不冤,如果正正经经打过几次仗,早该明白直剑不适用这个道理。

反正很神奇,西方古代战争几乎与我们相反,很少弓箭,全副武装,一身钢板甲只露俩眼睛的骑士,挥舞着又长又直的大剑......

如果放在中国古战场,一定认为他们是来表演杂技。

蒙古人的箭也不一样,最少分两种,一种轻,一种重,重箭用来近射,轻箭则用来远击,前面说蒙古兵骑马射的都比你远就是这个道理。人家不仅弓好,骑射技术熟练,弓箭也比你讲究,分得很细。

这样问题就来了,丝甲、弯刀、弓箭这都是欧洲没有的东西,粮食好解决,武器消耗怎么办?蒙古人一样需要补给,只是他们运输队要轻松许多,不用推着满车的粮食到处跑。

所以拔都一听窝阔台死了,他只能退兵,而且是迅速退兵,打下来的地盘统统不要,一直跑到伏尔加河才停下来。

失去后方,缺乏补给,对谁都是致命打击,蒙古兵也一样。

有很多文章说什么蒙古兵打不过欧洲联军了,又有说欧洲城堡阻止了蒙古人,所以欧洲后来大修城堡。

匈牙利首都都攻下来了,区区城堡能拦得住?蒙古兵只是不愿意浪费时间。从花剌子模开始,蒙古兵一路上攻陷了多少坚城?

说起攻城也要插一句,蒙古围城最大秘诀不是投石车,忽必烈时代才造出来回回炮,首次应用于战场,那是襄阳之战,拔都西征的时候有这玩意?

就算有,蒙古人带着几百门炮,从蒙古草原一路拉到匈牙利?

蒙古人攻城最大秘诀就是孙子兵法的一句话,“围城必阙”。围城的时候留个小口,西方人根本不懂,看到有缺口就拼命从这里跑,然后蒙古骑兵一路追杀,简直不要太轻松。

蒙古军动辄一个月攻下一座大城,你以为靠什么?

所以在看西方历史的时候,往往哭笑不得,战争艺术这个方面,实在差太多了,一个天一个地,他们连最基础的战争原则都不懂,而又往往自以为是,胡编乱造或者强行解释,最后搞得所有人瞠目结舌。

拔都听说最有可能继位的,是跟他关系不好的贵由,所以他走到钦察诸部就不走了。回去没意思,干脆留下吧,反正这次出征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外藩。

为什么选这里,因为钦察诸部是投降的,拔都认为最容易统治。

毛子哥欲哭无泪,短期徒刑延长至无期,毛子哥两次选择都错到了脚后跟。

钦察汗国就这样成立了,拔都此后再也没回过蒙古,贵由对这件事非常生气,甚至打算亲征,事实上贵由就病死在西征路上,蒙古帝国险些爆出内乱。

第三次西征仍然跟花剌子模有关,虽然花剌子模早几十年就灭亡了,扎兰丁也死了,但它留下的影响并未消除。

花剌子模之后,中亚又冒出来一个国家主动作死,木刺夷,也就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那位山中老人建立的暗杀之国。

征讨木刺夷只是个借口,第三次西征的原因与第二次一样,建立强大外藩,换句话说,波斯这旮旯又不怎么听话了,既然征服不管用,那就直接统治。

铁木真御驾亲征过,窝阔台也去过,但蒙古人一走,波斯诸国就乱了,他们与钦察诸部不同,波斯都是穆斯林,他们很难认可异教徒。

而波斯位置又非常重要,关系到蒙古帝国对外贸易,所以蒙哥大汗一继位,就定下了第三次西征,由皇弟旭烈兀带队,继续向西。

为什么要拿木刺夷当借口,据说是木刺夷国王试图刺杀蒙哥。这话连我都不信,别说他有没有那个心,就算他有那个胆手也没那么长,蒙古离木刺夷近万里,派几名刺客就能搞定大蒙古帝国皇帝,真以为你会圣火令武功啊。

但不管怎么样,蒙古大军打着征讨木刺夷的理由出发了,这条路都是老熟人,所以旭烈兀也不着急,走得不慌不忙,1252年大军出动,1255年旭烈兀才来到撒马尔罕。

做好充足准备后,1256年冬天旭烈兀开始进攻木刺夷,木刺夷国灭,举国之民几乎屠杀殆尽。

征讨木刺夷本身就是找借口,与其说惩罚不如说立威,醉翁之意不在酒,杀木刺夷目的是给阿拔斯等国看。

如果不服从我的统治,木刺夷就是下场。

阿拔斯也很强硬,拒不投降,旭烈兀接着用一年时间扫平阿拔斯,于1259年9月开始进军叙利亚。1260年1月,攻占阿勒颇,4月攻占大马士革。

正当西征大军顺风顺水的时候,蒙古又出事了,大汗蒙哥死在了四川钓鱼城。

蒙哥突然暴毙,根本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旭烈兀是他亲弟弟,有资格争皇位的,所以旭烈兀一听到消息,就赶紧往回撤。

如果不明白,多解释一句,后来登上皇位的忽必烈也是蒙哥亲弟弟。当时竞争者有三位,老二忽必烈,老三旭烈兀,老四阿里不哥。

旭烈兀吃亏在人不在蒙古,所以蒙古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拥护忽必烈,一派拥护阿里不哥。忽必烈两人都想拉拢旭烈兀,结果是忽必烈使者早到一步,将旭烈兀西征之地,全部委任于他。

旭烈兀走到波斯就不走了,既然争皇帝没戏,效仿拔都当个国王也不错。于是宣布支持忽必烈,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经过5年内战,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登上帝位,紧接着下旨封旭烈兀为伊利汗国之主,第二个蒙古外藩成立了。

蒙古除了第一次西征是为了消灭花拉子模,打通商贸道路之外,剩余两次,都有明显目的,就是建立外藩,即大蒙古帝国外围屏障。

为什么不继续西征,外藩都建立起来了,当然也没必要再劳师动众。

蒙古四大汗国都是内部分裂的产物,彼此矛盾很多,比如金帐汗国就跟伊利汗国打了几十年的仗。未分裂之前,都是自己人,分裂之后,就变成了敌人,这种情况下,任谁都不敢贸然远征。

而对于大元帝国,重心从来没放在西边,蒙古重点始终放在南侵,也就是中原上。

总之呢,蒙古西征是一个意外产物,如果不是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逃亡,如果不是哲别速不台追击时无意中闯到了钦察诸部,如果不是打了几架发现这里人特别菜......

蒙古根本不会动西征的念头,第一次西征时他们正跟金国打得热火朝天,成吉思汗说什么也想不到,西方还有那么辽阔的天地,而且关键是很容易征服。

从蒙古和林到匈牙利、叙利亚,这是一条任谁也无法想象的远征之路,想象力再丰富之人,都不可能事先计划如此漫长的补给线。

至于吹欧洲联军怎么怎么样的,我就一句话,你算算蒙古到欧洲跑了多远,远征跟家门口打架完全两个难度,更不要说蒙古这种几乎横跨地球的远征。

你让欧洲人远征南宋试试,我保证他们连钦察诸部都过不了。拔都西征也好,旭烈兀西征也好,那都是偏师,蒙古大汗御林亲军,一直都在南宋。

意外,都是意外。

搜索更多有关“蒙古为什么要第二次西征?这次是蒙古西征蒙古人的秘密”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