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一起口述抗战史 我家的抗战故事年轻伴侣

人气:481 ℃/2024-05-03 21:29:39

陈洛涟、田守尧夫妇旧影。资料图片

去年国庆节,陈学文(左四)一家和田守尧亲属在抗日山烈士纪念馆合影留念。 陈学文提供

陈洛涟故居。陈宣静 摄

[抗战事迹]

投笔从戎

黄海殉国

陈洛涟(1919-1943),原名陈乐琏,出生于乐清白象莲池头村一大户人家。1938年离开温州中学,北上皖南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军部参谋、江苏阜宁县区委书记兼妇救会主任。与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结婚不久,1943年春即奉命赴延安学习,途中在黄海遭遇日寇,激战中夫妇双双牺牲。其时陈洛涟24岁,田守尧28岁。

温州网讯 “我的三姨妈、四姨妈都是新四军战士,三姨妈1943年在黄海和日寇的海战中牺牲,安葬在江苏连云港的抗日山烈士陵园里。她们的事迹可以报道一下吗?”看到本报推出的《我家的抗战故事》系列报道,市民陈昕来电说,他觉得两位姨妈的事迹很感人,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三姨妈的抗战故事。

陈昕的三姨妈名叫陈洛涟,1919年出生于乐清白象的一个大户人家,兄妹9人,三男六女。她从小接受革命思想,在温州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岁逃学前往皖南参加革命,24岁在小沙东海战中与丈夫田守尧双双遇难。

为了纪念烈士的英勇事迹,在陈洛涟的老家乐清白象镇莲池头村,由村民自发筹建的陈洛涟抗日烈士纪念室,将于本月底开放。

壹陈克秋(陈洛涟四妹):

五个小姐妹一路欢唱去皖南

今年94岁的陈克秋老人从江苏省文化厅党委书记任上退休后,一直生活在南京。在电话里听得出,老人思维清晰,很是健谈。

她说:1938年,我和三姐在温州中学读书。一个冬天的晚上,姐姐告诉了我要与几个同学去皖南参加新四军的事,我马上也要跟去,姐姐无奈地答应了。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我跟着姐姐和她的三位同学悄悄从校后门的围墙爬了出去。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五人来到瓯江边,上了一只去青田的小船,我们一路歌唱,根本没想到学校和家庭都在找我们,经过一天的水路,黄昏时分才抵达一个集镇的码头。找到旅社住下后,大家便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计划。一位说:“这旅社可不像学校,宪兵和警察随时可能来查夜。”大家想到有一张新四军驻温办事处给我们开的介绍信,可能会有危险,因为我年纪最小,最后决定将介绍信藏在我的内衣里。果然,夜深时来检查了,我在被窝里吓得不敢钻出来。后来虽然都顺利通过了,但那种恐惧很长时间去不了。

行程数百里后,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安徽泾县的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八中队,在这里接受了七八个月的军训生活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

学习结束后,我和8个学员被派到云岭军部军需处学习财会。又学习6个月后,我被派到军教导总队队务处担任会计工作。姐姐和三四个人因学习成绩优秀,被留在教导总队部总教室,不久她又调军参谋处任职。

后来,我又被调到新四军军部任财务部总金库主任兼江淮银行金库主任。姐姐思想特别好,多次打报告,要求到基层锻炼,终于获批到江苏阜宁县(今滨海县)任区委书记兼妇救会主任。我在盐城送她上了船,依依惜别。之后,我们一直写信保持联络,直到1943年春夏之际,在长时间没收到回信后,我收到了一封退信,上面写着‘此人已经死在海里’,真像晴天霹雳一样。过了很久,我才在报刊上读到刘白羽等人写的《海上的遭遇》,得知了她牺牲的详情,八旅副旅长常玉清还给我转来了三姐和姐夫的相片。

再说说我们家庭。我父亲思想很开明,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接受更好的教育,都把我们早早地送到城市里。我们的参军使他忧虑万分,促使他横下一条心,将我二姐、五妹和小妹都送到了国外留学。她们一直住在美国,改革开放后才回国探亲,见面时彼此已难以相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她们带着孩子,一起到抗日山凭吊了洛涟和田守尧烈士。我也先后去祭扫了4次。

贰陈学文(陈洛涟小弟):

最后时刻不忘提醒战友

陈学文曾任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三姐四姐从学校里翻墙北上参加革命时,他年仅6岁。他说:得知三姐牺牲的消息,大概是在1949年10月,他收到了四姐的来信,信里告诉他“三姐牺牲了,别悲伤”等等。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很关注与三姐有关的信息,从各种渠道搜集了很多资料,渐渐梳理出陈洛涟最后时刻的一些细节:

