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徐州近二十年变化:徐州会堂的历史变迁

人气:289 ℃/2023-12-17 05:46:26

不同时期的徐州会堂。右一为作者今年5月拍摄的徐州会堂侧面,正面已被拆除。

淮海西路60号,曾经是徐州会堂。2010年被政府收储,今年年初,曾经在风雨中屹立半个多世纪的徐州会堂被拆除。这座文化地标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功能的转换,给徐州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没上过大学的费叔良设计了徐州会堂

在徐州建筑设计研究院,孙祥院长帮我查了建院以来的建筑设计档案资料。1956年,第202号项目为徐州人民委员会大会堂(那时人民委员会即人民政府)。徐州会堂建设项目主要用于市委、市政府开会。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楼座、沙发折叠椅1408个,设备齐全。政府拨款35万,1958年1月1日建成。

中国矿大建筑工程学院常江教授曾带领他的团队对徐州建国后的建筑进行调研,认为徐州会堂是市区现存最早的一座观演建筑,是徐州人民心目中重要的政治、文娱活动中心。带有仿苏联建筑的形式,立面为三段式,讲究横面划分,连续的壁柱则在侧面作竖向划分。檐口、雨棚部分注重装饰,坡形屋顶。整体建筑庄重古朴,线脚分明,花饰精美,具有典型的艺术装饰主义韵味。并从历史价值、技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完整性进行综合分析,将徐州会堂列为徐州市建国后优秀建筑中的二类建筑,一级保护等级。

孙院长说徐州会堂的设计者是费叔良,苏州人,1916年出生,上海私立土木学校毕业。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勤于钻研的费叔良在徐州设计院逐渐挑起了大梁,设计徐州会堂时他正值不惑之年。费工默默奉献了几十年,多年后被称为“为设计院创立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设计名家”。此项目与他后来设计的彭城剧场、淮海堂、徐州饭店、徐州政府大楼被评为该院精品工程。老人1992年去世。这位没上过大学的设计名家的作品至今仍为徐州人民津津乐道,我们应该向他致以崇高敬意!

徐州会堂差点换了名称

徐州会堂作为政府的会议中心,建成使用后,报告会、誓师会、批判会、表彰会等会议不断。据《从“土改”到“反右”———吴奔星一九五O年代日记》一书记载,仅1959年吴奔星就到徐州会堂参加会议3次。摘录如下:“1月21日(星期三)阴 下午在徐州会堂听燕部长作关于教育方针学习的总结报告,从下午2点到6点,整整四个小时。”“9月8日(星期二)晴 下午3点赴徐州会堂听燕部长报告,有关八中全会文件学习的事情。”“11月20日(星期五)阴 下午到徐州会堂听李局长讲八中全会学习的情况和问题。”吴奔星为著名诗人、学者,曾任武汉大学、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南京师院(今南京师大)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徐州师院(今江苏师大)任教。该书为其子吴新海所编,注明1957年日记缺失。

1967年7月下旬的一天,造反起家的王效禹作为济南军区政委来到徐州,68军军代表安排“支踢两派”头头到徐州会堂听王政委报告。主持人领头高呼祝*********万寿无疆!再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大家跟着高呼。为拍马屁,主持人又呼:祝王政委身心愉快!台下应者寥寥。突然,大家齐呼:*********万岁,万万岁!王政委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以身体不适取消了原定报告。此事像一场闹剧,折射出文革的荒谬。亲历者张祖涛写成《“祝王政委身心愉快”》一文,发表于《文史博览》2009年第9期,多家报刊转载。为求证史实,我辗转找到作者。他是徐州师院(今江苏师大)中文系1966届毕业生,参与过徐州“文革”,后回家乡如皋市丁堰中学教书,2005年退休时任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他说文章所写之事发生在7月23日,并补充了许多细节。得知我在写徐州会堂,又说起“文革”前师院大学生在徐州会堂演出话剧《年轻的一代》的事。他演一位老人,帮助犯错误的林育生。“演出很轰动的!”电话里他忆起往事很是兴奋。接着张老师给我寄来新著《历史密林的悄悄话》,这倒是意外的收获。

1977年4月,市委办公室以常委早议定,以徐州会堂为基点,形成一个文化区域,将徐州会堂交文化局,将人民舞台交行政管理处之事上报常委会。并就名称互换或不变等问题同时请示。市委书记汪冰石批复:同意对调。名称不变。具体办法两方商定即可。此后徐州会堂与人民舞台的行政隶属关系对调,会议功能主要由人民舞台承担,并避免了名称互换带来的麻烦。(下转C05版)

□ 薛利平

搜索更多有关“徐州近二十年变化:徐州会堂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