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民俗>正文

日钢来历 古钢印记

人气:340 ℃/2024-01-03 01:44:19

作者\李晓东 文章来源:康氏民俗文化馆公众号

作为为太原市唯一的国有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一太原市古交钢铁厂,无论其开创、再创,还是鼎盛时期,都曾受到万千瞩目。它诞生于 20 世纪的 50 年代末大炼钢铁时期,恢复生产时又逢文革后全面恢复经济时,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扶摇,成长为太原乃至山西的明星企业,无论是生产效益、还是厂容厂貌,都曾领省城之先。《太原日报》连版报道,各级领导及兄弟企业接鐘至古钢参观学习、开现场会,风头曾经盖过省企太钢。可惜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曾经风光无限的古交钢铁厂 , 仅仅红火鼎盛了 15 年,就于上世纪末再遇停产、承包、改制,一步步走向落寞。曾有着四千多员工的钢铁企业,最终破产,员工下岗,设备设施被拆,近乎夷为平地。从 1958 年至 2017 年,近 60 年的艰辛历程,是古钢几代人的青春印记。

古交钢铁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创于大跃进时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中央“赶英超美”的号召,工业提出了“以钢为纲”,将在 7 年甚至 5 年、3 年内赶超英国。1958年 8月的北戴会议发表公报,号召全党全民为 1070 万吨钢奋斗。人民社报发表社论,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元帅”,要其他部门“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提出“全力保证实现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由此,荒诞不经的全民大炼钢铁群众运动开启。

位于古交市东北面的河口镇汾河湾的太原市第三钢铁厂,于 1958 年 12 月25 日改名为太原市古交钢铁厂。职工由阳曲铁厂、半沟铁厂、创业社、太原铁器社、给排水公司、建三公司、太原市第二钢铁厂等 12 个单位组成,并向农村招收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短短几个月内,各方人员相继涌来,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上万人的钢铁建设大军,拉开了古钢初期建设大会战的序幕。工地上红旗招展,机器轰鸣,人山人海,车来车往,工人们昼夜奋战,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经过六个月的紧张施工,同年 12 月 8 日,第一座 5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并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全厂以高炉生产建设为主,并积极开展矿山、炼焦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边生产、边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建成高炉 9 座,有效容积为 354m3,其中13m3 高 炉 2 座、8m3 高 炉 1 座、50 立方米高炉 2 座、55m3 高炉 4 座。高炉建设基本完成,同时完工的还有 240 千瓦发电站一座、100 吨倒焰窑 4 座、小型球磨机 4 台、红旗 3 号焦炉 2 座。1960 年 3 月, 生 铁 最 高 日 产 达到 218 吨,创下的最好成绩。在基本建设方面,修建了厂区至狐堰山矿区公路 47 千米,厂区至铁磨沟焦炭厂铁路 6 公里,建成跨汾河 135m 长大桥一座,完成职工单身楼两座,还有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等共计建筑面积11874.43m3。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施工建设,企业初具规模。累计产钢 5057 吨,生产铁 85314 吨,产铁矿石 242549 吨,焦 炭 68636 吨, 耐 火 砖 9276.19 吨,水泥 721474 吨,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401770 元从建厂到 1960 年 4 月,国家累计投资 2694.2 万元,实际完成投资 2386.43 万元,其中用于矿山建设投资 74.78 万元,用于交通运输建设投资788.77 万元,用于高炉设备及厂房建设资金 333 元,用于防洪工程 5.3 万元,用于其他项目支出 53.30 万元。此外,库存材料设备占用资金 395.38 万元。但因粗糙上马,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矿石及其原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生铁产量、质量都不能满足正常生产需求,生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亏损严重。1961 年 7 月古钢奉命停产。职工精简支援农业建设,全场职工由5231 人缩减至 62 年的 1233 人,剩余人员逐步分流,到 62 年 4 月仅留 48 名职工留守护厂。

重启于拔乱反正时

1970 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工业原材料紧缺,远远供不上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太原市铸造生铁短缺牵动着市领导的心,在这种大背景下,市领导果断决定,上马古钢,恢复高炉生产。一声号令,唤醒了沉睡中的古钢,也给古钢人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当时的古钢破砖烂瓦,垃圾成堆,野草丛生,一片荒芜,这种荒凉情景真实让人难以承受。