“三姐1942年冬与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结婚。姐夫田守尧1915年出生,是安徽六安县人,他15岁就参加革命,红军长征时任营长,1935年抵达延安后任78师师长。在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中,任115师334旅687団副团长,他负伤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重创日军。他多次受到党中央的嘉奖,可以说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将才之星’。

1943年春,党中央为了迎接抗日全面大反攻,决定抽调部分江南新四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团级以上干部赴延安培训,并可带是干部身份的家属一起培训。三师参谋长彭雄和田守尧奉命带队出发,我三姐也在其中。一行51人从阜宁县乘船出发,计划到连云港赣榆县柘汪口登陆,然后从陆路经山东前往延安。船开到赣榆县九里乡小沙东海面时,与一艘日军巡逻舰相遇。激战中,彭雄牺牲,田守尧负伤仍镇定地指挥战斗。我三姐也负伤了,忍着痛鼓励战友:“到了为革命献身的时候了!”并从容地处理了机要文件。危急关头,眼看已靠近柘汪口,而船将沉没,他们决定离船上岸。三姐夫妇在前面探路,不料被一个大浪吞没,临危时,她还回头朝后面的同志高喊:‘别走这条路,有水沟。’在这次‘小沙东海战’里,共有16名将士牺牲,后来被安葬在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刘少奇、陈毅等都曾题词悼念在这次海战中壮烈牺牲的先烈。”

2003年是陈洛涟牺牲60周年,抗日山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陈学文作为烈士家属,被邀请前往。但由于临时有事,他未能践约,深以为憾。去年国庆期间,他的大儿子陈昕和弟弟一起开车护送父母去了抗日山烈士陵园祭奠,终于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叁陈宣静(陈洛涟宗亲):

陈洛涟是我们村的一张红色名片

年过半百的陈宣静是莲池头村村民,这段时间,他一直在为筹建陈洛涟抗日烈士纪念室而忙碌。前不久,他为此特地跑到杭州,拜访了“学文哥”(他与陈学文同辈),搜集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

他带我去看了复印店里已经做好的15块牌子,上面有陈洛涟的生平介绍、一些历史照片、小沙东海战的介绍等等。他说:“纪念室原本想设在村文化礼堂的四楼,白象镇的领导来看了后,提议最好设在陈洛涟故居里,认为这样更有意义。对此,村干部也很支持。但因为陈家旧宅目前出租了还没到期,接下来纪念室只能暂时放在文化礼堂里,等故居租期一满,就搬过去。”

他带我来到村西头的陈家旧宅,一边走,一边介绍说:莲池头原名荷池头,因村东有荷花池而得名,村里几乎都姓陈,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陈洛涟家原来是这里有名的富户,1932年他们家用糯米粥当沥灰,盖了这幢三层的洋楼,非常结实,当地人都称为“炮楼”。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在附近建了一个飞机场,就把指挥塔台设在了炮楼里,现在炮楼上还留有很多弹孔。所以,这幢房子本身也是很有保留价值的一处抗战遗迹。

问他为什么要自费为陈洛涟烈士办纪念室,陈宣静笑笑说:有些人也不理解,说我是在空搞,我不怕打击,因为我觉得陈洛涟是我们莲池头村的一张红色名片,借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东风把这个纪念室建起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很有好处。

肆尚文化(陈洛涟外甥):

我要带上家人

一起去抗日山

得知莲池头村筹建陈洛涟纪念室,尚文化的心里又起了波澜。他是陈洛涟大姐的大儿子,原来是柳市二小的语文教师,现已退休。

对于三姨四姨的事迹,尚文化说,自己小时候只是模模糊糊地从长辈那里听说过,后来他十几岁考到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才从住在温州的小舅舅陈学文那里了解了很多,舅舅还给他看了《海上的遭遇》这篇文章。他深以自己有这样的两位亲人而自豪。

退休后,他有了空闲,想更多地了解一些陈洛涟烈士的故事,就申请加入了乐清市新四军研究会,查询资料写了好几篇有关两位姨妈的事迹的文章。近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南京,拜访一下年迈的四姨,聊聊过去的事情,拉拉现在的家常。前不久,他在上海女儿家一集不落地收看了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六集纪录片《新四军1941年》,其中四姨陈克秋接受采访的镜头,让他激动不已。

尚文化说,自己去过一次抗日山,那次国外几位姨妈带着家属回国,和南京的四姨妈一家一起去祭奠,得知消息,他也赶了过去。事后,他还为此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两位亲人(陈洛涟夫妇)。

“我还要再去抗日山,下次我要带上家里人一起去。”尚文化说。

本文转自:温州网

搜索更多有关“一起口述抗战史 我家的抗战故事年轻伴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