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钱币的载体与历史,钱币,从历史中走来

人气:350 ℃/2024-02-27 21:54:36

长辈宠爱晚辈,常常昵称为“宝贝”。“贝”之所以能称为“宝”,是因为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原始的货币——贝币(见图)。贝币是产于南海的天然海贝,光洁美丽,小巧玲珑,由于一面有槽齿,又名南海齿贝。早在夏商时代,就成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被称之为“货贝”。

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10个贝折算为1朋。今日志同道合者互称“朋友”,就与当年贝的计算单位息息相关,意味着“朋友”并非只有精神友谊,还与经济交往有关,“来而不往非礼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双文明的朋友关系。

贝用作货币,在汉字中也留下了历史足迹。今日中国,凡是和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繁体汉字,如贵、贱、买、卖、赏、赐、财、货、赋、贼、赃等,都与“贝”字有联系。它说明早在创造汉字之初,贝就已经成为货币,并且反映了贵义贱利的观念,否则,不会出现两戈求贝称为“贱”,十戈求贝称为“贼”的字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地遥远的真贝供不应求,人们开始寻找各种代用品,如石贝、骨贝、蚌贝、玉贝等。到商代晚期,又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铜贝,其贝面凸起,还模铸一道贝齿。由于上面未铸文字,后世称之为“无文铜贝”。

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用青铜铸造了不少铲、刀、戈等不同形状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并在市场上用以交换粮食、牲畜等农牧产品。这时人们才发现除了铜贝以外,铸造形体小于实际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武器的青铜铸件也能成为人们实现市场交换的等价物,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所谓铲币、刀币、布币等新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流通的货币几乎都由生产工具和作战武器演变而来,有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等形制。

由于这些工具形和武器形的货币造形,多有锋利的棱角,容易刺伤人体,携带也不方便,到战国晚期人们便根据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开始制造方孔圆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诏令全国统一使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这种铜钱比较美观,周边圆滑,方孔又能贯以绳索,便利携带,从此成了二千年来中国百姓常用的铜钱。当时为了保证钱币含铜量与交换物等值,钱币都以重量计算,如秦代通用的半两钱(一两为24铢)。

由于人们将1000个方孔圆钱用绳子贯串起来叫一贯和一缗,后来便发展成为形容自始至终坚持做好某项工作的词语,如:“一以贯之”、“一贯”、“贯彻”等等。由于方孔圆钱的基本单位是一文,故人们往往用“身无分文”和“一文不名”来形容贫困者,以“分文不取”来表扬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者。

汉初,铜钱允许民间自由铸造,到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朝廷禁止民间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国进入由政府垄断的铸钱时期。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宜,一直沿续至隋代还在铸造。

为了以较少的铜原料,铸造更多的铜钱,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决定将重量制改为通宝制,使标志社会财富的钱币向象征性意义上迈进了一大步。此后人们所看到的中国钱币都以“宝”字用作钱文,如人们常见的唐代玄宗时的“开元通宝”、宋代徽宗时的“大观通宝”。

唐以前金属钱币的铸造用范铸法,即先做钱的“模”,再用陶土将模制成若干个钱组成的泥范,经烧制后泥范就成了陶“范”,然后将熔化的金属液体浇灌入陶范,待冷却后打碎陶范即可获得连在一起的若干个毛坯钱,最后将毛坯钱一个个分开,并打磨光洁后即获成品钱。因为这一生产过程是由制模到制范,所以后来汉语词汇中才出现了“模范”字样。

搜索更多有关“钱币的载体与历史,钱币,从历史中走来”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