古交钢铁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0 年 5 月份第一批新工人进厂,随后太钢、十三冶、水总等单位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相继调派入厂。职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吃饭不见蔬菜,喝水要到汾河挑,睡觉缺少床,只能打地铺,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没有吓倒每位职工,大家怀着忘我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立志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古钢的建设。当第一份“恢复 55m3 高炉生产的报告”经市领导批复后,厂革命委员会和宣传队领导带领全场职工投入了恢复生产的各项战斗,为确保设备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上级财政预支 112.745 万元用于恢复生产。在检修高炉、电炉等设备的同时,投产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经过全厂干部职工几个月的奋战,于 1970 年 9 月 25 日上午举行了电炉出钢的庆典大会,电炉投产后,当年累计生产钢锭 206.19 吨,完成工业总产值 5 万元,职工总数达 840人,因为未能完成高炉检修计划,当年高炉没能投入生产。从 1970 年恢复生产到 1983 年的13 年期间,3 座高炉先后投入生产,高炉总容积达到 16m3。产能扩大,矿石供应却因公路不完善、运力不足而不能满足生产,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厂里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1000 万元,太原市政府组建铁建兵团,打通了矿区公路和铁路矿石专用线,解决了矿石运输的难题。新建了选矿车间,购置的规格为1750X600的磁选设备,总投资 2.9万元。磁选设备投产后,解决了部分低品位矿直接入炉的被动局面,提高了高炉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1978 年,经过改造的三号红旗焦炉竣工投产,1979 年至 1980 年改造后球团工程投入生产。1981 年又改造了 6# 高炉出渣工程,将干渣改为水冲渣,彻底解决了干渣严重污染问题。在更新改造设备设施的同时,对产能低、能耗较大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淘汰,如 1976 年停了电炉炼钢、1983 年报废了矿区至总厂铁路专用线。到 1983 年,古交钢铁厂累计生产钢锭 2594.77 吨,生产钢 11710.76 吨,产铁 44994.69 吨,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 4970.03 万元。

13 载努力,却一直在亏损中经营,困境中徘徊,13 年主要领导换了七任,工人先后调出古钢 900余人,到 1982 年底,企业累计亏损额高达 2944 万元,被扣上太原市亏损“无底洞”的帽子,又一次濒临崩盘关停的危险。古钢的经营状况也一直让太原市领导头疼不已,欲上不能,欲下不忍。根据中央“三项建设六要求”方针,围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市领导痛下决心,狠下功夫。

1983 年 3 月 9 日,市长王茂林同志亲临古钢现场办公,召集部分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的座谈会,与会人员抱着对古钢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分析讨论了古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会后,调整了古钢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后带领全厂职工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整顿生产秩序,工作作风,强化劳动纪律为主要突破口,对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治理,实行了总厂车间班组三级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展了节能、降耗、降成本的生产节约运动,推行了以各项考核指标为内容的浮动工资制,管理出成果,管理见效益,经过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1983 年古钢终于实现了扭亏,摘掉了亏损的帽子,古钢终于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振兴于改革发展时(1985~1998)

初见成效的古钢肢足了干劲,也坚定了上级领导对古钢今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1984年 5月,太原市委根据干部“四化”标准要求,对古钢领导班子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后的领好班子中有大学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 75%,年龄结构下降,工作有朝气、有活力,党政工目标明确,立志在任期内改变古钢面貌,向上级领导交上份满意的答卷。思路决定出路,工作目标确定之后,新班子带领全厂职工走向了古钢有史以来的改革创新之路。

特别是 1985 年 1月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来,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先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其办法是围绕条件公开、政策透明、机会均等、择优聘用的原则,对中层干部实行了聘任制,对一般工作人员实行招聘制,对工人实行了组合制,对落聘人员和未组合人员一律实行待岗培训,从此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工人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铁饭碗。人事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使人人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有效地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责任感,否则随时都会有下岗的可能。实行了岗位标准化管理,制定了408 个岗位标准,主要以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道德、岗位纪律作为考核依据,每月对各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论功行赏。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工资奖金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工资向一线人员、向苦、脏、累岗位倾斜,也就是干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效益越好收入越高,基本拉开了收入的档次,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论资排辈熬年头的工资制度。实行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员培训的四全管理。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出成果,管理见效益,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和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1984 年古钢第一次向国家上缴利润 20 万元,企业当年被评为太原市先进单位。

古交钢铁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此,古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走上了兴旺之路。发展是硬道理,古钢人清醒地认识到,设备老化、陈旧是制约今后发展的瓶颈,不进行更新改造就没有发展后劲,从这一年开始,古钢拉开了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自筹资金 100 万元,先后对三座高炉进行扩容改造,由原来的 160m3 扩大为总容积 240m3,同时对高炉辅助系统进行了 135 项配套改造,有效提高了高炉的生产能力。矿山改造由原来的土采实现机械化开采,产量由原来的年产 5 万吨增加到年产 20 万吨的生产能力,为扩大生产规模,96 年投资 834 万元完成了东崖底矿坑采的施工,并投入生产,设计年产原矿十万吨,解决了矿源不足的问题。为提高精矿的生产能力,1985 年选矿进行了扩建改造,淘汰了小选设备,新上了四台 1520×3000m/m 球磨机,产量由原来年产 10万吨增加到 20万吨,改善了高炉用料。

烧结技改项目于1987年开工建设,经过紧张的施工建设,两台 15 平方米烧结机及其辅助设备于 1989 年 9 月竣工投产,年产烧结矿 26 万吨,总投资457.2 万元,烧结投产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土烧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的局面,同时改善了高炉的炉料结构,由吃部分生矿改为全部吃熟料。为了打破太原市有铁无钢的局面,经有关部门设计论证,市领导决定在古钢新建炼钢、轧钢项目,经过前期准备工作之后,1987 年正式开始建设,1990 年底炼钢投入生产,主体设备有六吨顶吹转炉两台,300 吨混铁炉一台,1500m3 制氧机一台及炼钢系统配套项目。工程总投资 12663 万元,年设计产钢 12 万吨。随着炼钢项目的开工,轧钢工程项目也于 1988 年开工建设,经过四年的施工,1992 年 4 月,500mm 轧机350mm 轧机,两条轧钢生产线相继竣工试车,轧出了合格的钢材产品,从此太原市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

古交钢铁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 1984 年至 1998 年间,大规模的技改项目竣工投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小型钢铁企业发展成现在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通过不断推进技改工程的升级改造,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生产经营蒸蒸日上,经济指标年年刷新,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各项经济指标十年上了十个台阶。以 1994 年情况对照,工业总产值比 1984 年增长 81.52 倍,生铁产量完成计划的 109.1496,比 1984 年增长 81.4 倍,在消化 1680 万元各种支出外,实现利润 423.26 万元,比 1984 年增长 8.89 倍,上交利润 138 万元,为年计划的 13.119实现利税 2096.86万元,为年计划的 20.999 比 1984 年增长 1.37倍,上交利税 815.47 万元,比上年增长 24.64 倍,比 1984 年增长 37.88 倍,销售收入完成 15140.77 万元,为年计划的 108.15%,比上年增长 15.86%,比 1984 年增长 2.87 倍。人民日报曾以“十年高效从何来”为题作了详细的专题报道。此时古钢总占地面积 1877.82 亩,其中工业用地 1426.06 亩,生活用地451.76 亩,有固定资产 65 亿元,职工4500 人,成长为太原市国有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企业以矿山、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机动运输、金属结构加工、产品销售为体的一条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采矿 40 万吨、选精扩 20 万吨、生铁 23 万吨、钢坯 70 万吨、钢材 70 万吨,及年发运 200 万吨的铁路专用线站台。产品有钢坯、建筑螺纹钢、尤以铸造生铁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产品质量在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从 1985 年以来,共为职工办实事76 件,其中包括 14 栋家属楼、两栋单身楼、三座教学楼、两座教育中心楼、一所幼儿园、一座职工医院、一幢招待所、一座舞厅,经过 12 期厂区绿化美化建设工程,成为花园式工厂。1985 年以来,古钢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太原市模范企业、山西省设备管理先进企业、山西省管理示范企业、山西省体改先进企业,企业党委连年被评为太原市先进党委,厂工会被评为山西省模范职工之家,团委被评为太原市先进团组织。

古交钢铁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落于九十年代末

进入 19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老国企体制机制弊端显现无疑,抗风险能力极差。市场疲软引起的产品滞销,致使企业生产资金严重短缺,缺少流动资金的企业就好比一个人没有鲜血一样,供血不足就是死路一条,在企业面临危难之时,古钢人急在心里痛在心上,人们不甘心企业就这样垮掉,为了救活企业,为了保住古钢老少几代人赖以生存的饭碗,大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钱支持企业维持生产,有的职工拿出全部积蓄支持企业,有限的资金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尽管全厂上下动了不少脑筋、想了各种办法,但最终未能渡过困难。

1998 年 7 月 6 日,因欠交电费停电拉闸,高炉被迫停炉。一个历经 40年的老国有企业,在历史的各个发展时期都曾创造过辉煌,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企业,最终未能逃脱被历史淘汰的厄运。此时此刻,全场4500 名职工和万余家属的心情沉重,人们的心在流血,一个谁都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下岗”终于在古钢人头上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停产让人措手不及,本来七个月未领到工资的职工等于是在伤口上撒上把盐,生活的压力、精神的痛苦使人愁眉不展,让人失去了笑脸,仿佛天塌下来的感觉,让人显得十分无助。养家糊口吃饭是大事,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几个月下来有的家庭开始断了口粮,为了生活,古交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古钢打工的人群,古交本来就不大,又有多少事可做,由于人多事少,大部分人从早等到晚找不到一点活儿干,只能两手空空饿着肚子回家。无奈之下,人们上街堵马路,采取了过激的办法,与此同时,厂领导多次跑政府找上级解决问题,在多方努力和关注下,1998 年10 月份市政府作出决定,派工作组进驻古钢,并开始了下岗进中心的工作,厂里成立了下岗再就业管理中心,各个单位成立了再就业工作站,通过学习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使职工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明确了进中心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是保证进中心职工按时领到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费,解决吃饭问题。十月底,第批 1300 名职工顺利进入中心,并于当月领到了基本生活费,接下来第二批、第三批……至 1998 年12 月 31 日,全厂 3500 余名职工全部进入中心,矿区和结构分厂当时没有下岗,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在这期间,厂里安排少部分职工值班,维持正常工作和看护厂里所有资产。下岗的阵痛过后,古钢人必须面对现实。从进中心 1998 年 10 月到 2005年的出中心,这八年时间里,职工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而更可喜的是每个人的心态得到了调整,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逐步转变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改变自己,当 2005 年出中心取消低保后,职工情绪稳定,心态比较平静,因为人人必须面对现实,已经适应了应对这种现实的挑战。

古交钢铁厂(图片来源网络)

全员下岗转岗

在职工进中心生活得到保证,思想情绪稳定之后,本着对全万余名职工家属负责的志度,厂里集中精力投入到如何尽快恢复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大家明白,只有恢复生产后工人才有希望 ;只有盘活资产这条路,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进来,才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古钢职工就业问题。找准突破口,就有成功的把握,经过多方努力,1999 年 10 月,岚峰公司与古钢达成协议,签订了承包合同,启动炼铁生产,并尽快投入人员进行设备检修和投产前期的准备工作,700 余名下岗职工报名上岗,经过了三个月检修,200 年元月,高炉点火投产,为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公司投资1000 万元对六号高炉进行扩容改造,由原来的 75m3 扩为 125m3,使三座高炉总容积达到 300m3,为了解决高炉用料,又建了六座竖炉,日产熟料 500 吨,解决了高炉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2004年又投资新建了一座喷煤系统,以部分原煤取代焦炭,使焦比大幅下降,通过技改,高炉利用系数达到 3.0,年生铁产量由原来的 15 万吨增加到现在的 23万吨,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启动炼铁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加快速度启动炼钢,有了决心就不愁办不成事,经过半年的努力,于 2000 年 5 月与宝晋公司签订了承包炼钢轧钢的协议,同时又有 800 余名下岗职工报名上岗,恢复生产后,采取边生产边改造,完工一项投产一项的原则,先后改造转炉两台,由六吨改扩为 18 吨,新建一台 18 吨转炉,使三台转炉容积达到 50 吨以上,日产钢高达 2200 吨,新上连铸机两台,彻底改变了过去模铸的落后工艺,两台连铸产能略大于转炉产能,满足了生产的需要。新建了 1500m3 和 4500m3 制氧机两台,有效满足了转炉炼钢的需求。经过大规模改造后,钢产量由原来的年产 12 万吨增加到 70 万吨,产量比原来增加了六倍。在对炼钢改造的同时,轧钢改造也在加紧进行,首先改造了加热炉系统,由原来的煤加热改成煤气加热,提高了工效。新建了一条轧钢生产线,两机作业,日产钢材 200 吨以上。基本形成了从连铸拉钢到轧制成材的连续生产线。轧制的产品主要有 φ12、φ18、φ20、φ25 等各种规格的螺纹钢,填补了古钢以前不能生产螺纹钢的空白。随着矿山和选矿的先后启动,又新增就业岗位 150 个以上,投入生产的矿山,原矿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 20 万吨,增加到 40 万吨。经过各个时期的分片搞活,全盘皆活,又焕发了往日的生机。职工就业总数达 1500 人以上,基本实现了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下岗初期困扰生活的被动局面。

金嘉服务,雪中送炭

古钢全面停产后,职工的生活后勤保障工作也陷入瘫痪,一度时期供电、供水中断,衣服脏了不能洗,厕所不能上,吃水要跑到附近村庄去挑,电视看不成,到晚上整个家属区漆黑一片,宿舍区垃圾成堆无人处理。职工的基本生活生存条件得不到保证。在最困难、也是最需要的时候,金嘉公司诞生了。

金嘉人勇敢的挑起了这副压力最大、困难最多,问题成堆的担子,金嘉公司领导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组建了精干有力的职工队伍,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很快,一件又一件老百姓期盼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处理,宿舍区卫生也有人打扫了,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暖也恢复了正常。在完成后勤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职工免费安装了电表、小区路灯、楼道声控灯,硬化了汾西苑、汾东苑路面,进行了小区绿化,增加了草坪绿化面积,为职工提供了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将三幢单身楼改造成住宅楼,妥善解决了 193 户职工无房住和住房困难的问题。时光无痕,青春为记。浮光掠影,铭刻于史。

作者系太原市金嘉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搜索更多有关“日钢来历 古钢印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